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临摹:秦印的形态,从无秩序到有秩序
什么是秩序?
秩序是文明,秩序是美,戈壁滩上的石头散乱一块,这是它的自然状态,古代人将它们分类摆放,或者堆叠摆成图案,就形成了秩序,成了某种阵形、某种图案……
(乱石)
秩序是理性,是经过思考、经营的产物,是成熟的象征。为了形成秩序,就会有形成某种秩序的规矩,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规矩,其实就是“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其实都是为了形成某种秩序。
(初步加工的石头)
李刚田先生说:“艺术的鼎盛时期,往往是秩序最完备的时期,汉印、晋字、唐诗、元曲等等,都是这样。在一种艺术门类之中,也有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鼎盛时期,如书法中的汉隶、唐楷,都是其鼎盛时期。然而,既然有鼎盛或者叫作高峰时期,必然会有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期间的非鼎盛时期,在这样的阶段中,旧的秩序僵化了,失去了活力,不能满足甚至阻碍艺术发展,自然会被渐渐打破,而新的秩序尚未能完全确立取得人们的共识,此时往往会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出现一种无序状态。”
(有了秩序的石头)
秦印时期,其实就是印章的从古玺高峰走向汉印高峰的中间状态,虽然秦政府不断以字法(统一文字)改革来影响印章,但秦印始终处在一种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中间状态。
这种中间状态就是“摹印篆”的状态。它试图建立秩序,但却没有形成固定的样式。因此,我们说,秦印至少有三种小的类别:1、纯小篆入印的秦印;2、摹印篆入印的秦印;3、秦诏版篆入印的秦印。说白了,秦印的标准状态,就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状态——
有序的因素:是秦政府的印章体制(包括界格与凿制以及不可用“玺”字眼等)以及摹印篆的规定(小篆的隶化与方化)。
无序的因素:战国流转下来的匠人们对文字书写习惯的坚持,以及匠人们不受控的创作心态等。
合起来,就是秦印的标准状态:
(秦印的典型状态)
因为秦印的无秩序状态,同一方秦印里,还可能出现三种篆体文字或者两种篆体文字混用的入印文字。因此,临摹秦印,实际上是掌握这三种篆体文字不同篆法的过程。比如本课要发布的这方作业:
(北私库印)
我们很难确定这方印里的几个字,是属于小篆、还是属于摹印篆,抑或是缪篆。因为每个字,都介乎三者之间,完全无秩序、无规则可言。
比如“北”,这方印里的“北”字,既不同于小篆,也不同于缪篆:
(“北”的字形比较)
我们来看,这方印里的“北”,它字形对称不严格,它线条既不圆转流畅,也不方折整齐,它就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库”和“印”前面的课程中已经讲过,这个“私”字要稍稍多说两句:
它可能被很多初学者认为是“和”,因为右边的方形会被认为是个“口”。但实际上,“和”的字形与“私”差别很明显。我们可以找出缪篆中“和”与“私”的明确区别,如图:
(和与私的差别)
实际上,除了“私”字字形的三种篆体的篆法变化外,“私”与“和”本就不属同一个部首的部属汉字,“和”在《说文解字》归“口”部,右边或左边(字形会发生位置互换)而“口”的篆法跟楷书差别很大,左右都有凸出一笔;“私”在《说文解字》归“禾”部,右边是个“厶”,篆书写法在方化之后,与楷书的“口”相同。其实,记住了“厶”和“口”的篆法与楷书的差异,这两个字就不会弄混。
弄清楚摹印篆和缪篆的差别很重要,这牵涉到是否能正确临摹出秦印的神态。也牵涉正确掌握秦印在界格之内文字的无秩序状态。很多篆刻理论家不愿弄清摹印篆和缪篆的区别,这不利于篆刻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