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家四代人辛苦打江山,果实却让司马懿子孙摘了
国家强大和皇权强大是两回事。国家强大不等于皇权强大,皇权强大也不等于国家强大。有时候国家强大,皇权也强大,有时候国家很弱,但皇权反而比较强大,有时候国家很强大,皇权反而比较弱。
魏国的国力当然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人才辈出。但是,因为从曹丕开始,就对宗室进行了严密的控制,以防范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
为此,甚至不惜重用血缘关系更疏远的曹氏外围宗亲和曹丕信任的外姓大臣,也就是曹丕临死前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
等到曹叡去世的时候,曹真,曹休和陈群都已经去世了,只剩下了司马懿还在,加上曹真的儿子曹爽,组成了曹叡指定的继位的曹芳的辅政大臣。
而曹操和曹丕的子孙中,并没有更好的选择。唯一考虑过指定为辅政大臣的燕王曹宇,因为长期不接触实际的政治运作,在朝廷也没有什么势力,所以他本人考虑以后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加上刘放和孙资在曹叡面前说司马懿好话,所以曹叡临终前还是指定了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曹爽当权后,排挤司马懿,大肆启用在浮华案中受到打击的当时所谓的名士,包括夏侯玄,何晏等人。并且,在这些人的主导下,曹爽对曹魏元老进行了打压和排挤,包括高柔,蒋济,王凌在内。同时,又对曹魏的政治和军事体制进行了很多变更,想以此来加上自己对政权的控制。
所以,在元老们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了曹爽势力。元老们本来只是希望能够通过政变打压曹爽,之后形成由元老们共同主导的政治格局。但司马懿在政变后并没有让元老们分享权力,而是由他自己完全掌控曹魏的权力,由此开始了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
之后,虽然王凌,毋丘俭和诸葛诞先后发动叛乱,试图阻止司马氏篡权的进程,但都被镇压下去了。通过这几次镇压,司马氏基本上清除了曹魏政权内部的异己力量,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权。
实际上,曹叡去世后,无论曹爽专政的时候,还是高平陵之变后,皇权就已经很弱了,因为皇帝很孤立,而大臣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制衡和分权,权力很容易集中到权臣个人手中。所以,在曹爽和司马懿专政的时候,皇权就已经旁落了。即便是没有没有高平陵之变,曹爽篡权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废除了曹爽时期对制度的变更,恢复了以前的制度,尽量保持曹魏政权内部的稳定。吴蜀双方虽然也试图利用曹魏政权内部的变乱带来的机会,淮南三叛都向吴国遣使请降,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吴蜀双方也未能利用这个机会来改变南北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形势。
同时,司马氏在篡魏成晋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努力保持曹魏政权内部的稳定,尽量让权力转移过程能够平稳进行。所以,这个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淮南三叛这样的内部变乱,但并没有打破北方综合实力继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总体而言,魏晋之际的权力转移是比较平稳的,基本上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从这个角度上说,曹魏虽然灭亡了,但作为继承人的司马氏的晋朝完整接收了曹魏政权的全部综合实力。最后,也是司马氏消灭了吴蜀两国,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政权过渡过程一直比较平稳,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从一开国就已经不是一个开创时期的朝代,而是一个以守成为目标的政权。为了防止曹魏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司马氏对自己的宗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并且给予兵权,从而为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八王之乱后,就是永嘉之乱,西晋也在内乱中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