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看水||寻找磨石囗二道关,了解更多磨石口一带明长城零星遗存
磨石口一带,还有诸多疑问没有得到解答,包括:
(一)磨石口的二道关在哪?
《四镇三关志》载:磨石口,永乐二年建,二道关并东山墩空水口、通众骑,极冲。
《昌平州志》载:磨石口,惟二道关并东山墩空及水口冲要通马,其大安家坨迤西岚儿峪各山险通步。
说明:关于此处大安家坨,当为一座山,怀疑此坨当为下图残台2,自此墩以东,庄户村段沟谷开阔,可通众骑;自此墩向西,响水湖泉水一路下泄的峡谷,两侧山崖壁立千仞,极为险要,正合此地势地形。
《长城踞北.怀柔卷》之《响水磨石口》提到:“如今,磨石口二道关的关门之地已经成为空谷,两侧关墙早已坍塌,然而在遗址之地仍有明显的墙体痕迹。磨石口外的这处辅助性关隘遗址,近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为'挡马墙’”。
这篇文章由魏明俊撰笔。
网上有一篇文章《长城“怀”中的秀美山村》,作者亦为魏明俊,同样提到这道“挡马墙”:
这道被称为“挡马墙”的二道关关墙设施,到底在何处?庄户一带走过很多次,竟然从来没有留意过这道残墙。
(二)磨石口内侧的残墙在哪,是否属于北齐长城?
《长城踞北.怀柔卷》提到:
“还有一段长城在磨石口关内侧驴鞍岭山崖下面,属于内长城东段。长度约为20米,砖石结构,......北京市考古学会研究员的赵福生将其确定为北齐长城”。
在《证伪一段“北齐长城”》中,已经推测其与驴鞍岭口西侧那段残墙,经驴鞍岭堡至磨石口内侧衔接,而驴鞍岭口西侧那段残墙,有明显的明长城三合土灰浆,当属明早期长城,从其墙体走势判断,可能是同一道墙体的延伸,都属于明早期长城。
这段残墙到底在哪儿?其是否属于北齐长城?尚待实地调查。
(三)旺泉峪的外口地形如何,是否设防?
关于旺泉峪为什么没有设关口,曾经在《看长城||旺泉峪为何未设关口——再走旺泉峪的感受与新的发现》中进行了分析,并猜测御史楼外侧的残台(本文中统一称为残台3,或在之前的文章中称敌台3),与对面山顶的残台2(之前的文章中称敌台2)之间的垭口,共同控制旺泉峪的外口。
但是,其外口的地形地势实际如何?也尚待再次观察体会。
(四)磨石口外的小城在哪,还有无遗迹?
《长城踞北.怀柔卷》之《响水磨石口》提到:“从明代边关图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磨石口正关右侧,还依山建有一座与关墙相接的'袖珍小城’,很久以来当地人都把这座小城称为'磨石口瓮城’。……上这座北靠山体,南接关城,有着上下两门的小城池具体功能是什么呢?这与明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一项'怀柔政策’有关。
“明永乐初年,朱棣为答谢蒙古朵颜三卫部族在'靖难之役’中给予的支持,移大宁卫于内陆,将关外'三卫’之地弃之朵颜,并按军功对朵颜各部进行年年抚赏。活动在边外的朵颜各部,历年都会就近到所属活动地区的长城隘口领赏、献贡,或以牲畜皮毛等换取生活物资。同时,按约定,朵颜三卫对明廷负有防御鞑靼、瓦剌的哨探报信责任,朝廷也会根据情报价值按约向监边的蒙古人发付'瞭哨银’。
“《徐绅请抚赏钱粮疏》记载:'抚赏行于朵颜等三卫,其来已久。惟黄花镇、渤海所关外讨赏属夷,即李家庄阿罗豆儿、色镇儿等种类。’引文中的'渤海所关外’指的就是磨石口、驴鞍岭等关口之外。”
因此,该小城是用于附近的朵颜部落讨要赏银与贸易的场所。
但是,这座小城具体在何处,有何遗迹,也未曾见到,还需要实地查访。
(五)磨石口城堡在哪?以前一直没有见到
磨石口的具体位置,也还没有走到,上次打车经过附近,向家在其附近的司机打听,也未打听到下落。
这座城堡,还有遗迹留存吗?
(六)天设金汤石刻在哪?以前也未曾留意
这是景区内的一处景点,也是明代戍守长城的官员留下的石刻,也还没有见到实物。
带着这些问题,2月27日,再次前往庄户村一带,寻访这些问题的线索。
(一)寻找磨石口的二道关
关于磨石口的二道关,很快就有了线索。知道这道残墙的村民并不在少数,位置当在庄户村北约1000米处的通往九眼楼途中的山谷中。
沿途的梯田挡墙扰乱了我的判断,其实这些都不是。
(距离起点0.43km 当前海拔506m)
遇见一位王姓老人,已经79岁高龄,脑血栓后遗症,出来锻炼,语言表达有一定障碍,但还可以通过点头、摇头、是、否等来表达意思。于是由他作伴,继续向前寻找。担心累到老人,但还好,老人身体还算不错。将我带到了这段残墙前。
到得跟前,才发现其实这道墙体还是很显眼的,只是以前那么多次,偏偏就没有注意到。
这就是那道被称为“挡马墙”,或者“北齐”长城的残墙。
(距离起点1.48km 当前海拔543m)
这道墙扼守这道山口,谷口还算开阔。
根据虫子提供的信息,《嘉靖蓟州志》卷十二《杂志.经略》记载,“一分守密云参将地方,守备黄花镇地方,田仙谷堡十五里至擦石口堡,擦石、磨石二口之间有按家岮,数十马可并,贼每由此入寇,二口外地方名石城,系要会之地。熊兵备行守备刘渊筑墙设濠以后,贼不复能入矣。二十五里至磨石口堡。”
其中庄户村段的村路,更是如上所述,数十马可并。
墙体与双界山、海字口西侧南山路边垣、营城隘口墙等明代长城有相同特征,墙体全部裸露在地表以上,没有泥土掩埋,与年代久远的昌平北齐岭段北齐长城有明显区别。
墙体如《长城“怀”中的秀美山村》所述,长30米、高2米、宽6米(坍塌后在地面堆积的宽度)。
这当然也不是什么挡马墙,挡马墙不是孤立存在的墙体。
因此,这还是明长城。
沿墙体外侧上行,崖壁经过人工铲削。
(距离起点1.57km 当前海拔559m)
(距离起点1.61km 当前海拔585m)
前几天的雪,在深山中还没有全部融化,坡陡雪滑,尝试从铲削的崖壁边往上行,并不易行。考虑独行有风险,决定不再上行,以后有时间与其他老师再行探查。
仰视山顶,无法判断山脊上是否还有墙。
从西侧向东看这段墙,墙体被洪水冲断,又有村路截断。以前这道墙应当连接东侧崖壁。
东侧的崖壁也经过人工铲削,较为陡峭,也留待以后找机会登顶察看。
再向外侧探察一番。
东侧山坡下聚集性的大量石块,似乎与梯田并无关系。
(距离起点1.84km 当前海拔552m)
西侧山崖下,有一段顶部平齐、面向东侧似为立面的土石混合的土岭。
沿土石岭向北不远,有大量聚集性石堆,问老人是旧有的,还是现代的,老人答曰是旧有的(当然,由于语言表达、认知等问题,未必可信)。这些石材的集中分布,难以解释。难道,二道关墙会有附属设施?比如瓮城?
(距离起点1.88km 当前海拔551m)
(距离起点1.96km 当前海拔562m)
从卫星地图上分析,这道边墙外侧,有数条沟谷或支沟,至今仍有山路与延庆怀柔交界的双界山一线的边墙相通。其防御来犯之敌的方向,主要应是突破宣镇南山路边垣的敌虏。
二道关墙内,东侧,又有数段残墙。向老人打听,说是旧墙。
来到一段墙下,发现是半环形直立墙体。这会是以前遗留的吗?
如果是,这是一处堡砦吗?
(距离起点2.33km 当前海拔522m)
环形墙体向东,有小路及路标,可通西大墙方向的一处山口。
这处山口,是否也应当有防御设施?
(距离起点2.50km 当前海拔565m)
横在山口处的,也是一道土石混合的顶部平坦有路的横梁。这横梁,会是防御设施吗?
(距离起点2.68km 当前海拔537m)
这道土石梁,这些石梁边缘的疑似墙体,会是当初山口的防御墙体吗?
(距离起点2.78km 当前海拔531m)
南侧还有一道沟谷,亦通西大墙方向。
(距离起点3.02km 当前海拔502m)
这个山口,是否也需要设防,防御西大墙方向的来犯之敌?
(距离起点3.47km 当前海拔533m)
(距离起点3.49km 当前海拔532m)
已经无法给出答案。知道答案的,已经永远说不了话。
(二)磨石口内侧的残墙在哪,是否属于北齐长城?
先说一说最后一段行程寻找磨石口内侧残墙。
自磨石口关下行,一路峡谷深切,危崖耸峙,公路在峡谷半山腰上。后来在东侧山脊之上,远眺西侧的驴鞍岭口,才知道西侧是一处完整的台地,而脚下的峡谷,是久经流水冲刷而深切出的沟壑。
此处建有景区台阶与石阵之处,有保护长城的提示。
(距离起点14.32km 当前海拔304m)
这儿已经是山谷内口,前行不远,就是平原了。
(距离起点14.33km 当前海拔299m)
这一带碎石,上方山崖略缓,很有可能是这一带崖壁唯一能登顶之处。由于独行,决定放弃从此处尝试。
后来根据对面墙体走势判断,此处正应衔接西侧墙体垂下峡谷处,当是东侧崖壁下的墙体。
(距离起点14.47km 当前海拔302m)
继续南行,从村民屋后寻路登山。
(距离起点14.65km 当前海拔331m)
山脊之上,可以望见峡谷对面的墙体,在一片平坦的台地边缘,对应下方断崖下的碎石堆,与东侧山脊相接。
两侧墙体对接处,当为一处关口。
(距离起点14.72km 当前海拔359m)
向更远方眺望,驴鞍岭口西侧的残墙一路逶迤而来,经驴鞍岭堡连接,接续磨石口东侧的山脊。那段墙体西侧是一处平坦的高地,东侧是一道地势逐渐降低的土坡,边墙就建在台地与土坡的边缘。
而驴鞍岭西侧那道残墙,有大量明代的三合土灰浆残渣,可以证明是明代城墙。
(距离起点14.72km 当前海拔360m)
东侧的山脊上,出现人工所垒的石块遗迹。有些地方似乎是残台,但年代应当足够久远。
(距离起点14.83km 当前海拔414m)
有些地带,山脊似乎是天然的犬牙交错的巨石。
(距离起点14.86km 当前海拔424m)
(距离起点14.95km 当前海拔446m)
(距离起点14.96km 当前海拔456m)
粉杏已经含苞欲放,不久以后,就该是漫山灿若红云的花季了。
有些地方,还是很明显地可以判断出应当是人工垒砌的墙体。
(距离起点15.01km 当前海拔464m)
(距离起点15.10km 当前海拔480m)
(距离起点15.10km 当前海拔480m)
最主要的,是这段山脊,与驴鞍岭口一路过来的残墙,与磨石口内侧的残墙,与磨石口外侧山脊上的残存敌台,连成一线,构成一体。
这些残墙与残台的连线如下图所示:
响水湖北侧的残台1:
残台2:
残台2对面,御史楼外侧的残台3:
这数段残墙与残台,构成一道连续的防御体系,年代早于现存的主线砖石长城。其中驴鞍岭口西侧已经证实为明代早期长城,参见《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而脚下这段磨石口内侧的墙体,是否也属于早期明长城?
或者,这可能真的是年代久远的明前长城?驴鞍岭段早期明长城,是利用了明前长城修建?脚下这一段,更多地保存着原貌?
越往上走,山脊上的林子越密集,越难以穿越。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走完这段墙体。也就没有更多的发现,可以直接断代这段墙体的朝代。希望下次专程全程走完这段。
下山之后,再次观察两侧残墙对应的山口处,应当是早期的磨石口关。
(距离起点15.59km 当前海拔309m)
那么,紧跟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此处是早期的磨石口关,那磨石口城堡已经位于早期的关口之外,得不到保护了。
是否早期的磨石口城堡,也不在现址?
(三)旺泉峪的外口地形如何,是否设防?
庄户村南东北-西南向的一列小山梁上,有2座残台。
庄户村南的一座山头上,是残台2,方形的台基及部分条石基础尚在,其特征像是明早期的台子。
那座山头,应是庄户村南的最高点。
其下侧山势,东、北、西三侧,均相当陡峭。2019年3月23日,我们曾经从响水湖长城东段189号敌台,沿残台1、残台2所在山脊探察,从残台2处下山,极为艰难。
而其东南方向,与御史楼外侧的残台3之间,坡度稍缓,也即旺泉峪的外口。
从卫星地图上分析,其实,这道垭口,是由数道横梁构成。
从庄户村向南侧仰望,这道沟谷并不明显,因为上方其实还是山梁。经向村民打听,均认为那道山口没有墙体。不过由于年久无人行走,山谷已经长严(荆棘),无法通行。
本次没有时间上去探察,即使上去,没有成熟的路径,应当也无法走通。
如果没有内奸的指认,从外侧应当是发现不了这条通道的,何况山路极其难行。
因此,旺泉峪的外口,可能并未设防。
(四)磨石口外的小城在哪,还有无遗迹?
磨石口关外,有两处形似城址的地方。
沿冰雪尚未融化的河谷寻找。
(距离起点7.20km 当前海拔350m)
关城外侧,水门洞上方,公路护坡下方,有一处经人工整修过的石台。
(距离起点7.48km 当前海拔346m)
这明显是一道现代重修的墙体。
东南角呈现一个直角的方形。上方是一个平台。
这又似乎不是简单的公路护坡。这会是复建的小城吗?
在庄户村向多位老乡打听,都没有结果。
从地形地势上判断,其北接山体,南接关城,最为符合磨石口外小城的特征。
从河谷仰视南侧的山梁,虽然海拔不是很高,但外侧山势陡峻,足以成为一道屏障。这道山梁,就是响水湖东段189号敌台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小山梁。本文所述的残台1、残台2,就在这道山梁之上。
另一处,稍远一点,在第一处台地东北侧,河谷之上的台地上,有两道墙体围成一处狭长空间。
(距离起点8.08km 当前海拔377m)
判断其是墙体而不是梯田挡坡,是因为下侧的墙体,高出台地一米有余。另外,此处墙体略显年代更为久远。
这两处遗址,到底哪一处才是磨石口关外的小城?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五)寻找磨石口城堡与摩崖石刻
在公路上下行,见到下方沟谷中崖壁上似有红色字迹,估计应是摩崖石刻。
(距离起点13.32km 当前海拔353m)
寻小道下到沟谷中,果然找到了这处石刻。
(距离起点13.61km 当前海拔323m)
此石刻由河南灵宝人许茂杞于万历六年(万历戊寅年)所题。
距石刻南侧约200米,借助长城遗产网的标识,也顺利找到了磨石口城堡的堡墙。不过,没有见到文保碑。庄户村的老乡告诉我,景区入口往北走不远,东侧路下方有一道墙,属于长城墙体,其实指的就是磨石口堡的堡墙。
这处城堡,斜建在沟谷西侧崖壁上,规模不是很大。堡墙与现代梯田墙混在一起,比较清晰的是东墙与北墙。
城堡东墙。
(距离起点13.82km 当前海拔322m)
城堡北墙。
(距离起点13.87km 当前海拔325m)
(六)相关问题
1、按家岮的问题
按家岮,亦称大安家坨。
1)《嘉靖蓟州志》卷十二《杂志.经略》记载,“一分守密云参将地方,守备黄花镇地方,田仙谷堡十五里至擦石口堡,擦石、磨石二口之间有按家岮,数十马可并,贼每由此入寇,二口外地方名石城,系要会之地。熊兵备行守备刘渊筑墙设濠以后,贼不复能入矣。二十五里至磨石口堡。”
2)《昌平州志》所述“磨石口,惟二道关并东山墩空及水口冲要通马,其大安家坨迤西岚儿峪各山险通步”
3)旺泉峪东侧某处石碑碑文曰:
“万历七年秋防分修边墙二段共长二百
六十七丈
一段按家坨迤西,东接右骑营工尾起,西
至断头崖止边城长一百五十五丈
一段*儿峪迤西,东接忠顺营工尾起,边
城长一十二丈
钦差统领昌镇标下右车营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刘勋
军门监督委官原任游击将军署都指挥佥事黄诏
抚院监督委官原任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程九思
本镇监督委官原任参将署都指挥佥事万国
中军指挥一员 杨汝*
千总官三员 王** *** 周林
把总官九员 徐行 李桂 杨**
魏 鹏 陈 龙 陈 祯
林*英 王彦忠 徐大朝
催工百户传*朝等三十四名
管采造石条委官魏九经等三名
管烧造砖灰委官赵才等六名
管垒砌大工旗牌谈禄等九名
石匠周*保(?)等五十五名
砖*匠孙**等十二名
边匠王官等四十二名
灰*匠刘*等九名
万历七年**巳卯季秋吉旦立”
4)如前所述,庄户村南地势最高的有残台2的山头,地形地势很有特点。
这座山头往东,庄户村段的沟谷宽漫,符合《蓟州志》所述“数十马可并”的地形地势。
(距离起点10.06km 当前海拔430m)
这座山以西,崖壁直立,山势相逼,通道狭窄,符合《昌平州志》所述“其大安家坨迤西岚儿峪各山险通步”的地形地势特征。
(距离起点5.19km 当前海拔430m)
中有响水湖的泉水在峡谷中下泄,形成怀沙河的源头之一。
(距离起点6.16km 当前海拔382m)
因此,残台2所在的山头,极其符合各种志书所述的按家岮(安家坨)的特征,很可能这座山就是按家岮。
2、石城问题
1)《蓟州志》所述石城
《嘉靖蓟州志》卷十二《杂志.经略》记载,“一分守密云参将地方,守备黄花镇地方,田仙谷堡十五里至擦石口堡,擦石、磨石二口之间有按家岮,数十马可并,贼每由此入寇,二口外地方名石城,系要会之地。熊兵备行守备刘渊筑墙设濠以后,贼不复能入矣。二十五里至磨石口堡。”
2)《四镇三关志》与《昌平州志》所述二道关
3)《长城踞北.怀柔卷》所述磨石口关外小城
上述“古城”、二道关城、边贸抚赏小城,是否所指相同?
由于边贸抚赏小城与磨石口关城相接,因此,此二者所指定然不同。
至于《蓟州志》所述石城,是指抚赏边贸小城,或是二道关边墙,难以确定。从防御角度说,更可能指二道关边墙。
3、东山墩是指哪座台子?
《四镇三关志》与《昌平州志》均提到东山墩空通众骑极冲或冲要通马,那这座东山墩,是指哪一座?是否即是残台2?东山墩即是按家岮上的残台2吗?还是另有所指?
小结:
1、发现磨石口二道关
外侧似乎有附属设施,不知是否曾经有瓮城;东侧也有疑似墙体。
东侧有2处山口可通西大墙,这2处山口,按地形地势与防御需要来说,应当需要布置防线。
2、找到磨石口内侧墙体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走完。
这道墙与驴鞍岭口西侧的残墙经驴鞍岭堡而来的墙体连为一线,已知驴鞍岭口西侧的墙体、驴鞍岭堡均为明代长城设施,按其走势,当为一道完整的墙体。这应当是一道明早期的边墙。
由于本次没有走完全程,本次所遇见的,主要是稍加加工的山脊上的山险墙,没有发现可以断代的证据。这道墙全部是明代修建的呢,还是利用明前长城修建的?
需要下次再作探察。
3、驴鞍岭口-磨石口一带的早期明长城走势
应当如下图所示虚线所示。这条明早期墙体可能修建于嘉靖三十年。是否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无法做出判断。
其中早期墙体在磨石口内侧与现行主墙体相交处往东北方向,墙体并不明显,沿途仅有碎石带;在敌台2(残台2)与敌台3(残台3)之间,可能并未修墙。
4、早期的磨石口关在何处
自驴鞍岭堡延伸至磨石口内侧的边墙,如果确定均为明代修建,则其延伸至磨石口处,当为明早期的磨石口关。此早期的磨石口关,处于沟谷的内口,与此前所判断的明长城关口主要在内口设口高度相关,以此推论其他位置可能有过变更的关口,比如大长峪口、擦石口等。
5、现在的磨石口堡与早期的磨石口关的关系
如果确认早期的磨石口关在内口,即位于磨石口堡的下方,那早期的磨石口堡也应当在关口内侧,或者说,现在的磨石口堡,可能并非最早的磨石口堡,这座城堡也曾经重修过、位置变更过。
6、旺泉峪外口可能并无墙体
从外侧庄户村仰视,并无明显的垭口,事实上,从御史楼附近俯视的这座垭口,其实也有多道横梁,目前荆棘已经阻塞沟谷,无法通行;自残台2下行,山势也很陡峭,极难行走。
如果没有内奸,可能难以发现这条通道,因此,这条沟谷可能并未修建墙体,特别是这条防线是明早期的防线,当时并没有大规模修墙。
这可能也是旺泉峪不设关口的另一处理由。
7、按家岮(安家坨)可能就是庄户村南的残台2
残台2位于庄户村南的制高点上,其东侧庄户村段的沟谷宽漫,符合《嘉靖蓟州志》所述“擦石、磨石二口之间有按家岮,数十马可并”的地形特征;其下及向西,则是狭窄壁立的峡谷,即响水湖泉水所处的那段峡谷,符合《昌平州志》所述“磨石口,惟二道关并东山墩空及水口冲要通马,其大安家坨迤西岚儿峪各山险通步”的地形特征。
8、找到了磨石口堡及天设金汤摩崖石刻
2021-2-27,3月1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