第三篇:荆芥药证的名实字眼

    中医理论与实践    

第三篇:荆芥药证的名实字眼

作者 医海一粟

荆芥是味寻常药,笔者用了近二十年方觉略能顺心称手,真应了裘沛然老先生的话“一药之用,掌握非易”。

初行医时,因学温病多一些,先入为见,对荆芥本无好感,加之临床后治疗风痰咳嗽运用止嗽散,明明觉得是其适用证,可药后反见咳嗽加剧;明明就是喉科六味汤证,药后咽痛不轻反重;明明就是个银翘散证,用后热势不减反升···此类种种,令人异常质疑闷混,但前辈们皆言之凿凿,绝非虚言可知。遍览药书,也不得其径而入。

问,师笑而后道:“银翘散,如病人无恶寒发热症状同时见者,则去之···一切都在书中,学中医最大的秘密说来说去还是个基础问题···”余不复言。

遂忆仙方活命饮中防风白芷之用,若荆防败毒散之用···此表里之辨,寒热之辨也。

而后遇一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恶寒高热患者,抗菌三日不效,投以荆芥穗银翘一剂汗出热退。

深思后,再用银翘散治温病初起诸症则有效,至此不疑荆芥之非。

待阅黄绳武氏用药心得方知:荆防用治咳嗽不可量重,以六克为宜,否则咳嗽反重。回想当年急功近利,荆防用量上手则取二三十克,难免愤事。

又阅郑景歧氏喉科用药经验,始知咽痛伴痰涎涌盛且粘如丝时方可用之。这时才知喉科六味汤(荆芥穗3钱,薄荷3钱,炒僵蚕2钱,桔梗2钱,生甘草2钱,防风2钱)的用法。

这时对于荆芥祛风解表的功效,可谓赞赏有加。

用其治疗麻疹风疹,机会甚少,但试用之过敏性紫癜适用证有效。

却说治疮毒初起而有表证者,现代此病极少,笔者则借用明·翁仲仁《痘疹金镜录》中两味荆翘饮:荆芥穗10g、青连翘60g治疗内吹乳痈初起局部红肿热痛,全身恶寒壮热者,发汗热退即解,常能一剂后块散痛失而愈,曾也甚为得意之笔。

少年时练武压腿不得法,致右腿静脉稍有曲张,近年活动过度时局部则红肿热痛结聚有块,常用丹参加味治之有效。一次又发,服丹参剂三日后晨起手摸硬块已无,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从前所没有的速效,一般情况丹参剂七日后静脉结节方软。忽记昨日曾食一大盘油炒大叶荆芥菜,又忆郝现军大夫经验:···荆芥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的作用,特别是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时,在大量活血化瘀药中配用荆芥,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

遂发陆游曾经之叹: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悟一前辈言:解经须见病。

有前辈曾教导说学医者要善于抠字眼,譬如说枳壳能宽肠理气,字眼即在“宽肠”二字上,肠窄而能使宽也。至此才觉得什么叫名副其实。“名实”二字是学医者首务,“抠字眼”三字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途径。因为前人宝贵的经验以文字记述下来,所谓的精髓之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埋藏在著述的字里行间流传至今,就如明珠染尘,待人慧眼发掘,重放光彩。

就拿《中药学》荆芥来说,功效祛风解表,宣毒透疹,止血。

一、 应用里解释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之恶寒发热,头痛目眩。选方证属风寒者如荆防汤;选方证属风热者如银翘散。而《方剂学》中银翘散临床运用要点里并无荆芥穗的运用要点,只是说:衄者,由热伤血络,祛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

其实银翘散中退热的要妙就是荆芥穗的运用,到底什么时候用呢?就是主治中: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之时;怎么用?如散剂汤用意欲解表,自然是后下为妙了。

二、透疹宣毒:用于疮毒初起而有表证者,常与防风,银翘等同用,以消肿解毒。

疮毒初起而有表证者就是皮肤局部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症状时的这类病症,就可以使用荆芥。延伸开来后就是不伴全身症状其实也可使用,只要皮肤局部有肿而非化脓的包块即可使用,就如浅表游走性静脉炎结块,结节性红斑(瓜缠藤),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初起。

这个荆芥应用中的字眼就是祛风,这是荆芥功效的基础,风性善行而数变,病变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疮疡初起以风为主,速急助火为虐,病变周围之作肿范围即护场是为风邪所致。急性跌打损伤,成孚民以荆芥麻黄车前子甘草发汗利尿,称有捷效。

如此种种,足可证明大剂量荆芥最善治疗的其实就是“体表局部之急肿”:

伤风之鼻塞流涕,是鼻腔之急肿;

疮疡肿毒之初起,是皮肤局部之急肿;

静脉或淋巴发炎是其本身之急肿;

急性跌打损伤是身体肌肉骨骼之急肿;

恶寒发热者,皮肤腠理之欲急肿也···

至于小剂量运用,对于那种鼻塞,清涕量少,粘而透明患者,运用苍耳子散常易薄荷为荆芥加生麻黄效佳。慢性咽炎若喉中粘膜粉红,自觉有痰粘如丝者,选用半夏厚朴汤后常易苏叶为荆芥效果很好。喉痒咳嗽有痰者加荆芥;若咽喉干燥而痒咳无痰者忌用荆芥,应选防风薄荷天花粉治之。

或如止血之功,完带汤中用黑荆芥;又如止产后风痉之功,华佗愈风散等都是利用其祛风功效之一端,不常用,笔者不敢赘言。

一孔之见,万望诸位师长斧正为要!

本文摘自黄煌经方论坛

=========================

(0)

相关推荐

  • 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汤出自<疡医心得集>附方的上卷,是中医外科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自创的一张新方. <疡医心得集>记载本方"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等证".本方由 ...

  • 《本草精荟》:祛风解表:荆芥

    <本草精荟>:祛风解表:荆芥 原创中医实战笔记2021-02-08 10:22:12 荆芥在<本经>中原名假苏,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或花穗.若只用其花穗,叫荆芥穗.全国各地均 ...

  • 第18讲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

    黑板 二.原文分析 第1条 百合病的总纲(病机,临床表现,治则,预后) 第5条 正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百合地黄汤(主方) 泉水──清热,利小便 第2条 百合知母汤(变方) 1.主症不变 2.变 ...

  • 第19讲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黑板 狐惑病 第10条 论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和内服主方 <分析>状如伤寒 发热┬不扬 ├低 └病程缠绵 ──┐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焦虑不安,失眠,烦躁┤ 湿热内蕴,肝.心病变为主 ...

  • 第20讲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黑板 狐惑病 第10条 论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 <分析> 坚阴止利 斡旋 辛散无劫阴之弊 苦寒无碍阴之害 九窍疾病 第11条 论狐惑病外治法 <分析>洗方──苦参汤 清热燥 ...

  • 治疗男科病临证三十三对药

    治疗男科病临证三十三对药

  • 实用中医生殖医学讲义三 男科临证对药    江苏南京 吉庆

    实用中医生殖医学讲义>三 第三篇 男科临证对药 1.荆芥--大黄 [单味功效]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功能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临床常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 ...

  • 第21讲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黑板 阴阳毒病 尤氏:"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杀人最速 第14条 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发热 透发 色赤鲜活 咽喉痛(代表症) 唾脓血 第15条 阴毒:面色青,身痛如被杖 咽喉 ...

  • 第三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起263条迄272条)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胡希恕注: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阳热之邪,郁集于胸腹腔间,外不得出于表,内不得入于里,热循孔道以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三者,乃其必然的反应,以之为少阳 ...

  • 治疗男科病的临证三十三对药

    治疗男科病的临证三十三对药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外感风热误药致变

    沈妇,四十九岁,在常州务农.形体甚丰,宿有气管炎.1982年3月某日清晨自乡来沪,旋即赴苏州扫婆婆墓,临晚复归沪上.路途劳顿,自觉疲惫不支.旋见咳嗽.痰多,略带气急.自服枇杷叶膏.半贝丸三日,痰少咳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