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容易合并糖尿病
我国有2.4-2.7亿高血压患者,糖尿病人群达到1.1亿。有研究发现,高血压人群中56%合并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中58%合并高血压。在我国,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人群估计有8000-9000万。2007 年 9 月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一个研究报告,通过对 356 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102 名血压正常者进行实验,发现醛固酮水平升高,会直接造成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引发胰岛素抵抗。
从病理生理的机制,过往临床医学界一直推论,糖尿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及小动脉硬化,可以导致高血压;而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一旦受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会被激活,可刺激血压进一步升高。由此,病情变得更为复杂难控。2018年9月,一项刊登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纳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与高血压相关的激素醛固酮水平的增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或许在个体糖尿病发生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针对某些种族群体。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寻找新方法来抑制主要的慢性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是让身体留住钠,调节电解质平衡。醛固酮是一种帮助身体吸收钠的激素。研究人员称,它还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液体水平。
美国学者此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肾上腺产生醛固酮,而醛固酮能增加血压水平,从这个起点,发现醛固酮还会增加机体中胰岛素的耐受性,并损伤胰腺中胰岛素的分泌功能,这个作用将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对动脉粥样硬化多种族研究(MESA)中基线时无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1570例年龄45~80岁的成人数据进行了分析。在该队列中,24%西班牙裔,20%黑人,13%华裔美国,接受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作为辅助研究的一部分,在基线后的第3年和第4.5年,受试者接受了血浆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水平的检测,并提供了空腹血样以检测血清葡萄糖、胰岛素和肌酐水平。通过更新的基于计算机的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
该项研究结果发现,醛固酮水平处于最高三分位数组的受试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处于最低三分位数组的受试者高2倍以上。在特定的种族人群中,这种效应甚至会更加明显,机体较高醛固酮水平的非洲裔美国人群的患病风险甚至会增加3倍,而华裔美国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10倍。
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包括腰围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使用之后,对数转换后的醛固酮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T2DM发生风险增加44%(HR 1.44,95%CI:1.16~1.78)。然而,校正炎性标志物和脂肪因子之后,这种相关性有所减弱。
“激素醛固酮是高血压和糖尿病之间的潜在联系,”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约书亚·约瑟夫(Joshua J. Joseph)博士说。他是哥伦布俄亥俄州立韦克斯纳医学中心的内分泌学家。约瑟夫解释说醛固酮可以增加肾脏钠的摄入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全身的液体水平会增加,血管会收缩。这些因素会导致高血压。他说,在2型糖尿病中,醛固酮会影响身体使用另一种激素——胰岛素的方式。胰岛素将食物中的糖分导入到人体细胞中,从而可以作为燃料提供能量。
约瑟夫和他的同事已经在计划一项临床试验来证明醛固酮和2型糖尿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他们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未来研究提供的资助。目前调查的1600人的数据来自于之前的一项旨在追踪血管随时间硬化的研究。参与者来自美国不同的人群。在10.5年的随访中,超过100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
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为何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的风险差异如此之大,研究者推测,这或许是基因差异或机体对盐的敏感性的差异,亦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当然后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知道。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会深入研究并评估醛固酮在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指出,对患有糖尿病前期症状者,应该考虑服药来降低醛固酮水平。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计划招募志愿者展开更多研究,以阐明醛固酮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指导临床药物治疗的方案。
据美国CDC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3000万美国人患有糖尿病,而且近乎四分之一的患者对自己病情毫不知情,而且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有前驱糖尿病症状,尽管采取了不少积极性的预防措施,但是,患者数量一直在不断上升。
Joel Zonszein博士是纽约市Montefiore医疗中心的临床糖尿病中心主任,他不认为醛固酮在2型糖尿病中起着重要作用。Zonszein说:“当我们使用螺内酯(一种可以治疗高血压和降低醛固酮水平的药物)时,我们并没有看到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 他补充说:“如果醛固酮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中起作用,那么它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虽然将这些发现应用于临床治疗还为时过早,但能够启发临床医生对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进行更多综合考虑,不论是预防还是用药,都要具有关注常见疾病相互影响的视野。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