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手如钢锉,回手似勾杆
起手如钢锉,是讲在起手蓄势和出手发劲时,所出之手就象钢锉一样,既要有往前的直劲,更要有往左右甚至上下的横劲,就是说打击之手发出的劲,不是单一方向的一个劲力,而是“沾那打那”、“顾打合一”的能瞬间转换发劲方向的复合劲力。
比如鹰捉或劈拳的第一手——右钻拳,主要是向上、向前的钻劲,但也有往左、往右的横劲,还有向下的回按劲,所以老拳谱里有“出手横拳无敌家”之说,就是说的鹰捉或劈拳的第一手——右钻拳要有横劲,只是不露形罢了(经云:“起横不见横”、“出手横拳人不知”)。在实战中,攻击是向上、向前的钻劲为主,但防守顾截则是以横劲为主,防止对方抽脱要粘拿时就用向下的回按劲,这就需要因势应时而变手变劲。
回手似勾杆,一是说形意拳“出手不空回”,回手要采拿对方,二是说形意拳回手的劲意。前手收回时,要采拿对方,突然丹田鼓荡、抖腰坐胯,回来之手加速度并旋转着用力收回。这就是“前手打人后手发力”和“落翻”。
“轻出重收”这个论点,我只认可一半,那就是“重收”——回手如勾杆。而所谓“轻出”,就只说对了一半。出手打人时发劲必须是最大限度的刚劲,或遇到突袭而反击时岂能“轻出”?但平时演练时,出手的开始,是轻柔的(不能自己给自己较劲而白白浪费气力),这样是为了听出对方的劲,更是为了便于迅速地变手变劲,但一旦触贴到对方,便“沾身纵力”瞬间发出是最大限度的刚劲,所以“轻出重收”应更正为“轻起重收”才妥。
如果自始至终都是轻、松、柔、绵,那就是极大的谬误!就是傻子打人发力时也不会是轻、松、柔、绵,但一些太极拳大师、专家著书立说就是这个观点,而现在一些练形意的也跟风,说只有轻、松、柔、绵地练形意,才能出功夫才是正路——怎么比傻子还傻子呢!
记得刚开始学拳的那个初冬,我形意拳的启蒙师父专门新买来的几条腊杆子,让我用钢锉把腊杆上凸起的疤结挫平,告诉我用钢锉的技巧:钢锉要有前后方向的推拉劲,还要有发向旁侧的贴靠劲,才能把凸起的疤结挫平,并当场形象地讲解了形意拳“起手如钢锉”的含义。我兴犹未已,赶紧接着问“回手似勾杆”是什么意思?
“正好炉子生火没干柴了,我们现在就用腊杆做个勾杆,去采点干树枝。”师父说完,就把两条未修理的腊杆子用铁丝系缠上钢筋做成的弯钩,带我来到苗圃的树林里,寻找树上的枯枝作为生火的干柴。
我和师父一人一个勾杆,师父连着用勾杆就连连拆下树上的好几根枯枝,而我呢,发现了枯枝,用勾杆生拉硬拽多次,就是拆不下来。这时师父过来接过我的勾杆,只听“咯嘣”一声,毫不费力地就把枯枝折断落地。“是不是我力气不够,才拆不下干树枝?”我有点不好意思地问。
“不是力大力小的问题,而是没掌握诀窍。”师父把勾杆递给我,让我重新勾住一根枯枝,继续说:“搭勾住树枝,然后突然加速用力、旋转着扯拉。你试试吧”。
果然灵验,我按照“搭勾住树枝,然后突然加速用力、旋转着扯拉”的要领,也能轻松、快速地把枯枝折断。一会儿,就采下一大捆枯树枝。在回去的路上,师父问我可明白了“回手似勾杆”的意思了?我微笑点点头。
后来拜入李宏先生门下,成为尚派第三代传人,向李宏师父请教我原来对“起手如钢锉,回手似勾杆”的理解,得到李宏师父的肯定、认可,并边演练边详细讲解其含义,李宏师父把“起手如钢锉,回手似勾杆”演练得淋漓尽致。
李宏先生说:形意拳的动作要领和技击含义基本上就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战场拼杀),绝不是修仙修道的结果,所以不是玄秘、唯心的,而是实在、唯物的。同时过去的老拳经虽然是文言难解,但仍然是校对、检验形意拳是否练对的唯一标尺!所以一定要把拳经理解对,练的才是明白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