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精辟)

庄子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人生短暂,笑谈恩怨,则冤亲别无二致;淡看名利,则贵贱两无差别;放下执着,则得失尽可随缘。
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身外之物,谁也带不走。
与其与烦恼纠缠,不如学会看淡。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有诗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人世间最难以捉摸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老死不相往来,也许一见如故;亲如手足兄弟,也会反目成仇。
看得透的人,早放下了俗世恩怨,学会了一切淡然。
东汉有位道长,在云游之际,遇到一个腰悬钢刀的少年。
少年不由分说,拔刀相向。
道长非但没有躲避,反而伸出脖子,等着他一刀砍来。
少年手起刀落,砍下了他的头颅。
道长投胎转世,到了一户富贵人家。
转世后的道长舍弃了繁华的生活又去当了道士,再度来到了前世被杀之地。
他找到前世杀害他的少年,少年已垂垂老矣,两鬓斑白。
老人看到道长,说不出的熟悉,却又认不出来。
道长告诉他:“你年轻时杀掉的那个人,便是我的前生。”
老人问他:“你明知我要杀你,为何不躲开?”
道长说:“多世以前我欠你一命,想躲也躲不掉,不如把命还给你。”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欠别人的还了就好,别人欠的不必再要。
心存感恩,知恩报恩;心中无怨,方能自在。


《红楼梦》开篇词: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人人都知道名利虚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名利看淡。
有一次,庄子在河边垂钓。
楚庄王派来使者,聘请庄子到楚国做丞相。
庄子说:“楚王的庙堂上供着一只千年神龟是吗?”
使者说:“是的。”
庄子说:“你觉得,它喜欢在泥里摇头晃脑,还是喜欢被供在庙堂上。”
使者说:“还是在泥里更自由。”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庄子说:“我也要在泥里,享受我的自由。”
《道德经》中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以为名利双收就能获取自由的人,最后反而是被名利捆住了手脚。
众叛亲离的成功就是失败,用健康换来的成就等于归零。
欲令智迷,利令智昏,知足常乐,才是真的幸福。


《道德经》中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越是执着就越容易失去,越是在意就越容易出错。
有时候,用力过猛,不免过犹不及;张弛有度,才能游刃有余。
从前有个卖油翁,打油的技艺炉火纯青。
别人在葫芦口放一枚铜钱,他可以把油从中间的方孔倒入,葫芦装满,铜钱上都不会沾一滴油。
每天来看他卖油的人络绎不绝。
有位商人听说后,请卖油翁上门表演。
商人答应,如果能一滴不漏,就把一处房产赠送给他。
卖油翁越想越紧张,手一抖把油洒到了地上。
《庄子·达生》中讲:“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惛。”
拿瓦片做赌注,常能巧中;用黄金做筹码,总会输光。
其实,不是能力出了问题,而是心态起了波澜。
太执着于一件事情的输赢,其实已经输了大半,就像手里的沙子,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弦松无调,弦紧易崩,尽人事就好,剩下的交与天命。
《菜根谭》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人间至味。
人情有时冷暖,却不妨碍给自己温暖;世事也许繁琐,却不打扰内心的恬淡。
把执着放下,把恩怨化解,把名利看淡,纵有三千事,不过一笑间。
作者:逍遥子 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