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故六十一道名菜(1—30)
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诸多的名菜中,不仅有宫廷珍撰,精食美味,而且还有乡肆野肴,本色醇鲜。尤是许多名菜,还有一段段美丽动人的典故传说。如乾隆皇帝与珍珠翡翠白玉汤,唐玄宗、杨玉环与贵妃鸡,民国大将唐生智与家乡东安鸡等等。无论是美食家,还是人民大众,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聆听着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目前,国内尚没有系统地介绍典故与名菜的专著。我们从众多的名菜典故中,选其精华,编著成册,奉献给大家,以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NO.1
一箭双雕
孙子兵法第二计“一箭双雕”又名“一石二鸟”。正如俗话所说的“买一开二”,即是使出一个招数,同时击倒两个以上的敌人。
根据“一箭双雕”一计,用两只雏鸡通过去骨、油炸、水煮、入笼蒸制等工序,制成一道菜肴。食用者在同一器皿中同时能品尝到两种颜色、两种口味的美馔。
原料:
主料:宰杀好的雏鸡两只(重约1000 克)。
配料:鲜核桃仁50 克、熟青豆50 克。
调料:酱油50 克、清汤500 克、花椒5 克、葱、姜各50 克、湿淀粉20克、盐10 克、花生油1000 克(约耗100 克)、明油50 克、花椒盐20 克。
制法:
1、将两只鸡由尾部至脖子从脊背中间劈开(去掉内脏不用),用手往两边掰开,剔去大骨,剁去嘴、爪、翅尖,其中一只鸡抹上酱油,加葱、姜各25 克,花椒、盐入味,腌一小时左右。另一只鸡放入锅中加清汤,葱、姜各25 克,盐、八角,小火煮至断生。
2、将煮至断生的鸡的腹部朝下,装入大汤碗中,倒上原汤,入宠蒸至酥烂,取出滗去汤,翻扣入大平盘中,再将汤倒入勺中,汤开撇去浮沫,加入青豆,用水淀粉勾芡,淋明油,浇淋在蒸好的鸡上。
3、锅中倒入花生油,并将腌好入味的鸡去悼花椒、葱、姜,待油温升到七成热时,把鸡放入炸成金黄色时捞出,保持鸡的原样,改刀后装到盘的另一边,撒上花椒盐,随即将核桃仁放入油锅中炸熟,围在鸡的周围即成
特点:
此菜一只鸡色白鲜嫩,另一只鸡颜色金黄脆嫩,味美香郁。
NO.2
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孙子兵法第二十一计,是一种比喻,是说蝉在脱变时,本身脱离壳儿飞去,只留下一个蝉蜕在枝头摇曳。“蝉”刚出土呈金黄色,也就是“蝉蛹”,有的地方叫它“蝉猴”、“知了猴”,属昆虫纲,同翅目蝉科动物。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蝉蜕对治疗胃
病有很大的疗效。中医认为蝉蜕味咸甘、性寒,可清热、熄风、镇惊。蝉可入馔,经油炸后可以食用,入口鲜嫩而酥脆。
根据“金蝉脱壳”之计,先将金蝉洗净,入油锅炸制成熟、入味、挂上一层糊,再经油炸,外层的糊形成一个空壳。食时啃去一头,蝉从壳儿中掉出,故名。
原料:
主料:金蝉30 个。
配料:香菜叶50 克。
调料:冷却熟猪油150 克、精盐3 克、面粉150 克、鸡蛋黄3 个、花生油1000 克、五香粉少许。
制法:
1、将金蝉、香菜叶洗净。鸡蛋黄加适量水与面粉制成糊待用。
2、炒锅内倒入花生油,待油温升到七成热时,将金蝉放入,炸熟捞出,加盐、五香粉入味,然后放入冰箱中冷却。
3、将冷却的金蝉外面抹上一层冷却的猪大油、滚上干面粉。
4、炒锅内倒入花生油,待油温六成热时,将金蝉挂上制好的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待蝉上抹的猪油辖化溢出,外边的糊形成硬壳、捞出装盘,并用香菜叶点缀即可。
特点:
颜色金黄、里外酥脆,别有风味。
NO.3
各个击破
孙子兵法第十七计“各个击破”,说的是在用兵作战方面“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弱制强,以少胜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分头围歼,各个击破,最后取得胜利”。根据“各个击破”之计,将鸡蛋去掉部分蛋清和全部蛋黄,里面换上八宝馅,入笼蒸熟,保持原壳,由食者自己将蛋皮击破,扒皮食用,故名。
原料:
主料:生鸡蛋10 个
配料:海参丁、蹄筋丁、火腿丁、鲜贝、虾仁、香菇丁、笋丁、青豆各50 克。
调料:花生油50 克、盐3 克、味精2 克、料酒10 克、葱、姜末各10克、水淀粉20 克、香油5 克。
制法:
1、鸡蛋放入水锅中稍煮捞出,在一头磕开一个小孔,用筷子搅一下、将未凝固的蛋液倒出。
2、把海参丁、蹄筋丁、火腿丁、鲜贝、虾仁、香菇丁、笋丁、青豆调拌均匀。
3、炒锅中倒入花生油,葱、姜未炝锅,把海参等原料放入锅中煸炒断生,调味,用水淀粉勾芡。
4、将煸炒好的馅,分别装入空鸡蛋中,装好后入笼蒸5 分钟即可。
特点:
菜名有趣、用料多样、口味咸鲜。
NO.4
偷梁换柱
孙子兵法第二十四计“偷龙转凤”又名“偷梁换柱”。狭义的解释是欺上蒙下、盗弄政权,广义的解释是用卑劣的手段,把原货换了,拿假货色去欺骗人,就叫做“偷梁换柱”。
用鸡翅中段生抽去骨,另用山药削割成像翅骨一样的条,重新插入鸡翅中,烧制而成。“偷梁换柱”一菜,已成为广饶传统名菜。
原料:
主料:嫩鸡翅中段20 个。
配料:净山药150 克。
调料:葱、姜各10 克、盐3 克、料酒15 克、湿淀粉15 克、清汤100克、酱油15 克、白糖15 克、味精2 克、八角之粒、花生油1000 克(耗70克)。
制法:
1、把嫩鸡翅中段翅骨抽出,将山药切成如筷子粗、5 厘米长的条,穿入鸡翅中,加酱油5 克拌匀。
2、炒锅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待油八成热时,将鸡翅下入油中炸成金黄色捞出。
3、炒锅内留油少许,放入白糖,待糖炒至上色时倒入清汤、料酒、葱、姜、八角、酱油、盐,放入鸡翅,汤开改用小火焖10 分钟,鸡翅熟后用水淀粉勾芡,淋花椒油,出锅装盘即可。
特点:
造型完美,以假乱真,色泽红亮,鲜嫩脆爽。
NO.5
隔岸观火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孙子故里)素称“农有桑栗之丰,水有渔盐之利”。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水源丰富,东临渤海,农民靠植桑养蚕种粮为生,渔民靠晒盐打渔度日。
史书记载:古乐安大地每到夏日“荷花盛开,莲藕遍地”,至今景象依旧。
当地特产莲子,经加工后,色白、味甘,加冰糖制作成美馔。汤盆作岸,有岸有水,火在中央。用餐者围桌而坐,火光映照,边吃边谈,组成了“隔岸观火”(孙子兵法第九计)景象,最后作为一道甜羹上桌,把宴会推向更浓的气氛。
原料:
主料:蒸发莲子250 克。
配料:听装红绿樱桃各10 粒、酒精50 克。
调料:冰糖250 克。
制法:
1、将锅洗刷干净,注入清水1000 克,随即加入莲子、冰糖,汤开撇去浮沫。
2、取汤盆一个,盆内扣入小碗一个,将制作好的冰糖莲子倒入盆中,同时放入红绿樱桃。再把酒精倒入一小平盘中,放到扣着的小碗上,上桌后将酒精点燃,关闭电灯。
特点:
汤甜爽口、营养丰富、活跃宴会气氛。
孙子(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孙子》作为一部世界经典著作,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为了继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根据“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创造了“一箭双雕”、“金蝉脱壳”、“各个击破”、“偷梁换柱”、“隔岸观火”等菜肴。
以上菜肴曾于1992 年3 月在广饶宾馆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孙子学术研讨会”上奉献给与会专家、学者,并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现特公诸于众,恳望同仁携起手来,为中国的烹饪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NO.6
乐安驴肉
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菜肴驴肉为正宗祖传,由崔姓祖先(现居广镇十一村)研制,始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 年)由县城崔武举奉荐北京御膳房兵部差务府,专供食用,久负盛名。
本品选料精细,以纯真健壮的毛驴,采用百年老汤(老汤可连续使用,使用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今用老汤乃“文革”前装入坛中密封坛口,挖坑深埋土中保存至今)新水,配以芳香天然佐料20 余种卤制而成。
卤成后的驴肉色泽鲜亮,浓香四溢,味美可口,风味独特,食后回味余久,为今广饶县的一绝。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常吃不腻的营养佳品。食之具有壮心、补脑、健胃、强身壮骨之效,可增进智力,延缓衰老,素有“百肴之长”之称。
原料:
主料:鲜驴肉50 公斤。
调料:八角100 克、花椒100 克、肉楚50 克、丁香50 克、桂皮30 克、良姜25 克、白芷30 克、草果50 克、白蔻20 克、小茴香30 克、肉桂20 克、砂仁50 克、硝酸钠50 克、老汤50 公斤、盐2 公斤、清水30 公斤。
制法:
老汤、清水注入锅中,将八角、花椒、肉寇、丁香、桂皮、良姜、白芷、草果、白蔻、小茴香、肉桂、砂仁等装入布袋中,捆好口,放入锅中,同时也用清水洗去驴肉血污放入锅中。上面放上铁箅子钵压实。大火烧开,用中火煮3 小时。在煮制过程中加入盐。再将硝酸钠①放入铁手勺中,在中火上烧溶,烧溶后倒入锅中,再焖煮8~10 小时。捞出晾凉,切片装盘即可。① 硝酸钠使用数量为0.1%,使用硝酸钠后,卤成的驴肉呈胭脂红色。
特点:
颜色鲜艳、浓香四溢、味美可口,是佐酒佳肴。
NO.7
东坡回赠肉
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岁属乙已,秋八月,黄河决口,七十余日未退。苏公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了洪水。至十月中,水退境安。
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如此险情,次年,东坡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现此堤犹在,人称苏堤)。
百姓见苏东坡疲劳奔命,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牧府慰劳。苏公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烹调而回赠州民。并云:“父老何自来,花椒袅长江。水来非君过,去亦非吾功。”回赠肉由此得名。
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火,火候足时它自美。”
原料:
主料:鲜猪肉(肋方)1000 克。
配料:菜心5 棵。
调料:葱椒泥40 克、酱油30 克、料酒50 克、饴糖20 克、鲜汤600 克、香油30 克、花生油1500 克(实耗100 克)。
制法:
1、先将猪肋方刮洗干净,放沸水锅中焯过,再下汤锅中煮至七成熟捞出,抹净水分,抹上饴糖凉干。然后从皮面横刀切一厘米连刀块,反面竖切三刀,放入七成热油锅中炸至皮上起小泡捞出,菜心经水的后待用。
2、把肉放入砂锅中(皮朝上)加入鲜汤、葱椒泥、酱油,大火烧开,小火焖炖(或焖蒸)至酥烂,浇香油,原砂锅上桌即可。
特点:
酥香醇厚、肥而不腻。
NO.8
扒烧整猪头
“扒烧整猪头”是淮扬菜中著名“扬州三头”之一。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法海寺的一位莲法师,擅长烹调,烧的猪头肥嫩香
甜,常以他亲手烧制的扒烧猪头款待施主,食之美不可言,誉为味压江南。儿童们因为和尚会烧猪头,还编了一首歌谣传唱。其实释门创教,弟子沿门托钵,并无专门吃素的习惯。后来释加弟子提婆达多单立门户,提出不吃乳蛋鱼肉荤物。梁武帝时,大立佛教,开始了佛教徒不吃荤吃素的斋戒制度。
后来莲法师把这手绝艺,传给庙里的一个厨师。厨师学会此法,在外面开了饭馆,专门烹制扒烧整猪头。制成后先把头肉和舌头放入盘中,再将腮肉、猪耳、眼睛按原位装上,成一整猪头形,然后浇上原汤汁,保持了法海寺莲法师的手法和风味,流传下来。
原料:
主料:猪头1 个(6500 克左右)。
调料:料酒1000 克、酱油250 克、香醋200 克、冰糖500 克、姜片50克、葱结100 克、桂皮25 克、八角15 克、小茴香10 克。
制法:
1、猪头镊净毛,刮洗干净,放在砧板上,从脑后正中间用刀劈开,但不要切破舌头和面部的皮,然后剔尽硬骨(连猪脑),放入清水中浸2 小时左右,漂尽血污,再放入沸水锅内烧20 分钟,捞出用清水重新刮洗,用刀刮净眼睫毛,挖去两眼,割下两耳,镊净耳中的毛,割下两腮肉,切去猪嘴尖,剔去淋巴肉,刮去舌苔。再将眼、耳、腮、舌和头肉放入清水锅内烧两次,每次烧沸20 分钟,至七成熟。将桂皮、八角、小茴香三种香料同装入一纱袋内,备用。
2、铁锅内先放竹垫,铺上姜片、葱结,将眼、耳、腮、头肉、舌顺序下锅,放入冰糖、酱油、香醋、香料袋,加清水(与肉相平),盖好锅,用旺火烧沸,再用小火焖约2 小时,直至汤卤粘稠,头肉酥烂。
3、出锅时,用大圆盘一只,先将舌头装在盘的当中,头肉面部朝上,盖好舌头,再将腮肉、猪耳、眼珠分别安置在原来部位,滗出原卤汗浇上即成。
特点:
头形完整、香味扑鼻、入口酥烂、甜中带咸、卤汁醇厚。
NO.9
灯影牛肉
清代光绪年间,四川梁平县人氏刘仲贵,在他的妻弟门其麟的家乡达县,开了一爿小酒店,刘仲贵精于烹调,为了闯出名气,他精心研制了一种下酒佳肴。因为此菜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取牛肉片在灯前照看,可以透出灯影,所以名之为灯影牛肉。不久,成都、重庆相继仿制,灯影牛肉遂成为川菜名。
1922 年,重庆的老四川馆,将精心烹制的灯影牛肉放在一个小玻璃柜内,里面点一盏灯,入夜时在闹市出售,望去如民间牛皮灯影,观之者如堵,尝之者如云,从此灯影牛肉之名益彰。
如今,各著名川菜馆都经营此菜,四川北部大巴山南麓的达县,还大量生产“灯影牛肉”的罐头食品,远销各地。
原料:
主料:黄牛肉500 克
调料:白糖25 克、花椒粉10 克、辣椒粉15 克、盐15 克、料酒100 克、五香粉25 克、味精1 克、姜15 克、芝麻油10 克、花生油50O 克(约耗150克)。
制法:
1、选用牛后腿上的健子肉,去除膜皮保持洁净(用清水匀洗),切去边角,片成大薄片。将牛肉片放在案板上铺平理直,均匀地撒上炒干水分的盐,裹成圆筒形,晾至牛肉呈鲜红色(夏天约14 小时左右,冬天3~4 天)。
2、将凉干的牛肉片放在烘炉内、平铺在钢丝架上。用木炭火烘约15 分钟,至牛肉片干结。然后上笼蒸约30 分钟取出,切成4.2 厘米长、2.6 厘米宽的小片,再上笼蒸约1.5 小时取出。
3、炒锅烧热、下入油至七成热,放姜片炸出香味,捞出,待油温降至三成热时,将锅移至小火灶上,放入牛肉片慢慢炸透,滗去约2/3 的油,烹入料酒拌匀,再加辣椒和花椒粉、白糖、味精、五香粉,颠翻均匀,出锅晾凉淋上芝麻油即可。
特点:
色泽红亮、麻辣干香、片薄透明、味鲜适口、回味甘美,是佐酒佳肴。
NO.10
清汤东坡肉
“清汤东坡肉”相传为宋代文豪苏轼(东坡)所首倡,故名。北宋初年,京都(今开封)不尚食用鲜笋,但是苏东坡却深知竹笋之妙。他称竹笋为“玉板和尚”,赞美烧笋是“禅悦味”,将竹笋奉为“素中仙”。宋仁宗时,苏东坡曾命笔赠诗:“无竹(笋)令人肥、无肉令人瘦、不肥又不瘦、竹笋加猪肉。”一经他的提倡,这种“笋加肉”的制作方法不胫而走,成为当时士大夫阶级争相食用的名肴,故以“东坡肉”命命名。
原料:
主料:带皮猪五花肉1000 克。
配料:净冬笋150 克。
调料:酱油50 克、料酒10 克、盐4 克、白糖10 克、味精3 克、清汤500 克。
制法:
1、猪五花肉洗净,在汤锅内旺火煮至断生,捞出,用平板压住,晾一下,揭去板,将肉皮片去1/2,切成约8 厘米长、0.5 厘米厚的大片,冬笋破成两半,一边刻上花纹,顺长切成约0.3 厘米厚的片。
2、猪肉片皮向下,按一片肉一片冬笋的方式摆入碗里,两边镶齐。酱油、料酒、盐、白糖、味精、清汤对成汁,均匀地浇入碗中,使每片肉及冬笋都沾上调料,再将汁滗回另一碗内,把剩余的肉片拌匀,然后装碗垫底,上宠蒸烂取出,扣在汤碗内。
3、炒锅放旺火上,添入剩余的调料汁,汤沸撇沫后,盛入汤碗中即可。
特点:
香甜适口、食而不腻、营养丰富、老幼适宜。
NO.11
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时的第一道名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前往孔府拜祭者更为众多,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孔宴”闻名四海。
“八仙过海闹罗汉”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富,盛器别致,是取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明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为主要原料,其中以鸡作为“罗汉”,其余八种料为“八仙”,故名为“八仙过海闹罗汉”。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十分热闹。
原料:
主料:鸡脯肉300 克、水发鱼翅100 克、鲍鱼100 克、鱼骨(明骨)100克、鱼肚100 克、火腿100 克、芦笋50 克、虾仁100 克、白鱼肉250 克。
调料:绍酒50 克,精盐、味精适量,熟猪油少许。
制法:
l.取鸡脯肉150 克斩成鸡泥,拌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鱼肚切成条,用刀划开夹入鱼骨;白鸡脯肉切成长条;虾做成虾环;鱼翅与鸡泥做成菊花鱼翅形;海参做成蝴蝶形;鲍鱼切成片;芦笋发好后取8 根。
2、将上述原料调好口味上笼蒸熟,然后取出分别放在圆磁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面撒上火腿片、姜片及氽好的青菜叶,接着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
特点:
食物多样,汤汁浓鲜,色泽美观,形如八仙与罗汉
NO.12
蒸 羊
“蒸羊”是北宋京都肴馔名品之一,传入南宋后称为“盏蒸羊”(即碗蒸羊)或“烂蒸大片”。苏东坡《老饕赋》中说:“烂樱珠之密煎、滃香酪之蒸羊,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
杨万里曾有“太官蒸羊压花糕”之句;清人李含慈在《汴梁竹枝词》中又有“红油车子卖蒸羊,启盖风吹一道香”的诗句。诗文大家对蒸羊赞赏备至,表明它在官府、市肆以至民间享有盛誉。
原料:
主料:羊肋条肉1000 克。
调料:盐3 克、醋3 克、葱白25 克、姜丝10 克、杏酪50 克、甜面酱100 克、料酒5 克。
制法:
1、葱白切成5 厘米长的段共5 段,用油炸出葱香味,呈黄色,盛出备用。
2、羊肉洗净盛入锅中,煮八成熟,切成长5 厘米、厚0.3 厘米的片,与姜丝及精盐、醋、杏酪、甜面酱拌匀。
3、取粗碗一个,先将葱段排在碗底,再将拌匀调料的羊肉片竖码入碗内,剩余的调料倒在上面,然后用粗麻纸封住碗口,入笼蒸制,至羊肉烂熟取出,扣入大碗内,盖上碗盖上桌即成。
特点:
上桌揭盖、香气四溢、肉烂味鲜。
NO.13
太虚丸子
太虚丸子出自清代同治年间。据“饮食业同业公会”史料记载:同治皇帝驾崩,江西龙旁山第六十一代天师赴京为皇帝作道场(念经超度亡魂)。
回来时,特来徐州看他的先祖(道教创始人张道凌是徐州丰县人)故居,并在徐州真武观说法。宴请天师时的宴席是道家名厨刘勤膳所做,名为“太虚宴”,这道菜是其中的一道菜。
原料:
主料:鸽肉泥400 克、生鸡油100 克。
配料:菜心5 裸、五兰笋8 片。
调料:花生油1500 克(实耗150 克)、蛋清2 个、水淀粉20 克、高级清汤400 克、葱4 段、姜4 片、盐5 克、葱姜汁20 克、料酒15 克、香油50克。
制法:
1、先将鸽肉泥放于盆中,同时加入蛋清、盐、葱姜汁(15 克)、料酒(5 克)、清汤(100 克),与鸽肉泥搅匀。生鸡油剁碎加入盐(l 克)、葱姜汁(5 克),调匀成鸡油馅。玉兰片、苔菜等用沸水焯过待用。
2、将鸽肉馅分成30 份,分别包下鸡油馅,团成丸子。锅置中火,放入花生油,把团好的丸子逐一下锅炸至漂浮油面上,出锅待用。
3、锅置火上,倒入香油,下葱段、姜片炸出香味,再倒入清汤(300 克)、食盐(2 克),略滚,捞弃葱、姜,即放入鸽肉丸子、笋片、苔菜、料酒,用水淀粉勾芡,起锅盛入汤碗中即可。
特点:
野味浓郁、外嫩里虚。
NO.14
玉簪里脊
“簪”,最初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人们把妇女插髻的首饰都称作簪。用玉器做成的簪子叫做玉簪,是一种高贵的饰物。“玉簪里脊”是用艳红的火腿、翠绿的菜梗与棕色黑色的香菇切丝作针,穿插于细嫩的里脊片中成玉簪形,经软炸烩制,色形皆佳,鲜嫩味美。每尝一只“玉簪”,都能品味到火、菇、菜、肉的四种口味,别有一番食趣。
原料:
主料:猪里脊肉200 克。
配料:火腿20 克、绿色小菜包20 个(重约100 克)、水发大香菇4 朵、青菜梗25 克、水发发菜50 克。
调料:葱段5 克、料酒5 克、盐3 克、味精3 克、白汤50 克、鸡蛋清1个、湿淀粉30 克、熟鸡油5 克、熟猪油500 克(约耗100 克)。
制法:
1、将里脊肉片成长菱形片(20 片),用盐(l 克)、味精(1 克)、料酒(3 克)、湿淀粉(15 克)、蛋清上浆,净置1 小时左右,火腿、青菜梗、香菇均切成5 厘米长的细条(各20 根)。
2、在里脊片的两头各戳一个洞孔,将火腿条、青菜梗、香菇丝各一根合并穿入洞中,肉片中间包夹住一个小菜包,成玉簪状摊放在盘中。
3、将料酒(2 克)、盐(1 克)、味精(1 克)、湿淀粉(15 克)、白汤调成芡汁待用。
4、炒锅置中火上,下入熟猪油,烧至四成热,将玉簪里脊片下锅划熟成玉白色,倒入漏勺沥去油。炒锅内留底油(10 克),加葱炝锅,放入里脊,倒入芡汁划炒,淋上熟猪油(10 克),出锅装盘。
5、炒锅置火上、放入发菜、加入盐(1 克),略煸成熟,滗去汁水,加入味精(1 克),起锅围在里脊周围即可。
特点:
色形皆佳,鲜嫩味美。
NO.15
张一品酱羊肉
德清具新市“张一品酱羊肉”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清朝末年,有个名叫张和松的人,利用本地特产湖羊精制酱羊肉出售,并以“一品当朝”之寓意,取店名为“张一品”。长期以来,张家父子亲自操业,摸索了一整套烹羊肉的经验,其特点是:色泽红亮、酥而不烂、汁浓味醇、香气四溢,是秋冬两季营养滋补佳品。现已成为蜚声江南地区的一大特产,远销各地。
原料:
主料:带皮湖羊肉(剔去腿骨及扇骨)30 公斤。
配料:羊肉油2 整张(约重3000 克)、红枣500 克。调料:姜末250 克、姜块1000 克、青蒜末250 克、辣椒末200 克、白砂
糖500 克、胡椒粉15 克、红曲10 克、小茴香(用纱布包好)15 克、料酒1500克、上等酱油2000 克、盐250 克。
制法:
1、将羊肉按部位分档斩成若干大块(每块重约250 克)。
2、取大锅一只,置旺火上,放进羊肉,舀入清水浸没,煮沸撇净浮沫,将羊肉捞起,汤汁另入容器待用。
3、再将羊肉放入大锅里,加入姜块、红枣、料酒、酱油、白糖、盐、辣椒末、红曲和小茴香,倒入汤汁,用铲刀搅拌几下,使其着色,调味均匀。随后将锅面上的肉铺平,盖上羊网油,然后放上竹箅子,用钵头盛水压实,加锅盖密封。甲旺火煮熟后,利用微火焖2 小时,启盖后撇去汤面浮沫,拣去红枣、姜块和小茴香。食用前,逐层取肉,拆去羊肉的小骨装盘,浇上原汤汁,并按食者所好,撒上姜末、蒜末或胡椒粉即可。
特点:
色泽红亮、酥而不烂、汁浓味醇、香气四溢,为秋冬营养滋补佳品。
NO.16
沛公狗肉
相传秦末刘邦(沛公)与樊啥合谋杀了一只老鼋,与狗肉同炖,鲜味倍增,后被人称为“犬鼋会”、“鼋汁狗肉”等。沛公狗肉因人而贵。
淮南诗人为“沛公狗肉”题诗云:“沛公狗肉远名扬,多味烹来炖一香。
最后辛劳归去后,玉盘琼盏醉心尝。”
据《礼记·内则》记载:周代“八珍”中的“肝”即取料于狗。狗肉是一种美食,又称香肉,地羊,其药用功效为历代医家所称赞。“沛公狗肉”也因此流传2000 年而不衰。
原料:
主料:鲜狗肉(肋脯肉)1200 克、重鱼肉300 克。
配料:生猪肉膘50 克、油菜心50 克。
调料:葱4 段、姜4 片、花椒40 粒、八角2 个、陈皮20 克、白糖20克、盐5 克、料酒10 克、花生油1500 克(实耗150 克)、狗肉汤1500 克、硝水20 克。
制法:
1、先将狗肉切成4 块,放入盆中,加硝水搓匀。再放拍松的葱(2 段)、姜(2 片)、盐(1 克)、花椒(20 粒)调拌均匀。腌渍4 个小时,再经沸水焯过洗净。鼋鱼肉剁碎,猪肥膘切丁,油菜心经沸水烫后待用。
2、锅置火上,加入原汤800 克,把剁好的鼋鱼肉放入汤中加热略煮,用纱布过滤弃渣。另起锅倒入植物油,把备好的狗肉下锅,炸至肉收缩、色红时捞出。
3、取砂锅一只,先放入炸好的狗肉、猪肥膘丁、白糖、盐(4 克)、葱(2 段)、姜(2 片)、花椒(20 粒)、八角、陈皮,再浇上鼋汁、鼋肉,大火烧开,文火炖4 小时,炖至酥烂,拣去葱、姜、八角、陈皮,放入菜心,原锅上桌。
特点:
原汁原味、浓而不腻、营养丰富、鲜香宜人。
NO.17
酸辣狗肉
湖南人民喜食狗肉,尤擅长烹制多种狗肉菜肴,并以之上宴席待客,成为湖南风味名菜,如酸辣狗肉、红煨狗肉、红烧金狗等菜皆是。民国时期的湖南督军谭延闿有一首颂扬狗肉的打油诗:“老夫今日狗宴开,不料君子个个来,上菜碗从头顶落,提壶酒向耳边筛”,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喜吃狗肉的热闹情景。
原料:
主料:鲜狗肉1500 克。
配料:泡菜100 克、冬笋50 克、小红辣椒15 克、青蒜50 克、香菜200克、干红椒5 只。
调料:料酒50 克、盐5 克、酱油25 克、味精2 克、胡椒粉1 克、桂皮10 克、葱15 克、姜15 克、醋15 克、湿淀粉25 克、香油15 克、熟猪油100克。
制法:
1、将狗肉去骨,用温水浸泡并刮洗干净,下入冷水锅内煮过捞出,用清水洗两遍,放入砂锅内,加入拍破的葱、姜、桂皮、干红椒、料酒(25 克)和清水,煮至五成烂时取出,切成5 厘米长、2 厘米宽的条,将冬笋、泡菜、小红椒切末,青蒜切泥,香菜洗净。
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熟猪油(50 克)烧至八成热时下入狗肉爆出香味,烹料酒,加入酱油、精盐和原汤,饶开后倒在砂锅里,用小火煨至酥烂,收干汁,盛入盘中。
3、炒锅内放入熟猪油,烧至八成热,下入冬笋、泡菜和红辣椒煸炒几下,倒入狗肉原汤汁烧开,放入味精、青蒜,用湿淀粉勾芡,淋上芝麻油和醋,浇盖在狗肉上,周围拼上香菜即成。
特点:
香味浓郁,肉质鲜嫩,汤汁稠浓,辣中带酸。
NO.18
砂锅羊头
羊头本是质味平常的原料,而在北京鸿宾楼饭庄名师的手下,能制成众口皆赞的风味名馔,“砂锅羊头”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菜一上席面,便觉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其汤色白如奶,软烂的羊头肉鲜美异常,灸热可口,回味无穷。
此菜在烹调中使用了鸡汤,经长时间的煨煮,使汤香与肉香融为一体,加之采用了能使菜肴保持原汤原味的砂锅来烹制,风味便不同于一般了。此菜适于冬季食用,可配蒜泥、香菜同吃。
原料:
主料:净羊头一个(约重2500 克)。
配料:水发香菇5 克、油菜心4 棵、鸡汤1250 克。
调料:盐2 克、姜汁3 克、料酒60 克、味精5 克、白糖3 克、葱段、姜片各10 克、牛奶150 克、湿淀粉25 克、熟鸡油150 克。
制法:
1、择净羊头上的残毛和杂物,用温水洗净血污,放入开水锅中。待水再烧开后,撇去浮沫,煮到七成烂时捞出,剔净骨头,取出羊眼和羊脑(羊脑另作他用),择去血管和油胰,撕去舌皮,捋掉耳皮。然后将每只羊眼切成3 块,与羊头肉、羊舌(均撕成块)一起再放入开水氽二三次(每次放料酒
5 克,姜汁0.5 克),沥净水,挑出羊眼另放。香菇、油菜心分别另用开水焯一下待用。
2、将熟鸡油(50 克)放入汤勺内,置于旺火上烧热,下入葱段、姜片、炸成金黄色时,烹入料酒(10 克)、倒入鸡汤烧开约2 分钟后,捞出葱段、姜片。再放入熟鸡油(100 克),将鸡汤烧到翻滚,使油和汤充分融合变成白汤,然后倒进大砂锅里,下入羊头肉,煮4~5 分钟,加入盐、料酒(5 克)、姜汁(1 克)、香菇,煮4~5 分钟。待羊肉已烂,汤已浓,再相继加入白糖、羊眼、油菜心、牛奶、味精,用调稀的湿淀粉勾芡即成。
特点:
香气扑鼻,汤白如奶,鲜美异常,回味无穷。
NO.19
黄焖羊肉
“黄焖羊肉”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御膳菜肴。羊肉富有营养,具有暖中补气、滋养、御风寒、生肌健力等功效。《本草备要》中就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的说法。
宋代以来的历代封建皇宫都把羊肉列为宫廷膳食,尤其是清宫十分喜爱食羊肉,“黄焖羊肉”只是其中一种。它是用羊肉和白菜烹制,口味香酥,肥而不腻。而今则是北京和各地清真菜馆的著名特色菜。
原料:
主料:羊腿肉或五花肉500 克。
配料:白菜250 克、青蒜3 根。
调料:豆油25 克、酱油25 克、糖5 克、料酒、味精、淀粉、八角各少许。
制法:
1、羊肉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至八成熟后取出,切成块。白菜切成小方块,大蒜切成小段。
2、炒锅烧热,倒入油,先放八角炒香后放入羊肉、白菜,然后加酱油、料酒、糖、味精和白汤250 克,焖酥后,先取出白菜作底,后将羊肉取出盖在白菜上,卤汁留在锅中,加水淀粉勾芡,加大蒜、熟油少许,出锅浇在肉上即好。
特点:
肉质香酥,卤汁浓厚入味。
NO.20
烤 肉
“烤肉”选料严格,肉嫩味香,自烤自食,再佐以美酒,独具风味。据说它是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曾被称作“帐篷食品”。它也曾作为宫廷的一种美味而跻身于大雅之堂。《明宫史·饮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灸羊肉”的记载。这里说的“灸羊肉”即烤羊肉。
最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块,用葱花、盐、豉汁稍浸一会再行烤制。明末清初时,蒙族人则是把大块的牛、羊肉略煮,再用牛粪烤熟。到了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烤肉技术日臻完美,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 年),诗人杨静亭在《部门杂咏》中赞道:“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灸最宜生嗜嫩,雪天争的醉烧刀”。位于北京宣武门内大街的烤肉宛和什刹海北岸的烤肉季,是北京最负盛名的两家烤肉店,两店一南一北,素有“南宛北季”之称。
烤肉宛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 年)。最初时是店主宛某带着伙计,手推小车,上置烤肉灸子,在宣武门到西单一带沿街售卖烤肉。直到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 年),才在宣武门内大街设立固定门面,专营烤牛肉,烤好的牛肉质嫩味鲜,馨香诱人。烤肉季开业于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 年),店主叫季德彩,起初在风景优美的什刹海银锭桥边设摊卖烤肉。
到了1920 年才在什刹海北岸建起了店铺,专营烤羊肉。烤出的羊肉含浆滑美,令人久食不厌。文史专家爱新觉罗·溥杰曾题诗赠予烤肉季:“小楼一角波光漾,每爱临风倚画栏。酒肴牝羔无限味,炉红榾柮不知寒。树移疏影堪幽赏,月满清宵带醉香。车水马龙还大嚼,冯欢长铗莫庸弹”。
原料:
主料:羊肉(或牛肉)片500 克。
配料:大葱150 克、香菜(洗净消毒)50 克。
调料:料酒10 克、酱油75 克、姜汁40 克、味精5 克、白糖25 克、芝麻油30 克。
制法:
1、羊肉的选择与“涮羊肉”的要求基本相同。如用牛肉,宜选用体重150 公斤以上畜龄为四五岁的西口羯牛(即阉割过的公牛)或乳牛。一头150公斤重的公牛能烤食的肉只有20 公斤左右,即“上脑”、“排骨”、“里脊”等三个部位,“上脑”肉是一层肥,一层瘦,“排骨”、“里脊”均是鲜嫩的瘦肉。
2、肉料选好后,要先剔除肉筋、肉枣、骨底、筋膜等,再放入冷库或冰柜内冷冻(以使肉组织变硬好切),然后按“涮羊肉”的切片方法进行切片。由于烤肉的灸子温度较高,肉片不宜切的太薄,500 克肉切50 片(长16.5厘米、宽3.3 厘米)左右,再将肉片横截两刀成3 段,即可烤食。
3、将烤肉灸子烧热后,用生羊尾油擦一擦。然后将酱油、料酒、姜汁、白糖、味精、芝麻油(有的还放鸡蛋)等一起放在碗中调匀,把切好的肉片放入调料中稍浸一下。随即将切好的葱丝(长3.3 厘米的斜丝)放在烤肉灸子上,再把浸好的肉片放在葱丝上,边烤边用特制的大竹筷子(长50 厘米)翻动。葱丝烤软后,将肉和葱丝摊开,放上香菜(切成长1. 32 厘米的段)继续翻动,待肉呈粉白色(牛肉则成紫色)时,盛入盘中,就着烧饼和糖蒜吃,还可以就着嫩黄瓜吃。
特点:
肉嫩味香,自烤自食,佐酒食用,独具风味
NO.21
薄片火腿
原料:
主料:火腿适量。
制法:
1、火腿先用碱水洗去污物,清水过清,斩去火腿爪和火瞳,放在锅里,皮朝上加水(以淹没火腿为度)中火煮1.5 小时,至千斤骨与筒骨脱开时捞出,晾10 分钟左右,然后片去表面污肥边肉,除去筋和骨,翻过来(皮朝上)平放在盘内,用重物压实,使肉质粘实匀松。
2、食用时,将压过的火腿切去边角,四边修齐后,切成宽5 厘米、厚2厘米(瘦肉1.6 厘米,肥肉3.3 厘米厚)的块,再片成长5 厘米、厚1 毫米的薄片48 片。取圆盘一只,先取8 片火腿和修下来的碎火腿片放入垫底,再取16 片贴放在两边,另24 片用刀托放在上面,砌成拱桥形,桥洞两侧放上洗净的香菜叶即成。
特点:
色泽红润似火,片薄油亮,香味浓郁,咸鲜适口,饶有回味。
NO.22
千张肉
唐代宰相段文昌酷爱烹调,其厨房称为“炼珍堂”,家厨称“膳祖”,自编菜谱5 卷,名为《邹平公食经》。
清成丰年间,驻守在荆州的满族官员恩将军。曾辟店经营此菜,但不得其妙,所作“千张肉”膘肥油腻,顾客又渐冷落。恩将军借进京述职机会,得知御厨肖代和张林二位师傅即将回荆州故里养老,就利用权势雇请两位师傅作主厨
肖、张二位厨师沿袭段文昌生前制作此菜要诀,在原制“千张肉”的方法上,将20 片厚块肉改切成80 片薄片,在配料上把咸菜叶垫底改为浏阳豆豉,并增加了花椒和糟腐乳汁,配以葱、姜等调料,先用旺火蒸熟,临吃时,再上笼蒸透,改变了油腻和配料单一的传统做法,又使官办酒楼重新兴旺起来
原料:
主料:新鲜猪五花肋条肉500 克。
调料:芝麻油100 克(耗50 克)、红方腐乳半块、金酱(用红糖炒制的酱)150 克、盐1 克、葱段5 克、酱油25 克、葱花2. 5 克、花椒6 粒、豆
豉75 克、姜片25 克。
制法:
1、猪五花肉放锅内,加清水置旺火上煮半小时。捞出用金酱涂匀猪皮。
2、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烧至五成热,将涂金酱的肉块趁热下锅,炸成金黄色时捞出晾凉,切成4.5 厘米长的薄肉片(越薄越好)80 片。
3、取大碗一只,放入花椒、葱段、姜片垫底,再将肉片整齐的放入碗内。然后将酱油、腐乳汁倒在肉块上,再加豆豉、盐,连碗上笼用旺火蒸4 小时,取出晾凉。
4、临吃时,再入笼蒸透,取出翻扣入盘,去掉花椒、葱段、姜片,撒上葱花即成。
特点:
色泽红亮,片薄如纸,入口柔润,香醇不腻。
NO.23
葱腊肉炒菜苔
据《江夏县志》记载:“菜苔与城东宝通寺相近者,其味尤佳,他处皆不及。”传说宝通寺钟声所及的范围内种的菜苔,紫红油润,因此有“塔影钟声映紫菘”之说。它与武昌鱼被誉为楚天两大名产。清《汉江竹枝词》曾记有“米酒汤元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菜苔色、香、味俱佳,脆嫩爽口,常食不厌,“菜于经霜脆,黄英带雪娇,晚藩珍黑白,同是楚中翘”的诗句,道出了苔菜的风姿和品格。相传宋代诗人苏拭偕其妹游览黄鹤楼之后,很想品尝洪山菜苔,因当时冰冻推迟抽苔,他们特地滞留武昌,直到吃上菜苔才惬意而去。清末被慈禧太后赐作贡品年年奉献进京,誉名为“金殿御菜”。
原料:
主料:红菜苔1000 克、熟腊肉100 克。
调料:芝麻油75 克、姜末5 克、精盐2.5 克
制法:
1、将红菜苔用手折断成4 厘米的段,取其嫩的部分,用清水洗净沥于。腊肉切成3 厘米长、0.3 厘米厚的片。
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芝麻油烧热,下姜末稍煸炒后,放入腊肉煸炒1分钟,用漏勺捞出。
3、将原炒锅连同余油置旺火上烧热,放入菜苔,加盐煸炒2 分钟,再放入腊肉合炒1 分钟,用手勺推匀,将锅颠翻几下,起锅盛盘即成。
特点:
菜色紫红,菜苔鲜香脆嫩,腊肉醇美柔润。
NO.24
应山滑肉
传说唐玄宗开元年间,地处古荆州北境的应山县内有一个姓詹的厨师,善于烹调并以制作滑肉见长,因而被召进御膳房,专办御膳。安禄山陷洛阳的时候,唐玄宗受惊患病,不思饮食。胡人买通内奸左丞相李林甫谏玄宗忌盐,专用糖调味进膳。詹厨师认为过多吃糖,不利病体,仍坚持以盐烹制。玄宗大怒,在八月十三日(詹厨师生日)这天把詹厨杀死。詹临刑时曾说:“不出百日,帝非食盐。”果然玄宗由于忌盐,不但病不见好转,反而身体虚弱无力,毛发红黄,后经御医进谏,改为盐食,玄宗逐渐康复。
一天,玄宗又吃到滑肉时,想起了詹厨,不觉喟叹曰:“有詹无詹八月十三。”遂追封詹厨为詹王。应山人民为了纪念这一烹饪巧手,于每年八月十三日举行祭祀。其他地区同行也有在詹厨生日八月十二日作祭的,至今延续不断。
原料:
主料:猪肥肉250 克。
配料:鸡蛋2 个。
调料:芝麻油1000 克、酱油5 克、猪肉汤200 克、精盐5 克、干淀粉25 克、葱花3 克、胡椒粉0.5 克、姜末1 克。
制法:
1、猪肉去皮洗净,切成2 厘米见方的块,用清水浸泡10 分钟,取出沥干,盛入碗内,加精盐、于淀粉稍拌,再加鸡蛋液拌匀上浆。
2、炒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烧至七成热,将肉块散开下锅,约炸10分钟,至呈金黄色时,倒出沥油。稍凉后,码在碗里,用旺火蒸1 小时左右取出,扣入汤盘。
3、原锅置旺火上,下猪肉汤、酱油,烧沸后,加入葱花、胡椒粉,起锅浇在滑肉上即成。
特点:
色泽金黄,肉质软糯,汁浓味鲜,油而不腻,入口润滑。
NO.25
桂花酥板油
传说月中看守桂花树的嫦娥,久居桂宫,耐不得孤独凄凉,曾在秋高气爽之际,月朗风清之夜,佩带宫中仙桂花环,降临至咸宁温泉,在淋浴之后将花环遗落。于是仙种播散,桂树茁壮,四季常绿,花簇茂盛,或黄或白,香飘四方,成为观赏和食用的名贵品种。咸宁有“桂花公社”即依此说。苏拭《念奴娇·中秋》云:“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除道出对中秋的感受之外,何曾不思嫦娥能袅袅降至人间。咸宁桂花,经过长期培育,使桂花格外芳香,用作食品糖果等昏料或提取芳香油,其味特异。
原料:
主料:猪板油250 克
配料:蜜桂花15 克、鸡蛋2 个、面粉50 克。
调料:麻油500 克(约耗50 克)、淀粉25 克、白糖150 克。
制法:1、猪板油撕去皮膜,切成3.3 厘米长、1 厘米宽的长条,置沸水中烫3 分钟,捞出沥干,加面粉、干淀粉、鸡蛋液拌匀上浆。
2、锅置旺火上,倒入麻油烧至二成热,将上浆的猪板油下锅,在微火上炸1~2 分钟捞出,稍晾,待油温4 成热时,再将猪板油下锅炸3~4 分钟。
3、原锅洗净,放清水50 克,加白糖置于中火上炒至水汁溶化能拉出丝时,将炸好的猪板油下锅,加入桂花,端锅颠簸几下,起锅盛盘即成。上桌外带一小碗凉开水。
特点:
色泽金黄,外酥松,肉滑润,食之香甜不腻。
NO.26
夹沙甜肉
相传三国时,刘玄德计取樊城,大败曹仁之后与樊城县令刘泌共庆战绩之时,见刘泌一侧站立着一器宇轩昂的英俊少年,问起姓名,乃知是刘泌之甥寇封。宴间,随军厨役上菜时不慎,将肉块遗落在地,寇封竟随手拣起,转身丢入口中,引起刘备的爱慕,遂收为义子,改名为刘封。事后刘备问及刘封“何以见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责下人,随口吞食,是何意也?”刘封答曰:“身为将吏,应时时垂怜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士卒厨役,终日劳累,爱之有余,偶有过失,安忍叱斥。”刘封的仁人之说,甚合备意,父子情从此建立。此事经传至军厨,莫不为之感动。为了报答小主人爱民之德,军厨们特烹制一种夹糖的炸肉,送给刘封,以记此事。在烹制此菜时,除加糖以外,还夹入豆沙,成为名符其实的襄樊名菜之一。
原料:
主料:猪肥肉250 克。
配料:豆沙200 克、鸡蛋清4 个。
调料:猪油1000 克(约耗50 克)、玫瑰砂糖(即糖玫瑰花1 克、芝麻油25 克、淀粉40 克、白糖100 克。
制法:
1、肥膘肉煮5 分钟,取出晾凉,切成3.3 厘米宽、2 厘米厚的长条。
2、将条膘肉下刀改切,每片切成夹层(第一刀深度为4/5 不切断,第二刀切断)夹层中抹上细腻油润的豆沙。
3、鸡蛋放入碗中,加芝麻油、淀粉,搅拌成糊,放入夹沙肉块粘糊上浆。
4、炒锅置中火上,下猪油烧至七成热,将粘糊的夹沙肉块逐一放入油锅内氽炸。待肉块呈淡黄色时,捞出盛盘,撒上白糖,再撒上玫瑰砂糖即成。
特点:
色泽金黄,外酥里软,香甜爽口,肥而不腻。
NO.27
白云猪手
“白云猪手”是广东历史名菜,相传古时,白云山上有一寺院。一天,主持该寺院的长老下山化缘去了,寺中有一个小和尚乘此机会偷偷摸摸地弄来一只猪手,想尝尝它的滋味。在山门外找了一个瓦坛子焚火烧食,猪手刚刚煮熟,不巧那长老化缘归来。小和尚怕被长老看见,触犯寺戒,就将猪手连坛一起放在山下小溪水中。第二天,有一樵夫上山打柴,路过山溪,发现了这猪手瓦坛,带回家中,用糖、盐、醋调味而食,竟是皮脆肉爽,甜酸适口。不久泡制猪手之法,在市镇上流传开来。因它来源于白云山麓,所以后人称它为“白云猪手”。
“白云猪手”制作较精细,将原来烹制的土方法,改为烧刮、斩小、水煮、泡浸、腌渍等五道工序。最考究的“白云猪手”是用白云山九龙泉水浸泡的。据《番禹县志》记载:“九龙泉,相传安期生隐此无泉,有九童子见,须臾泉涌,始知童子盖龙也。又名安期井,泉极甘,烹之有金石气。”九龙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晶萤澄澈,泉甘水滑,用它泡浸肥腻猪手,能解油腻。
据说,广州市郊沙河饭店出售的“白云猪手”,仍用白云泉水泡浸,色、香、味、形俱佳。
原料:
主料:猪前后脚各一只(1250 克左右)。
配料:盐45 克、白醋1500 克、白糖500 克、五柳料(瓜英、锦菜、红姜、白酸姜、酸芥头制成)60 克。
制法:1、将猪爪毛用刀刮净,去掉蹄壳,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煮30 分钟,捞出后,清水泡1.5 小时,取出剖开切块(每块重约25 克),再用清水洗净。另换沸水锅,放入猪脚块煮20 分钟,捞出放入清水中泡1.5 小时,取出再换沸水煮20 分钟,至六成熟烂捞起,冷却。
2、锅坐火上,倒入白醋,烧沸后加白糖、盐,溶后盛入盆中,用洁布过滤,冷却后,将猪手块放入浸约6 小时,捞出装盘,撒五柳料即成。
特点:
肉质软烂清爽,食之肥而不腻,滋味酸、甜、香醇。
NO.28
毛肚火锅
南方各地火锅名目繁多,诸如菊花火锅、什锦火锅、鱼生锅等等,皆堪称冬令佳肴。唯四川的“毛肚火锅”与众不同,四季皆宜,冬夏不衰。毛肚火锅,据说早在清末民初就有。最初都在食摊上经营,摊主用大的铜锅放在摊于上,里面煮满肠肚,边煮、边售、边吃,深受大众欢迎。因为它是以牛肚(俗称毛肚)为主料,所以调味考究,有麻辣鲜香的卤汁,食物多样而嫩脆,可煮可烫,冬天边煮边吃满头大汗,津津有味,三伏天汗流泱背也舒服,较之其他火锅,确实另有一番风味。所以“毛肚火锅”远近驰名,四方受用。
主料:牛毛肚250 克、牛肝、牛腰、黄牛背柳肉、牛脊髓各100 克
配料:葱、青蒜各250 克、鲜菜1000 克。
调料:芝麻油250 克、辣椒粉40 克、料酒15 克、姜末50 克、花椒5克、盐10 克、豆鼓40 克、醪糟汁100 克(即糯米酒汁)、郫县豆瓣酱125克、牛肉汤1250 克、熟牛油200 克。
制法:
1、将毛肚上的杂物抖尽,摊于案板上,将肚叶层层理伸,再用清水反复清洗至无黑膜和草味,切去肚门的边沿,撕去肚部(无肚叶的一面)油皮,以一张大叶和一张小叶为一连,顺纹路切断,再将每连叶子理顺摊平,切成约1.6 厘米宽的片,用凉水漂起,肝、腰、肉均片成又薄又大的片,葱和蒜苗均切成6~7 厘米长的段,鲜菜(芹菜、卷心菜、豆苗均可)清水洗净,撕成长片。
2、炒锅上火,下牛油50 克烧至六成热,放入豆瓣酱炒酥,加入姜末、辣椒粉、花椒炒香,加牛肉汤烧沸,盛入火锅中,放旺火上,加料酒、豆鼓、醪糟汁,烧沸出味,撇去浮沫。
3、食用时,先将脊髓放入火锅,汤汁烧沸上桌即成。将其他荤素生菜片分别盛入小盘中,与盐、牛油(100 克)、麻油和味精同时上桌,随吃随烫,随时加汤、加调味品。
特点:
原料多样,味鲜麻辣,汤浓而鲜,食者可自烫、自食,别有风味
NO.29
易牙五味鸡
“五味鸡”的首创者是史书记载的烹饪大师——易牙,他是齐国人(今山东淄博、临淄),名巫字易牙。他把烹饪和医疗结合起来,创造了食物疗养菜,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
易牙曾被齐恒公任用为膳厨。齐桓公宠爱的卫姬生病了,易牙以食疗菜进献卫姬,卫姬食后病愈,易牙以此深受齐桓公的赏识。
原料:
主料:母鸡一只(约1300.克)、五味子40 克。
配料:火腿50 克、菜心2 棵、鲜猪膘50 克。
调料:姜4 片、陈皮20 克、胡椒粉2 克、盐5 克、料酒10 克、清汤1200克。
制法:
1、先将母鸡宰杀退毛,去掉食管、气管、嗉子,再从左肋下开刀,掏出内脏,剁去鸡嘴、爪,洗涤干净待用。
2、把五味子淘洗干净,从开口处填进鸡腹中,再把洗净的肠、肝、心也填进去,把鸡装入砂锅,倒入清汤,同时放入姜、陈皮、盐、胡椒粉,把肥肉膘切莲花刀也放入锅中,大火烧开,文火炖烂。捡去陈皮、姜片不用,配上菜心、火腿,原锅上桌即可。
特点:
味浓醇鲜,汤清味淡,四季皆宜,唯春最佳。
NO.30
纪妃伴龙颜
“纪妃伴龙颜”这道菜,源于清乾隆年间,据《江南通志》、《宿迁县志》载,乾隆六次南巡,曾在新沂张泉庄南大营顶的“行宫”中住过三次,大殿正门匾额上“行宫”二字,即为乾隆手书。相传有次乾隆在宫中闷坐,忽然想起白居易《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两句诗,甚觉凄凉,随召邻村中一位姓纪的才貌双全的民女进宫伴酒。厨师别有用意地上了一道“母鸡与鳝鱼同炖”的菜肴,形状美观,味道鲜美。乾隆问此菜何名,民女亦通文墨,随口答曰:“纪妃伴龙颜”,因此这道菜也就传了开来。后经厨师的不断改进,成为当地喜宴上的一道大菜。故事真实与否,姑且不论。母鸡炖鳝鱼确实搭配得当,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醇,久有声誉。
原料:
主料:仔母鸡1 只(1000 克)、鳝鱼3 条(750 克)。
配料:火腿片50 片、水发香菇25 克、黄蛋糕100 克。
调料:猪油50 克、盐5 克、酱油25 克、大葱4 段、姜4 片、花椒20粒、胡椒粉2 克、白糖20 克、料酒20 克、香油20 克、蛋清2 个、水淀粉20 克、原汤1000 克。
制法:
1、先将仔鸡宰杀,烫腿清洗干净,抽出腿筋,将两膀从嘴中穿出,成口衔双翅状,脚爪插入腹中,经沸水焯后,洗净,放锅中加原汤、盐、葱(2段)、姜(2 片)烧沸后撇去浮沫,移小火炖至鸡肉已烂,出锅装盘,置于盘中一边,把火腿切成羽毛状摆在鸡身上,成凤形待用。
2、把鳝鱼宰杀后洗净,从肚腔内剔去脊骨,再从两肋脯刻鱼鳞花刀,截成段,经沸水焯后洗净。另起锅倒入猪大油,放入花椒、葱、姜炸出香味,放进鳝鱼,加汤300 克,同时放进白糖及食盐,炖至熟烂,拣去葱、姜、花椒不用,出锅放盘的另一边,摆成龙身形状。香菇刻成龙爪,黄蛋糕雕成龙头,摆好成龙状,与鸡并放,形成龙凤相伴,待用。
3、锅置旺火上,先把鸡原汤回锅,加入胡椒粉、淀粉勾芡, 加香油,浇于鸡身上。再把鳝鱼汤回锅,加淀粉勾芡,淋明油浇于鳝鱼身上即成。
特点:
造型美观,原汁原味,炖溜兼用,宜用大平盘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