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干山回来,这位陕南姑娘花100万造深山老家
小金的家,位于大山深处的商洛镇安县一林场境内,小时候,她最渴望的事情就是逃离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8岁那年,小金去了一趟莫干山,彼时莫干山还不似今天这样出名,但那一趟旅行深深地启发了小金:自己的家乡和莫干山一样,山清水秀,也是可以改变的。
多年以后的2018年,已成为城市白领的小金终于说服父母,在老家重新盖个新房,两年之后,新家落成,她为其取名“归园”。
归园坐北朝南,老木门庐上嵌有“归园”两字,走进去即可看到竹树花草之小园,白墙黑瓦之房屋。正房有二层,楼上客人住,楼下家人住;厦房一层,为厨房及储物间。
有了归园,全家人的生活就变了,每逢节假日,客房就满员了。小金说,妈妈做了一辈子饭,也没有谁夸奖过,可客人们来了,一夸她的饭好吃,妈妈的笑容就挡不住,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乡亲们经常来参观,爸爸嘴上不说,但心里特别得意。
“小时候,总梦想着去外面闯荡,可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发现魂牵梦绕的还是自己的家乡。”
以下是对小金访谈口述整理
1、
当初,说服父母挺不容易的,毕竟盖房要花很多钱,他们总说:“年龄大了,不需要住多好的房子,而且谁会来这么偏远的农村?”我发现劝说没用后,就带他们去旅游,让他们实地感受南方一些发展不错的乡村,因为真的看到了,爸爸妈妈的心就动了。
我们的家,夯土为身、黑瓦为顶,很早以前是一个学校,父母也是在这个地方上过学的,后来父亲买了下来改成了我们家的宅子,小时候,我的房间内还有一块黑板,我经常在上面写写画画。
虽然因年代久远,老屋已出现墙体不正等多个毛病,但其选址、布局、朝向都非常合理:它建于山坡之上,能避免雨水沉积,但又不陡,相对平缓;同时背山面水,夏天时,常有山风从开敞处吹来,到了冬天,又能享受充足光照。
重建时,房子的样式和原来基本一致,正房和厦房彼此衔接,呈现“人”字形,坡屋顶,宽屋檐。因为找不到夯土艺人,所以采用砖混结构。
从小,我身边所能触及的房间,都是黑瓦覆盖,一看到它们,就觉得特别亲切……可是这些年农村太爱拆了,每天都有人拆旧房,再盖一个所谓的“西式建筑”,看到一片片黑瓦被打碎,一堵堵泥土墙被推倒,心里很痛,“轰”然倒下的不是建筑,是一代代人的智慧结晶和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特地从蓝田定制黑瓦,覆瓦沿用祖辈留下的方式——“冷摊”:不做灰泥基层,瓦片直接放在檩条上,这样做,可让空气从细密的缝进入室内,保证空气清新循环,夏天还能将室内的湿气排出,防潮除湿。
窗户,面朝南的大一些,以采集到更多的阳光;面朝北的小一些,挡风保暖。
因为我在西安上班,只能周末赶回家,每次都是爸爸拍视频,然后在电话中敲定各种决定,我们也有过多次争议:我坚持房屋用白色,可爸爸说,白色容易脏,但我喜欢纯净的白,并相信白墙在风吹、雨淋、日晒中,和环境有一个相融的过程,这正是建筑生命的自然显现,怎么会难看?爸爸被我说服了。
但很多时候我得听爸爸的意见,他身临其中,更富经验:起先,正房和厦房都没有设计大挑檐,爸爸拍了一段视频,大雨一直下,房门一推开,雨水哗啦啦淋在他身上……
其实,宽屋檐和大挑檐正是我们陕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如今,在檐下就餐、喝茶、听雨成了所有人的享受。
2、
对于是否造一个园子,我最初比较犹豫,毕竟从家门出来,就是广袤的大自然,但家门外的大自然,需要保持“拥抱”与“敬畏”的双重情绪;而家中的园子是将大自然收拢成合适的尺度,然后将自己的精神寄放于此,两者不同,还是决定要造一个。
我看了很多园林营建的书,明白了四季常绿的“稳定性”比鲜花繁盛更重要,让爸爸山中挖来苔藓,覆盖在土层之上,再配上芭蕉、黄杨、棕树、竹子、红豆杉……爸爸不懂园林规划,但凭着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直觉,找回来的树放在那儿就是最合适。
院墙的建设,也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最取巧的方法是做成白墙,再凿出几个扇形镂空窗,可觉得那样落俗了,但自己一时也没有主意,几次磊起,几次又推倒……后来,有朋友建议,尝试下“砖+瓦”的搭配,好像一下点醒了迷津中的我……
镂空堆叠的瓦片和1.5米的高度,让院内、院外既保持距离,又互相连通。院内,是我的家;院外,则充满了各种回忆。
小时候,最喜欢河边的那排柳树,我和伙伴们一起在树下玩耍、抓鱼,做游戏,那就是我童年时的天堂,后来那排树被砍掉了,我当时就哭了……
我在山里长大,但一直很自信,大概就是因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吧,我偏爱木、瓦、石这些能就地取材的材料,并相信用它们盖出来的房子住着才最舒服。
去年过年,就是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推着小推车,沿着河道捡石头,一车车石子都派上了用场,圆润的砌成了廊檐下的石柱,棱角分明的堆成了水池中的假山。
3、
盖房子,有家人可以“依靠”;可进入室内,就得完全靠自己。为了保证良好的体验,我自己先把每间客房都住一遍,模仿着入住者的路径,判断灯如何设置,家具摆在哪儿?天晴做什么,下雨哪儿风景好?
推开正屋的大门,总不能同时看到多个室内门,设堵墙吧,美观度、通风和采光都会受到影响,思索了很久,在看宋画的时候得到灵感,古人的房间陈列多有屏风,所以采用定制屏风。
吃早餐的时候要看着山,那餐厅就在临山处吧。冬天要有壁炉取暖,还能喝点儿小酒就更好了,那壁炉和酒吧放一起吧。爱喝茶?私享茶室必不可少。吃喝玩儿都有了,思维也得提升,又设置了思想碰撞、灵魂升华的沙龙区……
室内所有的家具都是我在网上挑选样式,然后再找厂家定做,期间不断沟通和“斗智斗勇”……无数次,自己在黑暗中辗转又反侧,开灯又关灯,趿着拖鞋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一切都在孤独中决定。
这个期间,干活的师傅们也出了一些状况,不知浴室镜前灯安装在哪里,也不知床头灯安在什么高度,还会在灰砖之间用白缝填补……我看到视频,有些都“炸毛”了……现在想想,久居大山的人们哪里知道镜子上面需要安个灯?又如何明白所谓的当代审美?
多亏了朋友们,其实从小院的开门位置、人流动线、主体功能,到材料选择、水系营造等诸多问题,无一不是和朋友们细细研商,特别感谢建筑结构师王杰,问山房谢老师,无拙庄主高伟,山水玉舍李强,还有帮我画图,讨字画的好朋友们……
两年来,建设'归园'所经历的各种艰辛,讲出来的不及十分之一,但看着它从脑海里一步步变成现实,直至白墙黑瓦,郁郁葱葱时,觉得过往的付出都十分值得。
4、
有了归园,爸爸妈妈的任务其实更繁重了,除了干农活,还要打理客房,准备饭菜等等,但他们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很新鲜,很有活力。
我告诉妈妈,布置房子可用山花。每天清晨,妈妈就进山采花,样式修剪全凭感觉,后来学会在不同的容器里,组合不同形式的花,每当有客人问起,我说是我妈进山采的,看到客人惊讶的样子,我也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