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市值500强中看到什么

【原创】

从最新市值500强中看到什么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截至2018年12月29日,在上海、深圳、香港、纽约等15个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共计6961家,今年新上市314家公司。总市值合计80.82万亿人民币,相比2017年的98.4万亿缩水逾1/6。

尽管总市值缩水了近18万亿,但是,谁能进入市值前500强,尤其是前百强,谁能夺得头把交椅,仍然是舆论和公众非常关注的事。

从500强榜单的情况来看,“老面孔”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工商银行仍然“霸占”了前三名。只是,由于2018年全球科技股遭重挫,腾讯、阿里的市值均从超3万亿的高点回落,跌破3万亿,落入到2.5万亿左右。即便如此,前10名的市值仍然都超过万亿。四大国有银行也毫无例外地都进入到了前10位。原本信誓旦旦要达到万亿市值的贵州茅台,虽然排名未变,仍高居第11位,但是,市值已比2017年底缩水了15.41%,可谓缩水不少。

不仅如此,透过500强市值榜单,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首先,从市值处于前列、特别是前50位的公司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北京、香港、广东,分别达到了21家、11家、8家,按照强来看,三地进入榜单的企业娄则分别达到了94家、70家、56家,占全部500家的42%。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虽然在500强榜单中进入了前5位,但在前50位中,只有4家进入,远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特别是经济总量位于全国第二、第三位的江苏和山东,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市值50强之列,山东更是没有企业进入市值百强之列。居于第四位的浙江,也只有两家企业进入前50位,且进入500强榜单的企业,比2017年减少了8家。北京进入500家的企业最多,可以理解,央企数量多,规模大,容易上市值。香港也因为历史原因,能够有较多的企业进入500强榜单,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广东也远好于其他地区,特别是遥遥领先于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第三的江苏和山东呢?为什么上海进入榜单的企业数也比不上广东呢?

而从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信息技术、房地产仍然是大“赢家”,三大领域分别有87家、46家和46家进入500强,接近问题的36%。更重要的,与去年相比,信息技术、银行又分别增加了11家和9家。如果说信息技术的增加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出现市值增加的企业可以理解,也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话,金融企业进入市值500强的数量快速增加,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因为金融企业依赖的是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创造效益,其市值的增加和维护,也主要需要依据效益来体现。如果金融企业的效益过好,且在理财等方面政策从严、金融机构仍然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具有很好的效益,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客户的负担加重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不然,银行的效益是很难提高的。

所以,面对金融企业进入市值500强的数量不断增多,剔除新增上市金融机构因素之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就是金融机构的服务状况,金融机构的盈利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如果金融机构把效益普遍建立在提高融资成本方面,对其他领域、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透过500强榜单,我们也可以看到,制造业在榜单上的地位是无法与金融、信息技术、房地产等相比的,既难以在榜单上的位置有明显变化,能像信息技术、金融等领域的企业快速向前,跃居榜单前列,也没有像新经济一样有更多制造企业加入到市值榜单中来,形成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的格局。浙江省为什么进入榜单的企业减少了8家,就是因为浙江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在制造业整体困难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进入榜单企业减少的现象。毫无疑问,如何才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壮大起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事实也是,在各地普遍喊出的重视实体经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口号中,不难发现,真正有实体性措施、实质性效果的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在注重于非实体经济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招商,真正把重心放在制造业的地方并不多。而对实体经济的概念,也是认识不清、概念模糊,没有把重心放到先进制造业方面,没有突出先进制造业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有的甚至把房地产也理解成实体经济,把互联网简单当作实体经济。弄清实体经济概念,认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对于发展实体经济十分重要。

所以,透过市值500强榜单,我们不能只看到总市值缩水了。总市值缩水,是全球经济下行的必然结果。但是,结构和布局上的矛盾,尤其是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偏少,是更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同时,经济大省没有大市值企业,也是一个问题。至少,说明发展的质量以及资本市场的效应没有在这些地区有效形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