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别忘了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林立,而又经常出现君主幼年继位的情况,所以各国都出现了主弱臣强的情况,一些军阀势力也出现了这种局面,君主经常被权臣架空成为傀儡。从汉献帝开始,一直到三分归一,这种情况始终没有消失,是三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种时代里,刘禅从一个十六岁的青年登基,始终稳坐皇位,一直到灭国,而且权力在不断向他手里集中,就成了三国时期的君主中的一个例外情况。反而是曹魏和孙吴的皇权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危机,权臣专政,废立皇帝,每次权臣内斗都弄得鸡飞狗跳。而每一次这样的折腾,都是对皇权权威的动摇,直至最后完全荡然无存,被别人取代。

在曹魏一边,曹丕和曹叡时期皇权还是比较稳定的,但这个时期总共只有16年。曹叡死后,皇帝曹芳幼年登基,没有能力理政,曹叡指定的两个辅政大臣曹爽与司马懿很快就发生了斗争。先是曹爽迫使司马懿称病不朝,不参与处理朝政,独揽大权,之后又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消灭了曹爽,完全了控制曹魏政权。之后司马师废黜了曹叡指定的接班人曹芳,另立曹髦,曹髦又被司马昭杀死,最后的曹奂就是用来宛城禅让程序的傀儡。所以,虽然曹魏在曹叡死后仍然延续了近三十年,但前面有曹爽,后面有司马懿父子,皇帝完全就已经被架空了。

孙吴一方,孙权时期皇权非常稳定,但孙权死后,继位的是尚未成年的皇帝孙亮,也没有能力独立理政,所以孙权也指定了辅政大臣。几个辅政大臣很快就内斗了起来,先是孙綝支持诸葛恪杀死了孙弘,诸葛恪大权独揽。之后,孙綝又在皇帝孙亮的支持下,杀了诸葛恪,成为权臣。孙綝死后,他的弟弟孙峻又继承了孙綝的权力,仍然是权力压倒皇帝的权臣。从诸葛恪到孙綝,孙峻兄弟,连孙权自己指定的接班人孙亮都被废了。一直到孙皓登基后,才通过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逐步重新控制了皇权。

反观蜀汉,刘禅的皇权却一直都非常稳定,成为三国时期唯一一个。诸葛亮时期,虽然“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但诸葛亮始终如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从未对刘禅的皇权有过任何威胁。临终之前,诸葛亮又为蜀汉培养了蒋琬、费祎两个接班人,在诸葛亮身后辅政,但他们和诸葛亮一样,尽忠职守,从未威胁到皇权。费祎死后,刘禅已经四十岁了,才正式亲政,之后逐步形成了外朝、内朝和中朝相互制衡的局面,任何一方都无力威胁到皇权的安全。这也是蜀汉后期,刘禅宠信黄皓的一个重要原因,黄皓作为皇权的附庸,在蜀汉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虽然黄皓也坏了一些事,但总的来说,他始终是忠于刘禅的,从未危及皇权的安全,而且,黄皓操纵蜀汉朝廷时,并未做什么特别坏的决策,只是迎合刘禅贪图安逸享乐的诉求而已。

蜀汉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生前对蜀汉政治格局进行了改造,并且先打倒了有个人野心和私心的李严,在临终前又安排除去了有个人野心的魏延,预先排除了这两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为蜀汉之后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李严被废黜一直被认为是诸葛亮为了加强个人权力,但实际上如果看李严在诸葛亮秉政时期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李严用心并不简单,可以说是典型的口蜜腹剑的政治两面人。一方面撺掇诸葛亮加九锡,试图把诸葛亮变成蜀汉的政治公敌,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力经营和培植个人势力,积累政治资本。比如李严在江州的军队就被李严视为个人的政治资本,诸葛亮在北伐时以战争需要的名义征调,李严也企图以各种理由阻止,这显然就是把个人政治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了。所以,诸葛亮很快就识破了李严用心险恶,并未接受李严在政治上的献媚,拒绝了加九锡的提议,并迫使李严把已经培植起来的军队交出来,用于北伐。

魏延的情况与此相似。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不顾诸葛亮之死可能对蜀汉内部稳定带来的风险,反而企图将诸葛亮所率领的北伐军队控制在个人手里,充当自己的政治资本。而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杨仪率军撤退,以魏延断后,并预先叮嘱杨仪、姜维等人,如果魏延不肯服从命令,则杨仪直接率军撤退,不必等待魏延。魏延的反应果然是不顾国家利益,企图强行把军队留在北伐前线,由他掌握,最终演变成了蜀汉内部的一次小规模内战,魏延本人则因为提前暴露而未能成为董卓、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诸葛亮比较满意的北伐事业的接班人实际上是姜维,这一点毫无问题。但诸葛亮在生前并未对姜维进行火箭式提拔,而是循序渐进的。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不仅地位和职位远比资历更老的魏延低得多,比杨仪、蒋琬、费祎等人都要低,甚至比王平等老将也要低。而且,姜维始终跟随诸葛亮北伐,也未能从容经营自己的势力,到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都能对姜维进行有效制约。到蒋琬、费祎去世之后,姜维的地位已经比较高了,但仍然不具备成为权臣的能力,刘禅甚至刻意扶植了董允、陈袛、闫宇、黄皓、诸葛瞻等人来对姜维形成制衡,军权也始终没有完全集中到姜维手里。甚至在姜维与黄皓发生冲突时,姜维也只能屯田沓中以避祸,而没有能力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那样直接在成都发动兵变诛杀黄皓等人,以完全控制蜀汉朝廷。

此外,蜀汉并未形成比较明显的具有比较大的政治影响力的世家大族,益州当地的世家大族虽然也出仕蜀汉,但始终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未在政治上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跟随刘备创业的元老集团中,关羽、张飞都意外身亡,儿子也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比较大的政治势力集团。诸葛亮生前也并未刻意为自己经营政治势力,他临终时诸葛瞻才只有八岁,也不具备成为皇权之外的权力核心的能力。所以,蜀汉相对而言,皇权始终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没有出现过动摇。

当然,刘禅本人比较长寿,在位长达42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十几位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之一。因为他长寿,所以蜀汉自从刘禅亲政之后,并未出现曹魏、孙吴那种幼主临朝、必须由辅政大臣代理皇权的局面,也避免了皇权转移。不仅他本人长寿,而且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比较长寿,到蜀汉灭亡时,刘禅的五个儿子全部在世,如果蜀汉当时没有灭亡,刘禅去世之后,继承人也都是成年人,无需借助于辅政大臣就能够独立掌握蜀汉的政治权力。

反观曹魏和孙吴,无论曹丕、曹叡还是孙权,生前都费尽心机、机关算尽,以加强皇权,避免权柄下移。为此,曹丕和曹叡长期坚持对宗室进行严密防范和控制的政策,到曹叡去世时,虽然曹叡想让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担任辅政大臣,但曹宇却主动放弃了,曹叡只能改为由血缘上比较疏远的宗室曹爽和元老功臣司马懿辅政。但曹叡尸骨未寒、陵土未干,曹芳就被曹爽完全架空了,十二年后,司马懿更是通过高平陵之变一举完全控制了曹魏朝廷,曹氏的皇权变成了和汉献帝一样的傀儡。

概言之,刘禅之所以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皇权最为稳固的皇帝,前期得益于诸葛亮的忠诚不二,后期则得益于刘禅对蜀汉内部政治结构进行的调整和改造,让权力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手中,避免形成大臣独揽大权、强臣压主的局面,尤其是后期对姜维的制约,虽然让姜维的北伐未能取得太大的成绩,但也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而且,从诸葛瞻、诸葛尚临死前的感慨也可以知道,作为刘禅比较信任的人,诸葛瞻和诸葛尚是负有内除黄皓、外制姜维的责任的,而这显然也是来自刘禅自己的安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