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姜子牙伐纣最大阻碍,不是截教妖魔,竟是西伯侯姬昌?
本期,我们还说周文王姬昌。
曾经的一期,咱们说过《周易》一书的发展过程。讲过易更三圣,除了伏羲和孔子,姬昌在周易的完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单从这一方面讲,姬昌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圣人。
当然,这是从历史角度而言,那么封神演义中的姬昌,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封神演义虽然写的是商周时期的演义故事,但作者毕竟是明朝人。
因此,深受读书人思想的熏陶,封神的故事构架上明显有着儒家色彩。
而姬昌正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代表人物,有着圣人之德、治世之能,却同样有着又臭又硬的腐儒一面。
而且,极爱和稀泥。
可以不客气地说,如果姬昌多活几年,西岐早就完蛋了。姜子牙可能又要回渭水河畔钓鱼了。
诸君先别急着反驳,咱们从封神原文中,详细分析一下姬昌这个人物。看完之后,诸位对姬昌的印象可能要变一变了。
咱们举几个实际的例子,证明姬昌圣人和腐儒兼备的一面。
话说姜子牙下山之前,纣王要强娶冀州候苏护之女苏妲己。苏护一气之下发誓永不朝商,返回冀州造了商汤的反。
但气归气,纣王的实力远不是一个冀州候能比的。
北伯候崇侯虎率大军征讨冀州。
几番征战,苏护脑子清醒了过来。就算赔上全城子民,也抵不住崇侯虎的大军。
就在他进退两难之际,姬昌出现了。
姬昌修书一封给苏护,让他不要为了一个儿女,枉顾君臣大义。识相点,还是早早把女儿送去朝歌,顺坡下驴赶紧投降吧。
苏护本来就是个愣头青,有勇无谋,优柔寡断,不是什么大丈夫。
姬昌的这封书信,当即让他放弃了苏妲己,直接投降了。
从这个桥段里,是不是能看出些什么呢?
这里体现了姬昌的圣人之德。如果苏护拼死不降,倒霉的不只是他一家子,还有冀州城的百姓。
姬昌这一封信免去了百姓刀光之灾,可谓功德无量。
但作者同样将姬昌的人格定性了。
在他给苏护的书信里明确提及:既然天子要选妃,咱们做臣子的有好女子献上去就是了,藏起来是不对的。不能为了爱女,失了君臣之道啊!
君臣之道已经烙在姬昌的骨子里,无论是什么样的君王,只管忠心耿耿就是了。
苏妲己只是一个小女子,在姬昌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愚忠,埋下了后来的多番大祸。虽然苏妲己被九尾狐上身,但还是保留着一份对姬昌的怨念。
此后,纣王纳了妲己,开始了快乐的作死历程。
其中最失德的一起事件,就是残害正宫姜皇后。坏事干完了,纣王才想到,姜皇后可是东伯侯的长女。
这么做不是逼人家造反么?
因此,妲己又出了一条毒计。要把东南西北四大诸侯全都召来朝歌干掉。
东伯侯姜恒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候崇侯虎相继来到了朝歌。
纣王当即就杀掉了两位,姜恒楚和鄂崇禹。
北伯候崇侯虎被派去修鹿台,免去了一死。而姬昌名扬天下的仁厚,就算纣王胆大包天,也不敢无故杀掉一位圣人。
就这么着,姬昌一口气唱了七年的铁窗泪。期间倒也没闲着,将伏羲八卦演变成了文王六十四卦,业务能力越来越精熟。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憎恨纣王,忠心依然如故。
后来,伯邑考带着贡品来朝歌救父,得罪了妲己。被千刀万剐,剁成肉馅,做成肉饼给姬昌送去。
姬昌早就算到,这肉饼是用儿子的肉做成的。但还是含泪吃了下去。
当时,他悲戚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儿不听父言,遭此碎身之祸!
这是很反常理的念头。
伯邑考一向是个忠厚君子,在西岐名望很高。如果不死,根本没有武王的戏唱。
姬昌怎么可能不知道爱子的秉性?可就在儿子被无道昏君残害之后,竟然第一个念头是怪儿子不听话。
对纣王依然没有任何恨意。
笔者认为,自当姬昌吃下了儿子的肉后,便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他依然具有圣人之德,却失去了人伦大义。
作者这么安排,可能也是在讽刺腐儒之风。
封神成书与明朝中期,党争极为严重。最大的根源就是腐儒思想作怪,一个个权臣阉党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而真正握有权力的君王却无人敢指责。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在姬昌回西岐被追杀时,雷震子出现。书中有这样一句旁白:忍耻归来意可怜,只因食子泪难前;非求度难伤天性,不为成忠贼爱缘。
其中的'非求度难伤天性’正是作者留下的呼声。
姬昌已经为了忠心背弃了天性,也让他失去了成为天下共主的资格。
此话何解?
咱们接着往下说。
姬昌在雷震子的保护下回国,又回师门复命。这算怎么个说法?雷震子为什么没留下呢?
前面的文章中咱们多次提及,雷震子降世的使命有两个:一,救父回国;二,扶保大周。
雷震子将文王送回西岐后,第一个使命完成了。但第二个使命并没有应在姬昌身上,所以说,还需要静待下山机会。
姬昌回国时,百姓沸腾,群臣来接。可见其拥有天下诸侯无人能及的治民威望,也是圣人之德的重要表现。
可就在稳定之后,散宜生控诉纣王无道,残杀伯邑考,请姬昌反了商汤。
姬昌又是怎么说的?
吾子自取其死……
但愿八方宁息兵戈,万民安福乐业,方是为人臣之道……
五伦之中,惟有君亲恩最重;百行之本,当存忠孝义为先……
这样的话,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父亲该有的。姬昌的圣人之名,生生裂开了一大半。
如果是大圣人,应该明白天理循环。救一方水土之民古人是功德,但救天下万民才是无量功德。
而姬昌虽然精通六十四卦,但远远没有到达知天命的地步。
反观周武王,听得大哥伯邑考被杀时,直接昏了过去。说明,比起父亲姬昌,他还是很有血性的。更适合伐纣大业。
再说姬昌回国后,稳定了一阵子。又得到了姜子牙辅助,西岐事业如日中天。
姜子牙下山可不是为了享清福的,既然坐上了辅佐文王的位子,就该干点正事。
他见北伯候崇侯虎无道,劝文王前去讨伐,也算是为民除害。
可姬昌不愿意,说崇侯虎跟他爵位一样,怎么能擅自讨伐?
足见姬昌只顾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
他不肯讨伐崇侯虎,第一个想的还是不敢僭越君臣之道。可见,这样的圣人也是有局限性的。
最后姜子牙怎么劝的?他知道姬昌的德性,投其所好:
大王啊,您是圣人,就该发仁者之心,讨伐无道崇侯虎,劝纣王仿效尧舜之德。
姬昌这么一听很高兴,心想,我讨伐崇侯虎不是为了践踏君臣位格,而是劝纣王再立德行。所以,痛快地答应了姜子牙的请求。
经过几番交战。
崇侯虎被擒,姬昌腐儒性子又犯了,不肯杀人。姜子牙擅自做主把崇侯虎干掉了。
姬昌因此不悦,还生了大病,渐渐病入膏肓。
这个情节也是一个转折点。姜子牙入主西岐,姬昌的存在成为了大周战场的绊脚石。
姜子牙杀崇侯虎只是一个引子,纣王怎么可能咽下这口气?
紧接着,朝歌的讨伐大军滚滚而来。如果姬昌继续活下去,可能在闻太师伐西岐时,会主动献城投降。
别提大周基业,也许西岐最后毛都不剩。
可见如果姬昌活下去,故事情节就没办法发展了。所以,他必须要死。
但在濒死之际,依然保持着对商汤的愚忠,对姜子牙千叮咛万嘱咐说:千万别造反啊!
姜子牙满口答应,姬昌才撒手人寰。
此后,姜子牙并没有立刻起兵造反,而是在纣王步步紧逼之下,才辅佐武王开始伐纣大业。
就这样,西岐大业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是姜子牙的时间不多,如果姬昌高寿,就没有他什么事了。说不定,最后还得一气之下,回渭水河畔接着钓鱼去。
综上所述,姬昌是圣人不假,但却不是悲天悯人的大圣人。
如果天下诸侯都像他这样,固然会有短时间的国泰民安,但也架不住一个败家子的君王霍霍。
到时候,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