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道德经》:谈谈如何运用老子“借力打力”的智慧
读经
论道
老子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最早的士是百姓们共同推举出出来,能力、修养各方面都比较突出去从事公职的人。
当时的士一方面要读书学习参与政务,另一方面也要习武,担任保家卫国的任务。
所以最早的士是文武双全的,到了后来士渐渐成为了读书人的代名词,武的方面被渐渐淡化。
所以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其实也就是在强调,很多时候文化教化方面的作用,是要远胜于武力的。
真正的士不会运用武力做事,而是运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进而为百姓谋福利。
比如孔子,孔子最初办私学是教授学生六艺的,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箭与御就属于武的一面。
孔子本身其实是文武全能,孔子的很多塑像是佩剑的,但我们却从没有听说孔子跟谁打过架,他始终在从事教化工作,因为他深知文化教化才能真正稳定社会根基,他深懂老子“善为士者不武”的道理。
而“善战者不怒”,真正善于战斗的人从来不会轻易动怒,比如明代大儒王阳明,他是典型的文臣带兵。
当初宁王朱宸濠作乱,他自发前去平乱,面对一封一封的战报他似乎毫不关心,简单批示便立刻回过头给弟子们上课。
就这样他仿若无事一般就把宁王筹划多年的叛乱平息了。
后来有人问他打仗有没有什么兵法,他只是简单总结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这正是“善战者不怒”的典范。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战胜敌人的人,是不会与敌人正面交手的。
因为他们能够提前做足准备,或避其锋芒,或出其不备,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所谓“兵者诡道也”,这正是兵法的高妙之处。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往往都有很谦卑的姿态。
比如刘备虽身为皇室,却能够与草莽关羽、张飞结义,能够屈尊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能够为了赵云摔自己的孩子,这正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道理。
最后老子做了总结: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讲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四善”正是不争之德之妙用。
这种不争之德何以能有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其实是借力打力。
道家的智慧从来不是硬碰硬,而你打来多大的力,我便全然卸掉,而且还要再借你的力。
就好比赤壁之战,曹操大军铁索连船,若正面对抗纵然吴蜀联合也绝无胜算。
那么便点上一把火,借你船阵的牢固,来破了你的船阵。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道理正是“用人之力”,后来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也正是运用这个道理。
这种道理是顺势而为的无为大道,是顺应天道的智慧,所以老子评价“古之极”,是古代祖先流传下来最高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