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药的双向调节
中药本身所含成分的复杂性及其使用上的特色,是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中药方剂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及多样性是难以取代,中药对全人类保健的开发研究仍然是一个大宝藏。
传统中医学利用阴阳学说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断方面,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包括体内脏腑筋脉以至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标志身体的健康,当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被某些因素影响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出现偏盛或偏衰的情况,人就会生病。
就一般人而言,运用阴阳学说去演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难免会被认为虚无飘渺,或流于不科学。其实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当中包含了完整而严谨的逻辑思维。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的特性。近年中医药研究出现一个新的述语:双向调节,此可能是一个让我们更加了解阴阳学说的途径。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通过单味中药或一条药方对机体亢奋或低下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具有正负、相反的两种作用,使机体状态恢复正常的一种效应,近似于古今医家辨证施药来调节机体的阴阳,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大致可以下列几点去理解。
1. 中药成分复杂
每种中药往往都含有多种成分,在人体可产生多靶点协同作用,因而能在体内产生不同或者截然相反的作用。例如五味子、鹿茸、益母草、三七、鸡血藤等都能发挥不同的相向调节作用。当中三七即田七,具有化瘀止血及止血不留瘀的特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止血,散血,定痛」。清代黄元御撰的《玉揪药解》中有「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的记载。可见自古医家已知道三七具有止血和活血两种功能。表面上看,止血活血看似互相矛盾,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需经常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血液要有适当的凝血能力,同时要保持血流畅通。所以止血与活血实质并无矛盾之处。
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含有的三七素,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和增加血小板数量;另一种成分三七皂苷则具有抑制凝血酶诱导纤维蛋白原的转化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故三七能同时发挥活血化瘀和止血的作用。
另一种近年的研究大热红景天被发现具有多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红景天在2010年开始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同时亦属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其中一种收列物品。动物实验显示红景天对血糖、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
2. 剂量的效应
同一种药物,不同的剂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白朮、丹参、黄耆、麦芽、人参等。明代的《药品化义》中记载:「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调和,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表明古代对中药用量和功效的双向调节作用已有临床认识。
现代研究发现丹参总酚酸随浓度增加对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呈先促进后抑制现象。临床药方亦多见使用丹参改善面色。临床及药理研究均证明使用黄耆小剂量升压,大剂量则降压。此效应可能与其中一种成分──氨基丁酸有关,其降压效应随剂量增大而加强。
3. 适应原样作用
适应原样的药物能帮助机体抵抗不良环境,使机体能由应激状态回复到平衡正常的状态。已知具适应原样作用的中药有很多,例如人参、刺五加、红景天、灵芝、党参、黄耆、五味子等。上文提及过的红景天的适应原样作用包括保护神经细胞、抗缺氧、抗疲劳、耐低温、抗氧化、延缓衰老、保护心肺等。
4. 中药的配伍与炮制
配伍和炮制是中药用药非常重要的特点。经过千百年经验累积,发展出一套完整严谨的中药配伍以及中药炮制理论,使用中药时,依据中医药理论有系统地通过配伍和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
举例说药方用黄耆配伍五味子、益智仁用于治疗小便滴沥不尽;配伍肉桂、通草则用于治疗小便不通。
又如大黄生品作用泻下,其炮制品(大黄炭、熟大黄等)则有止泻作用,这相信是和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大黄主要泻下成分为结合型蒽醌类成分,而生品含量较高,故能发挥泻下作用。经炮制的大黄结合型蒽醌类成分绝大部分被破坏,而具止泻作用的鞣质类成分仅部分被破坏,故表现出收敛止泻的作用。
都市化生活步伐急速、压力大、缺乏休息,环境污染各样外来的应激因素持续影响人们的健康,加上人口渐趋老化,想保持身体状态健康、改善生活质素愈来愈受重视。《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要维持动态平衡,调节阴阳乃治病总则,发挥中药双向调节的优势用于养生保健,维持人体于健康平衡的状态,开发前景应该相当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