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当所想要的东西比生命还重要,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赏析

这是孟子讲生死的一句话。
道家贵生,说,“知足不殆”。知道满足,生命就不会有危险。又讲究明哲保身,做人要低调。道家还主张乐生、养生。
儒家却与道家不同,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提出了“杀身成仁”的著名论断。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这一主张,进一步完善了孔子的主张,提出了同样著名的“舍身取义”的论断。
这就是后世理解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儒家为了心中的仁义,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大义赴死,其精神可嘉,成为爱国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道家则是从超越民族,超越人类的角度,认为人的身体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活着就要顺其自然,该生则生,到老则亡。而死亡在道家看来,则是一种再生,是一种能量相互转化。
不过有点意外的是,老子竟然也主张,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这里的死,指肉体的消亡。老子这里的不亡,则指精神的不亡。
老子认为人死之后是有灵魂的。
现在研究表明,如果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如果说精神也是一种物质,那么,按照物质不灭定律,精神是永恒的,灵魂是不会灭的。
这样就能理解老子的贵生、养生思想了。
大自然一切都会生生不息,永不灭亡。
而孔子孟子认为,人的灵魂也会消亡,只有在世的时候,努力去为了精神献出生命,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儒家站在一个人类的角度,而道家则站在一个宇宙的角度。故而,他们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在中华民族的进程中,儒家思想无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放到宇宙长河中,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