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万张照片!这个大理本地摄影师跨越半个世纪定格大理的诗意山川

风花雪月的大理,美得不经意却又沁人心脾。当摄影师与苍洱邂逅,一场影像的饕餮盛宴正猛烈来袭。

从“海鸥”牌120相机到今天的索尼相机,从黑白胶片到彩色数码相片,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施作模在摄影的道路上走了将近半个世纪。他奔走于苍洱大地,踏遍大理的山川湖海,行进的每一步,都缱绻在诗意里。

近60年的坚持

诉说着对苍洱大地的深厚感情

跟随着施作模的动作,缓缓摊开一本本相册,打开一张张光盘,苍山、洱海、崇圣寺三塔、南诏风情岛、大理古城……视线所及之处,皆是秀美风光。这些定格在过去的风景,依然灵动如初。

洱海小普陀

楼阁小巧玲珑,云雾缭绕,仙风徐徐

当光透过云层洒下

小普陀秀美灵动

仿若披着面纱的千面女郎

当东方破晓

弯弯曲曲的红河源

在晨光中如银蛇般蜿蜒而出

大自然用魔幻般的色彩

上演着精美绝伦的电影大片

陡峭高耸、气势恢弘的苍山

云雾缭绕,层峦叠嶂

走进一观,虚幻而飘渺

如入仙人之境

风光旖旎,海天一色

千年古榕枝繁叶茂

在南诏风情岛

苍洱百里风光尽收眼底

对于大理灿烂的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施作模同样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在他的镜头下,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在他的镜头下,再现着三月街、蝴蝶会、白族火把节、白族“绕三灵”、南涧跳菜等大理古老文明的活化石,展现是大理人民千年来的勤劳、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近60年如一日,施作模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家乡这块沃土上,以摄影艺术的形式,忠实地记录着大理的发展变迁,展现着大理瑰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向人们诉说着他对生他养他苍洱大地的深厚感情。

摄影是施作模生命的体现

家乡风景激励着他一往如初的坚持

到照相馆去租,借用别人的相机,节衣缩食在1971年买回第一台相机——“海鸥”牌120相机,向老摄影师请教摄影技巧……忆起摄影之初,施作模感慨万千。

利用工作之余,几乎每个周末,施作模都会骑着家中那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带上自己的相机,奔走于苍山洱海间,跋山涉水,记录大理的山山水水。

“以前,每个景点只敢拍摄一张照片,每天出去只能拍摄四到五张照片,现在出去一趟,至少要拍摄100张照片。”一卷胶卷冲洗,至少要花费施作模每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

一次,为了拍摄南诏风情岛的照片,施作模踏着石子、在杂草间穿梭,沿着山坡大概爬了一个半小时,寻找到最佳视角,卡着时间捕捉到最美瞬间。

“大理是一个古老神秘且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山、水、人独特,给我无穷的创作空间和灵感。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行走于风花雪月间,摄影成为了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是我精神的食粮、生命的体现。”坚持,是施作模对初心最好的诠释。

拍摄近4万张照片

摄影是施作模永远不会停下的征途

至今,施作模在各级各种报刊发表摄影作品3000多幅,有8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被全国总工会评为职工文化先进工作者。198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89年被列入中国摄影大辞典,1993年被列入中国文艺家传集。

在施作模家里,有一间20平米大的房间里,除了摆放拍摄设备,8000多张黑白和彩色照片、3万多张数码相片的光盘、相册外,几个柜子上、箱子里,摆满了无数奖杯和奖状。这场跨越时代的坚持,让施作模成长为了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优秀摄影师。

今年,84岁高龄的施作模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跟不上数码技术的发展,施作模就向子女请教,向朋友请教,向很多年轻人请教,向书本请教。他先后坚持每天在微博、微信上发布照片,希望通过照片,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了解大理,热爱大理。

“几乎每个周六和周天,子女都陪同我一起外出拍摄。我希望能够记录大理更多的模样,将大理四季的美定格在最动人的照片里。”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施作模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期大理自然风景和人文风俗的真实写照。

行走于大理的山川湖海,摄影,是施作模永远不会停下的征途。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施作模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陈大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