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这是妙喜寺住持僧皎然和友人品茶时即兴作的一首“饮茶歌’’。

湖州因唐代“茶圣”陆羽长年隐居妙喜寺内,并潜心研究茶学而名闻遐迩,杼山更因湖州刺史颜真卿为陆羽而建的三癸亭而名扬海内外,世界第一部“茶经”就涎生与此,作为中国茶都的湖州能有此殊荣,首先要归功于“茶圣”陆羽和“惮茶之父”皎然这两双子星座的杰出贡献。“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是他们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公元760年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离奇、神秘的童年

唐开元二十三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于是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智积禅师精于茶道,对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茶、选水、器具、煮茶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擅长品茶。陆羽幼时被托付给寄宿寺中的一对夫妇养育,后来七岁时追随智积禅师,小小年纪对于茶道便显示出非同寻常的爱好,学到不少艺茶技术。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陆羽十二岁离开笼盖寺,拜火门山名儒邹老夫子学文,十九岁正式下山。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崔国辅、颜真卿、李齐物、皇甫冉、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大唐有名的才子都曾与陆羽交往过。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著名山水诗派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陆羽的一生,就像那起浮回旋的茶叶,虽然一路冲荡,却终得茶香般的善果。

陆羽隐居湖州妙喜寺,“前后经历二十六年。撰《茶经》三卷,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囊括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陆羽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已失传。同时代名人张又新记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水品》一书中列第七泉,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

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

陆羽以其弃婴身份被寺院收养,尚能取得如此非凡业迹,不免让世人深为感叹!然我却要说:正是陆羽特殊的身份,才是陆羽成为“茶圣”变为可能。原因如下:一、唐朝是个佛教极为盛行的朝代,唐玄藏的西域取经之后,佛教变身成了国教。就连大唐皇宫禁苑内也

建起了皇家寺庙感业寺,可见佛教地位之高;二、大批得道高僧获皇帝青睬,甚至被许以高官,寺院赏赐丰厚,唐鼎盛时期官方在册寺院达5000余座,僧尼50余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左右,这些寺院僧尼不但不用缴税还获有许多特权,如免役免税等是左右上层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也是从寺院出来并最终登上帝位的,因此唐朝上层主流社会与寺院高僧往来联系非常紧密,寺院高僧通常也是各政治人物的座上宾,因此僧人与官员、文人巨贾等往来频繁;四、由于寺院坐禅品茶盛行,好多高僧也是饮茶品茶高手,而陆羽自幼生长的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及后来的皎然禅师不但是当代高僧而且也是品茶泡茶高手中的高手,古代门第森严,等级制度严密,一个底层人士要想结识上层官府人员,没人引荐几无可能。

陆羽正是利用寺院的经历才有幸结织皎然,进而结识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名人重臣。当时主流上层社会饮茶品茶盛行,饮茶是奢侈与时髦的代名词;当时的竟陵司马是被贬的原礼部侍郎崔国辅,崔公好茶,恰羽茶艺精湛,且对茶很执著,故深得崔赏识,经常相约烹茶,品茶,评菜,寻水,品水,还在经济上生活上提供极大帮助,崔公比羽大了整整46岁,但仍阻挡不了二人的万年交,是崔公把羽领进当时贵族文人圈;僧人与上流社会的桥梁作用也为陆羽的茶文化研究的发展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出身的不利,后天的特殊“有利成长环境”为陆羽研究茶编著茶经提供了各式有利保证,最终成就了陆羽“茶圣”一生的非凡业绩。

据说:陆羽起蒙恩师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唐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听罢,即招陆羽进宫。

命他煎茶,陆羽欣然接受,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骄不躁,不为名利所累,陆羽最终著作出一部流传千古的茶道圣经,被后世称之为“茶圣”。

更新于 2018-12-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