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就是刀枪:武禹襄《器械论》集解(四)
武禹襄祖师
手臂就是刀枪
一一武禹襄《器械论》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柱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势。
十三杆: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鸟入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四刀法:里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
四杆法: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四枪法: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廉让堂太极拳谱·武禹襄<器械论>》
【解曰】在现代火器和核武器的今天,武术器械作为冷兵器早已退出战场,就连步枪的枪刺也大多去掉了,但拳术仍然受到重视,许多军队都要练军体拳,“近年来在美国流行的东方杀人术……空手道须作无休止的训练和练习,一个空手道好手,在某种情况下能赤手空拳杀死使用武器的对手,然而这一事实很难补尝其为获得如此难能的技艺所需付出的一切”([美]瑞吉纳德·布雷特诺《决定性战争·军事理论研究》),而在民间,休说械斗,持械伤人,就是携带或拥有某些器械、管制刀具,就有可能会涉嫌违法。
那么,现在还有必要研习器械吗?练器械有助于提高拳脚功夫吗?怎么才能用最简单容易的办法练成徒手对器械的功夫?答案就在祖师《器械论》这段话中:“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中国武术几千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从重器械到重拳术,用器械的实战经验成果研习拳术,用拳术的实战经验成果研习器械,拳术与器械相互为用的历程,祖师《器械论》就是几千年来经验成果的科学总结。
《吴越春秋》
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记载的越女剑,可知当时的剑术已达到后人难以想象的高级境界:“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而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其中有“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剑道三十八篇”等,皆为器械,而拳术只有“手搏六篇”,又曰“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可知早期是特别重器械的,拳术只是“习手足”,为练器械作准确活动的。
《汉书》
自隋代(600~619)发明了火药,并用于战场,宋代已有大型火炮和手持发射的管形火器,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辎重增加,长枪、大刀等冷兵器携带不便,作用也相对降低,而火器的弱点在于不利近战,徒手搏斗反而显得更为重要,武术开始由重器械向重拳术发展,宋代已出现以拳术为主的武术流派。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杨氏锁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到了明清之际,火器取代冷兵器已成必然之势,而冷兵器特别是枪术的发也已达到巅峰,“沙家杆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而有长短之异其用,惟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故各家拳术大多都是在直接继承器械特别是枪术之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宗岳就是一位枪术高手,传有《阴符枪谱》,葛福来家传八方捶中有一枪势,也是枪法用于拳术的明证,而在拳术形成流派的基础上,又把拳术的经验成果用于发展和提高器械,把器械发展到新的高度,今之各家武术大多是器械从属于拳术,练什么拳就练什么器械。
《纪效新书》
在冷兵器早已完全退出战场的今天,只有中国传统武术不废,正是因为早在二百年前已经自觉地完成了现代科学转型,祖师《器械论》“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是对拳术和器械之关系的认识和实践的质的飞跃,拳术与任何器械包括火器在内,都是三法一体,其中最关键的是首先要做到身法要求,即“提顶,吊裆,裹档,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腾挪,闪战”(武禹襄《身法》)。
谈到身法,“既授之以姿势”(《廉让堂太极拳谱·马序》),人们自然会想到用站桩的方式更为简单容易,这当然没错,拳架中的任何一个动作姿势都可以拿出来作为桩功来练,站桩是练拳架中的定架,走架是站活桩,故走架包括站桩,而站桩不能代替走架。在学拳的某一个阶段重点练桩功是可以的,但不能一直这样站下去只练桩功,因为在实战中你不可能总是站着不动,只要一动身法就散了,而受制于人,所以太极拳的主要练法是走架,也只有在走架中才能做到全部身法要求,如腾挪闪战的要求,是不可能在站着不动的状态下体现出来的。
对杆
既然太极拳的最主要练法是走架,那么为什么还要练器械呢?因器械是拳术的放大,拳术是无形的器械。有些人平时走架身法不错,立身中正安舒,举手投足恰到好处,可是一接手身法就散了,双重之病在所难免,长期练打手不见提高,这就需要练器械来帮助。器械手臂的延伸,也是负重状态下的走架,比走架时做到身法要求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是以武禹襄特别强调“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太极拳派器械以枪术为主,但一般不上枪头,称为大杆子,不仅是为了对练时避免伤人,同时也是一种功法,大杆子长度一般在3.2米到4.2米之间,而且不是根据身高,而是根据功力的大小而定,据文献记载,李亦畬练的铁杆子达80斤重。即使是练3.2米长的腊木杆,能够做到力达杆稍而身法不散,在实战中可能遇到的对手就不会很多。
打手与器械对练也是同样的道理,对杆对刀是长臂打手,打手时手臂是无形的刀剑枪。许多人在打手(推手)时,感觉拳架中的着势用不上,很大原因是对拳势的用法还没有真正理解。太极拳前辈早已把器械化为无形而用于拳术之中,武式太极拳打手的攻防之法,与枪术的“见肉分枪,贴杆深入”,“闪赚颠提”是完全一致的,故能后发先至,同时手臂又是刀剑,再如单鞭一势的要求,手臂能够发出如九节鞭一样的击打力量,还要求能够因敌变化,掌握分寸,既能够出手见红,而更多的时候必须制而不伤。
霍梦魁师祖尝设场于沈阳火神庙
是以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君,枪为百兵之王,并不是刀剑枪械,而是刀剑枪法,善刀者手臂就是刀,善剑者手臂就是剑,善枪者手臂就是枪。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位武林前辈,一辈子专习枪术,人称“神枪王”,慕太极枪之名,远道而来拜访霍梦魁师祖。当时在场的人多是枪术行家,“神枪王”练了一套又一套,引来一阵阵喝彩,最后抱拳施礼:“霍老师也露两手”!“我不会”!“那老师会啥”?“我就会打人”!“……那就打打我吧”!“老师怎么不拿枪”?“我胳膊就是枪,来吧”!此时“神枪王”已被激怒,抖起大枪,枪尖一团亮光,中四平枪分心便刺,师祖不躲不闪,不招不架,还没待众人看清用的是什么着势,“神枪王”已被连人带枪掷出数丈之外,背撞对面板墙,“这是太极枪第一着,仙人挂画”!“师父动作太快了,我没看清,再来一次可以吗”?“来多少次都行,来吧”!“……第二着,还是仙人挂画”!“……第三着,还是仙人挂画”!“神枪王”仆伏于地,连连叩拜:“师父的太极枪果然名不虚传……”
中国武术,修炼的是天人合一的功夫,可分为三种境界,即身心合一,身械合一,物我合一。身心合一,讲的是身能从心,自己的身体能听从自己使唤,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实际上决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练器械首先要有拳术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身法,有了身法才能身能从心。身械合一,讲的是熟练后的一状态,好像器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神化无穷”(《纪效新书·长枪总说》),同时会感觉练拳也进入新的境界,故曰拳术精器械必精,器械精拳术更精。物我合一,讲的是体内已经建立了技击的全自动化程序,“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干斤也”(武禹襄《太极拳解》)。
当习练者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周围发生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如果遇到突然袭击、各种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身体会自动作出正确反应,把对方击败或避免意外事故伤害,并能见微知著,预知突发事件的发生。当然,进入物我合一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 但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身械合一的境界,熟悉器械自然知道怎么对付器械,刀剑能够伤人的部位主要是尖和刃,只要避开尖和刃,直接进攻敌持械之手腕,就可以将敌制服,即所谓避青走红。对付软器械的方法是避稍制根。冷兵器的枪,伤人的主要部位在枪尖,火器的枪伤人的部位在枪口,在近距离遭遇时,要避开敌之枪尖或枪口,而攻入敌近身将敌制服,搬拦捶就是空手对手枪的实战技法。如果空手对器械没有把握,可以利用随身之物,或事发现场随手可得之物作为武器以应敌,熟悉器械的人只要能拿在手里的东西都是武器。还有,当遇到较远距离的发射类火器,或抛掷石块等袭击,以及爆炸、燃烧等突发事件,首先要利用地形地物掩蔽身体,并及时观察和寻找安全通道,伺机撤离现场。(待续)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