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富贵又有才气的吴敬梓,中晚年怎就落得如此穷困潦倒? 2024-04-30 10:35:54 “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 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鲁迅 公元1701年,康熙40年,一代文学大家吴敬梓出生在安徽滁州全椒县探花府。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诗:“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只此一句,便足见吴家的家族底气,不过吴家也担得起这赞誉。吴家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弃农弃医开始从文,先祖吴沛虽未及第,但写成的《题神六秘说》和《作法六秘说》,专讲八股文的写作,对科考大有裨益,在子辈中共培养出四个进士,其中还有一个一甲三名探花,颇受皇帝赏识,只是后来子孙虽也有有才华之人,但大都止步于秀才,吴敬梓父亲吴霖起因为文章写得出类拔萃而被选中拔贡,因父母有病需在家尽孝,同时苦读以求高升,即便如此,吴家先祖创下的基业和赢得的名声,也足以照拂后代子孙。吴霖起其实也并不是吴敬梓的亲生父亲,吴霖起膝下少子,吴敬梓是过继过来的,亲生父亲是吴霖起堂弟吴雯延。按照吴家的家规,吴敬梓的名字本该只是两个字的,他出生那年,祖父吴旦诗文集《赐书楼集》刻印完成,吴旦便想给孙子取名做“梓”,一是指付梓,二是指良才,后加一个“敬”字,一是为敬仰皇帝所赐之书,二是要敬重祖父所著之书,吴敬梓之后,再无同辈以三字命名。祖父吴旦,以及吴家上下,对吴敬梓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在人生的前半程中,吴敬梓也确如家中长辈所愿,聪敏,机智,才华横溢,十八岁时考取秀才,只是在这之后,吴敬梓多次应试都未中,生活也多遭挫折,人生开始走下坡路,时常需要朋友接济,四十一岁时彻底放弃科考,开始撰写《儒林外史》,五十四岁时,猝死于扬州一小客栈内,差点被当做饿殍收尸。家境良好,腹有诗书的吴敬梓,按一般的套路来说,就算做不到飞黄腾达,人生也不至于如此差劲,哪怕因为《儒林外史》后世将吴敬梓尊为大文豪,但对于当时的吴敬梓,还有他的家人来说,他就是失败的。吴敬梓到底是为何走到这种境地呢?人不会一日变颓,家也不会一日就败,凡果皆有因,人一生的境遇,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01.亲情的淡漠吴家掌门老爷,吴敬梓祖父吴旦还在世时,吴家的大小事宜,他有绝对的话语权,纵使家中其他支系成员心里对家产有什么想法,也不太表现在明面上,只敢私下里跟亲近之人说说。吴旦一病危,吴家人的脸就彻底变了,缠着从赣榆回家探望老父的吴霖起要求分家产立门户,吴敬梓生父吴雯延甚至直接拿着早已写好的文书让吴霖起分家产,而这份文书,让吴雯延占了吴家一半的家产,这个吴敬梓生物学上的父亲,是一点多余的心思也没给吴敬梓留,吴霖起没有办法,从扬州请来了一位太公辈分的人物,才暂时平息了这场分家闹剧。吴旦再次病危时,忙于公务的吴霖起没有自己回家,而是让吴敬梓回家,一是为考试,二是吴敬梓已经十六七岁了,可以开始学着处理一些家中事务了,饶是是亲生儿子回来,吴雯延也没断了要分家产的念头。吴雯延按下不说,毕竟血缘关系在,再怎么也不至于对儿子太过分,吴敬梓一个堂叔吴霄瑞直接说吴霖起欠他一百八十两,让刚成婚不久的吴敬梓帮着还了,吴敬梓本就不看重钱财,况且按堂叔说辞,这笔借款是解了吴霖起燃眉之急的,就答应不久便还,还是他新婚妻子陶媛儿看出事情蹊跷,提议暂缓一下,并打听出来吴霖起并未向吴霄瑞借钱。这可把吴霄瑞惹急了,上蹿下跳地嚷嚷,只是事实确实摆在那里,吴家其他人都知道,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这也算是吴敬梓第一次见识到人心,甚至可以说是亲人的恶。而这恶,在吴雯延吴霖起先后离世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仗义疏财的吴敬梓在当家之后,依然对于钱财没有多少概念,经常性地会给穷人和弱者银子,这导致族中人对此颇多不满,时不时地就到家中老太爷那里告状,家也到底还是分了。按照当时的礼教规则,吴敬梓作为长房长孙,家产不说比别家多,也不会少到哪里去,只是他骨子里还有读书人的清高在,很多东西不愿意去争,所以最终分到他手里的,只相当于别家的三分之一。祖辈一手创立的吴氏家族,就此分崩离析开始走向败落,吴敬梓也在痛苦、失望等各种负面情绪中患上了糖尿病和肺病,贫病交加,不擅赚钱理财,不久之后又遭遇丧妻之痛的吴敬梓,颓唐地过了许久。我们常说,做人要自立自强,不可过分依赖于他人,但我们也要知道,一个家族的兴盛,很少情况下是能够靠一个人完成的,需得家族中各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付出自己的努力,想要坐享其成、独享成果的人多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离衰败不远了。吴家,就是一个例子,始于一辈人的勤学苦读,也终于一辈人的精于算计,吴敬梓虽自小饱读诗书却并没有多少赚钱的本事,没了吴家做后盾,在社会中自然越走越难。 02.三观的养成过继这件事,家里人并没有刻意瞒着吴敬梓,两家还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夹在亲生父母和继嗣父母复杂关系之间的吴敬梓,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处理,再加上族中其他人对他才华的嫉妒,导致在亲友中只有一个堂兄吴檠与他亲厚,倒是与家中下人关系不浅,吴敬梓的平民意识与底层意识就是在这个时候养成的。吴敬梓小时候遇到过一个王姓牛倌,即是《儒林外史》开篇王冕的原型。王姓牛倌荷花画得非常好,并以此养活了自己和母亲,还获得了一个不俗的名声,这让吴敬梓非常钦佩,认为人不一定是要考取功名才能有所成就,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同样也可以。不过,这些观点对科考没什么益处,甚至于可以说是扯后腿的,但对吴敬梓日后写出《儒林外史》功不可没。上文有提过,吴敬梓对钱财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只要手里有钱,该花的不该花的,他都会毫无顾忌地花出去,从家乡全椒搬到南京时,自己都只能租房住了,却还帮一个文友付了租金,平常散出去的更是不计其数,等到真的需要时已无力再赚,因为他的父亲吴霖起也是这样的。吴霖起在赣榆做教谕时需要修缮学堂,知县为难他让他直接与知府和学正周旋打点,好让他们拨款,小小教谕越过知县向知府要拨款显然不大现实,吴敬梓提醒说用家里的钱就是了,吴霖起听了居然可行,找乡绅筹点,从自家拿点,再找知府拨点,这事不就解决了吗。吴敬梓年少无知不知钱财可贵,可笑吴霖起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里生活了那么久,依然还是天真,弄得钱也贴了,苦了受了,好名声还被啥事没干的知县给占了去。作为吴敬梓名义上的父亲,吴霖起对于吴敬梓的影响不仅在于金钱观上,为人处世也一样。还是因为修缮学堂的事,一个师爷曾提醒过吴霖起花钱打点一下,事情会好办一些,吴霖起不想弯腰求人,就没有把这话当回事,把所有的难处都自己抗了下来,最后还因为不会巴结上司而被罢官回乡。吴敬梓也曾遇见过想要举荐他之人,当时乾隆皇帝下诏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南京学训唐时琳就想举荐吴敬梓,只是那时候的吴敬梓尝够了科举的失望,一心扑在自己的事情上,即便碍于各位大人的三请四请答应去参加,最后还是颇费心思地逃了廷试。让人在赞他们高洁风骨的同时,也叹息于他们的艰难处境。在生长环境和成长境遇的影响下,吴敬梓同情底层人民、自小只会读书却认为科考不是唯一的路、不懂钱财的来之不易、不屈从于权贵与现实,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他的人生,早就标上了“悲剧”的注脚。03.命运的捉弄吴敬梓十八岁时,其实就已考中了秀才,按照他平常表现出来的才华来说,大家都觉得继续中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此后多年,吴敬梓的名字再没有出现在榜上过。二十二岁,安庆乡试未第。二十九岁乡试受挫,以“文章大好人大怪”之名落榜。三十四岁,开始厌恶科举考试。三十六岁,三拒荐考“博学鸿词”。三十八岁,发誓不习八股。四十一岁,彻底放弃乡试。吴敬梓的人生,就这样一步步从万人称赞,走到了万人嫌弃,甚至于有大人教育小孩子千万不要学吴敬梓,除了家族、自身,以及一些社会因素外,还隐隐有几分命运的味道。岁考在际,生父病重,本应安心备考的吴敬梓却不得不两地奔波。考中秀才之后不久,家族便开始争财夺产,没有了吴旦支撑的吴家很快一片狼藉。饱受世态炎凉之后下定决心考举人给家人安慰,却偏巧碰上了考制改革,会试前酒后又妄议了一番科考被人举报,考卷被评为“文章大好人大怪”,他又不肯听取姐夫意见跟主考官大人求情,虽会试文章名列榜首,最终在乡试中还是名落孙山。嗣父、妻子相继离世,吴敬梓失去了最亲近的两个人,内心充满了悲痛苦闷,根本无心备考。这一桩桩一件件连起来,造成了吴敬梓仕途的不顺,也早早地在他心里埋下了远离科考的种子,让他在四十出头的年纪里,就彻底放下了对科考的幻想,只一心一意地写在脑海中谋划了许久的稗史。以当时的眼光的来看,吴敬梓无疑是失败的,空有才情却无功名,本有丰厚家财却被一点点散尽,不能给妻儿安定的生活,引以为傲的《儒林外史》经过友人十余年的奔波才得以刊印,百年之后才被世人奉为瑰宝。但正如吴敬梓所说:“我家祖上虽曾考出四个进士,但著述上并无建树,不过封了高官而已,哪个的诗文传世了?可见科考不在文采,而在是否符合官规。”是呀,古今那么多状元,有作品流传于后世的有几个呢?如今《儒林外史》的地位,是可以与四大名著比肩的著作,这对于呕心沥血创作它的吴敬梓来说,便是最大的安慰了吧。命运给了你一些,便会从你手中拿走一些,不妨把它反过来读。资料来源于刘兆林先生所著《儒林怪杰吴敬梓传》--- 完 ---2021.04.18天气晴写于上海 赞 (0) 相关推荐 古代“高考”趣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又是一年高考季,难免会"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高兴几家愁"(宋·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其实,这很正 ... 赣榆风情|吴敬梓在赣榆的那段时光 之一初到赣榆 吴敬梓在赣榆的那段时光 之一初到赣榆 周明军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 ... 方周宁:江南贡院(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三)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坐落于南京城南的秦淮河北岸,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镜,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 它的前身是南宋宋孝宗四年所建的"建康府贡院" ... 清朝历史人物——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 【中华勤学故事】:07徐光启种棉花,08厉归真学画虎,09吴敬梓嘲傲儒生 这部大型动画系列片以历代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为素材,选取了如<华佗学医>.<诸葛亮喂鸡>.<鲁班学艺>.<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 ... 儒林外史 吴敬梓 主要内容--是我国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曹雪芹的名句,蒲松龄的名句,吴敬梓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收藏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诗词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 一.曹雪芹,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1.一朝春尽红颜老,花 ... 思维导图102本书©79《儒林外史》——吴敬梓 文炳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我觉得看似写科举,更感觉是写对生活的态度.您觉得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意境呢? 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望族,曾祖和祖父两代人共有六名进士,家族 ... 吴敬梓的精神世界:无奈与碰撞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其成书的具体年代尚有待考证,大致创作于乾隆年间,开始民间流传的是手抄本,后来嘉庆年间逐渐出现刻本.全书共五十六回,记载了元朝末年至明万历年间二百四十八 ... 陈文新:假如吴敬梓来评《红楼梦》,他会怎么说? 今天讲的题目是"假如吴敬梓来评<红楼梦>,他会怎么说?"题目好像有点新奇,其实要谈的内容很平实,就是<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 程十发 ... 全球吴敬梓文学艺术研究会作品精选841期(赵守贵老师专辑7) 昨天 22:10 18 0 本帖最后由 有孚维心 于 2021-6-7 22:11 编辑 诗家简介:翰墨百川,原名赵守贵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1965年出生 1987年毕业於山西农业大学.职业, ... 全球吴敬梓文学艺术研究会作品精选840期(林金洪老师专辑70) 本帖最后由 有孚维心 于 2021-6-7 22:08 编辑 诗家简介:林金洪,福建莆田涵江林柄村人,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当过兵,从过政.教坛拚搏三十年,荣获福建省优秀农村人民教师光荣称号.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