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老师精彩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教育改革中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话题。那么,中国30年的教育信息化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问题?在不少国内教师看来,教育信息化往往意味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额投入,不少中小学的智慧教室配置价格往往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AR、VR、3D打印、物联网在成为不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成果。在国外教育者看来,即便是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的城市中小学中也能看到电子书包、iPad平板教室、在线学习平台等教育信息化产品,应当说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绝对用心十足。要知道,即使是最富庶的美国加州的公立学校也有不少还在使用幻灯片和白光投影仪,德国汉诺威的高中至少三分之一仍然在使用十年前的奔腾电脑作为教育信息化工具,而我们的学生已经可以享受iPad作为电子书包了。但在巨量教育信息化硬件投资的背后,教育信息化设备实际使用率偏低,甚至不少所谓智慧教室产品出现了无人使用的尴尬,有不少国内教师坦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主要是用来进行对外公开课展示或是学校校庆活动之用,使用者也就是那么几个老师,不少设备到了5年的报废期,甚至通电使用都不足10小时。至于近年来全国各地风生水起的家校通、在线课堂等教育平台服务投资,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位家校通提供商说,现在的家校通平台几乎沦为家校作业本的升级版,还不如微信群、QQ群使用的面广。教育信息化这个概念已经持续了近3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中小学中,信息化教学硬件产品不断更新升级,从最早的幻灯片升级到了现在的短距投影仪,不少教室还配上了互动白板或是触摸式大屏幕,有些学校还投资建设具备指纹识别、物联网互动的智慧教室。可是,为何当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始终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呢?不少老师也感叹说,我们也想在课堂上尝试使用一些信息技术,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是传统的黑板教学加实物投影好用,讲解式教学使用这些工具就足够了。而且老师们也认为,不少学校对外交流展示课上,借助电子书包、VR、AR等技术组织的学生互动交流活动,看着热闹新颖,但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当中,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落实,即便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师教学的组织手段得法,能够控制学生学习中的自律与他律性等因素,但实际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对于教学公开课表演化的指责,不少公开课教学甚至开始回避教学信息化技术应用,PPT加展台投影的组合方式成为组织课堂教学中信息化应用的极限。可以说,当下不少地方的所谓教育信息化已经陷入一个怪圈——投了技术不会用,装了设备不敢用,教育投入重物轻人!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在胖胖老师看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帮助教师更好地创设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的自我适应,在师生互动当中提升自我,这才是胖胖老师心目中的教育信息化。那么,30年教育信息化之路,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胖胖老师精彩论述:
回顾30年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影响力却显得很尴尬:
- 信息化产品是教育主管部门采购的,却不一定是教师教学所需要的;
- 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模式是教育专家创设的,却不一定发生在教学的真实场景中;
- 教学信息化的评价方式是专家主导(甚至企业主导),却不一定能评选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干货”;
- 教学信息化的成果推广是自上而下的,却不一定接受师生“用脚投票”。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教师却在被边缘化,或者说丧失话语权。
胖胖老师精彩论述:
不少“电子书包”项目运行并不如宣传中的那么美好,除了设备维护、资源更新等硬件设施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于“电子书包”的使用方式并不感冒:
明明可以用PPT教学做展示的,却要经过电子书包内置的程序进行转换才能播放,多此一举;
明明可以手写数理公式发布习题的,却一定要使用复杂的公式输入器才能完成输入;
明明可以让学生通过纸笔完成的课堂笔记,却因为使用“电子书包”而不得不增加导出打印的成本......
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津津乐道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在不少老师看来却是华而不实的“样子货”。
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技术主导权是如何失去的?究其原因,除了硬件采购上没有话语权与学校行政化的教学应用指令这两个要素之外,教师自身对于教育信息化产品的应用缺乏探索精神也是不可否认的因素。
而对于这种探索精神的缺乏,胖胖老师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 教师自身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产品了解不多;
- 实际教学与产品提供的应用环境大相径庭,教师不愿意为教学技术而改变教学设计;
- 部分教育产品是“公开课友好型”设计,对于日常教学的应用价值不大,使用频率不高;
- 部分教育产品设计存在问题或者有待改进,但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只“公关”教育主管部门,不“关心”一线教师。
胖胖老师精彩论述:
面对展会上的热闹,曾经在微软与谷歌任职的朋友却一针见血地提出——“我没有看到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精彩”发言;
技术企业老总的“情怀”演讲;
漂亮show girl的“热情”推荐;
可爱学生们的“投入”文艺演出;
演示视频里的“名师优课”......
相较之下,笔者在德国汉诺威参加的几次小规模的教育技术交流活动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