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让你的店撑不过一年?2017短命场馆死因调查
2017,健身行业仍然快步向前,很多人怀揣梦想入局健身,超级猩猩、乐刻、人马线、V+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有人得意,更多的人是活的如履薄冰,还有一些新入局者,来去匆匆,开店不到一年,甚至几个月就关门大吉,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已“阵亡”。
那些活不过一年的健身场馆,究竟做错了什么?
| 健身场馆常见“死因”清单
- ➊ -
死于选址
健身的选址不仅是选顾客,还要考虑场馆提供的产品喝服务与周边客群的健身需求是否匹配,以及周边的竞争因素。
相信很多人都同意,健身场馆做的就是“周边3公里”的生意,吸引远距离的目标消费不仅难度较高,新创品牌也难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消费频次也可能很有限。
而目前健身场馆选址有几种逻辑,一是人流密集、交通方便的核心区域,一种是交通略为不便但有大量潜在用户的社区店。在考虑竞争时,有人喜欢往场馆集中的区域走,有人则偏爱未被充分开发的处女地。
不同的开店逻辑下都会有成功的模式,但大量的创业者却并没有靠清楚自己的服务究竟更适合于哪种场景,提供的课程产品也与周边用户的需求不符,那么他们就是先遭遇危机的那一批。(扩展阅读:健身工作室需要进商场吗?
- ❷ -
死于不懂顾客体验
健身场馆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但很多老板和教练对于服务水准和客户体验的重视程度却非常不足。
我们经常看到场馆很积极的送教练去参加各种培训,还花巨资购买高端器械,但很少有人想到制定标准的服务化流程。
从前台的接待、场地的清洁,到更衣室的味道,这些都会左右客户的体验感受,也是顾客衡量你收费值不值的直观因素。
- ❸ -
死于成本
成本是生意的命脉。
在一线城市,大家都面临房租高的窘境,选择一个核心地带,生意看上去不错,但因为租金成本大,很可能是为“为房东打工”。
人力成本也是诸多场馆面临的头疼问题,很多场馆为了留用好教练,往往给予超高的提成,目前业内的教练成本可以占到30%以上,甚至有极端的能达到场馆收入的50%。
结果就是,教练赚钱了,老板负担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生意好还能凑合,生意稍微差点,教练跑了,生意也歇了。
此外,不管你是团操、私教,还是综合类健身门店,都要规划运营面积,并且要考虑单位空间能产生的收入,即“坪效”,并不是面积越大,营业额就做得越高。
- ❹ -
死于盲目创新
相信只要能踏实活过一年的创业者都会发现,健身其实是一门传统的生意。
出奇,未必致胜。
很多非专业出身的创业者,往往自己是健身爱好者,在目睹了健身行业的火爆,以及诸多传统场馆的弊端之后,毅然决然了开始了自己的健身事业。
这些人通常能嫁接很多传统健身人无法触及的资源,营销的方式也相当先进,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自己是爽了,但生意却比不上那些被他们看不上的竞争对手。
绝大多数人健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效果,之后才是社交、自我价值实现等,但他们往往本末倒置,错误的估计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在模式上适度的创新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步子跨的太大,大大超越甚至违反大多数用户认知,往往效果适得其反。
- ❺ -
死于内斗
创业公司需要靠谱的团队,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创始团队内斗、撕逼乃至对簿公堂的事情屡见不鲜。
选择合伙人,价值观、核心技能、专业段位、人品都要契合,还要有完善的股权分配制度和退出机制,缺一不可。
| 小结
无数人怀揣梦想,入局健身,但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已匆匆“阵亡”。
其实仔细来看,这5条健身场馆最常见的“夭折”原因,其实都是创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脱离了这些基本常识,不管你投资是健身房、酒吧,还是饭店,都不能长久。如果你的生意出现问题,首要做的就是回归常识,重新审视,也许才能对症下药。
· end ·
寻找更多您所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试试点击以下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