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进宇谈家庭教育的六个精神软件之三:责任心

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责任心分为对内的责任心和对外的责任心。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地在后面监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

今天正在读书的一代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等一切有利条件,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更加优越。这些都使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而责任感却大大降低,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每个家长高度警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们认为,今天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孩子参与家庭生活,他们只要学习好,不惹麻烦就足够了。于是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以期孩子能够专心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在家长过分保护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责任感、冷漠,在学习上表现被动与厌倦。要想将孩子培养成人才,就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使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看到自己好好学习,将来有所作为,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从而产生价值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与热情。

培养孩子责任心,有如下要义:

1.教导孩子关心别人。随时建议你的孩子去帮助身边的亲人,像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爷爷倒杯水,为姥姥去买治胃病的药等。然后,父母给予及时表扬。通过帮助别人一点一滴的小事,让孩子找到价值感和重要性,从而树立孩子的责任心。

2.指出孩子该负责任的事情。我的朋友的孩子在街上看见卖小狗的,要求妈妈买来养。对于一个没上初中的孩子来说养狗是很难的事,妈妈自然不想买。但孩子爱不释手,朋友向我求助,当时我这样对孩子说的:“这是你的事,我只给你我的建议,根据我的经验……”然后我夸大了养狗的麻烦:“你是否有时间来照顾它,你计算一下除去你学习各门功课的时间还有多少时间……既然你要养它,你就得每天喂它,这是你的事情,不可以让妈妈代替你承担照顾狗的责任。在这些前提下,你只要能把狗养好,没人反对你!”孩子最后想想,放弃了。当你指出这是他的责任,他开始考虑事情是否可行,如果你承担着责任,他就不会考虑事情,只是考虑怎么说服你。

3.和孩子交流你的生活。绝大部分家长跟孩子谈话的口气,总是居高临下,内容也总是训导孩子该如何如何。而很少有家长跟孩子谈自己,谈自己的苦恼,谈自己的难处,谈自己的失败,谈自己的人生。因为家长害怕跟孩子谈这些,会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降低在孩子眼中的威信。事实上,当孩子上初中以后,对人世间的事情已经有一些了解,对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等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断能力。如果我们的家长们能够向孩子敞开交流的大门,向他们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事的繁琐劳神,工作的难处和困惑等,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产生为父母担忧的想法。这时父母应敏感地捕捉住孩子的心愿,对他们的理解与分忧的愿望表示欣赏,并且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感到欣慰。在对待家事上,父母应该听一听孩子的意见。采纳他们有价值的建议,欣赏他们任何帮助父母和改善家境的举动,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责任心。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4.让孩子对自己做的事负责任。事先和孩子讲清楚如果这件事你都可以承担,那么就做吧!实际上,一次教训会使孩子不再任性。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或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5.要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当孩子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通常是成年人的问题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而父母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的责任心,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孩子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有关自己教育的反馈信息。一个人责任心的建立就是看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幸福安危有直接因果联系时才建立起来的。我们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是大错特错的事。当孩子从小被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的时候,家里的事和孩子商量,尽管孩子太多问题几乎不懂,但是他会感觉被尊重,他是家庭的一员,他的行为对家庭有影响。而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就太重要了!

6.适当让孩子分担家务劳动。我们很多父母因为爱孩子,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目的不在于减轻家务负担,而是从小让孩子知道,他属于这个家庭,自己对其他人负有责任,他不能无偿地接受别人的劳动,孩子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像打扫房间卫生、洗衣服、洗碗及浇花等。否则他没有参与感,没有属于这个集体的意愿。好好学习,不用干活是绝对错误的。很多家长怕孩子干家务活,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宁肯自己咬牙将全部家务活都承担下来,尽管下班做完饭后已经非常疲倦了。家长必须让孩子认识到,他是家庭一员,他对别人也负有责任。他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担大人的负担。而这样做,绝对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当孩子找到价值感、尊严感,那他会主动学习,效率会更高。而一个无责任感无价值感的孩子,尽管坐在书桌旁,可他在无聊的闲谈中,在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中,在电视肥皂剧中浪费的时间远远大于他干家务的时间。

孩子责任心的杀手

1.破坏性的批评。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批评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举出了一些使孩子产生痛苦连结和破坏性的话语:

使用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废物!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跟你那死爹一样!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还敢顶嘴!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妈就不爱你了!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看一会英语吧,儿子!

贿赂——只要你这次考100分,我就给你1000块零花钱。

这些词语是一些家长经常用的话。这样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更会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放大,以致于不可救药。

2.过分严厉,使孩子不敢负责,怕失败,怕惩罚。当我们过分严厉,并且出了错误后对孩子进行各种惩罚。“你必须把车开出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次物理必须考90分以上,否则就别再进这个家!”“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妈妈就不活了!”最后,当我们过分严厉,孩子不敢负责任了,因为他感觉负不起责任。

3.越俎代庖,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产生依赖感。一旦这种情况产生,家长就要累死了。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告诫家长们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4.对孩子不信任。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必须信任他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受到别人的信任就能自我尊重。管束孩子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还不如信任他们,耐心地说服他们更为有效。我们如果把孩子当坏人对待,他就可能成为坏人。

5.家长专横,以自己认为的标准要求孩子、强迫孩子。对孩子不放心,时刻监督孩子。孩子对你说:我可以管好自己,你可以不操心了!即使你真的不放心,你也不能表达你的不信任。而要进一步确定规则。问他:你准备怎么管好你自己?每天你做什么,看什么书,从几点到几点……这样从开始笼统地说负责任,到后来确认下来,实际等于双方达成了协议,签了合同。最后孩子做到了,就进行表扬;若没做到,帮孩子找原因,为什么不行?这样,孩子没伤自尊,又知道了什么叫守诺。

6.家长的负面榜样作用。孩子是否负责任,父母影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为了教育孩子,父母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能把错误的、不良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如果你欺骗孩子,被他们知道了,他们就不相信父母了。父母失掉了孩子的信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且欺骗孩子,孩子也学会欺骗他人。

7.负责任等于痛苦。如果一个孩子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比如孩子因负责任挨过打,被苛责,那么孩子需要疗伤,改变他的认识。让他明白,负责任并不一定等于痛苦,负责任也可以等于获得成就、赞许,获得父母的承认,获得快乐。

来源:方正工作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