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临死前大喊4个字,曹丕表情木然,曹植则心怀愧疚

公元222年,魏国开国皇帝曹丕驾临宛县。他在城中巡视一番,突然大怒:朕以前来宛县,总是人声鼎沸,为什么这一次来,人烟就这么稀少?天子之怒,谁也不敢怠慢,宛县县令和南阳太守一齐下跪请罪。曹丕一指南阳太守:“将他收监,等候发落!”

此时的南阳太守不是别人,而是久负盛名,颇有官声的杨俊。一看到是他,尚书仆射司马懿、散骑常侍王象都连忙为他求请。

司马懿和杨俊是老相识了,他们年纪相仿,十六七岁时就认识了。当时的杨俊,一见到司马懿就盛赞他不是一般的人物。(此非常人也)

王象更是受过杨俊的大恩,当年王象家里非常穷,没有依靠,只能卖身为奴。偏偏王象喜欢读书,在牧羊的时候仍然手不释卷,遭到主人的毒打。杨俊听说后,欣赏他的好学,便将王象赎出来,并安排他娶妻,盖房给他居住。(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杨俊的如此品行,不光是对王象一个人,他的宗族之中有六个人被卖身为奴,都是杨俊散尽家产赎回来的。

因此,王象也对杨俊感激涕零,他成为曹丕的左右后,经常在曹丕的耳边吹风,说杨俊的道德如何高尚,说杨俊如何仁爱,说杨俊将南阳治理得如何好,百姓都竞相投奔他。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无论王象如何费劲唇舌,曹丕总是无动于衷。

更令人奇怪的是,就因为这么巡查一次,发现人烟稀少,就要将太守下狱,这还是魏国头一遭。当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一时间城市之中门可罗雀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即使司马懿和王象将头磕出血来(叩头流血),魏文帝曹丕仍然不松口。见到此情此景,杨俊不愿意连累他人,他向曹丕深深行了大礼后,喊出了四个字:“吾知罪矣!”随后,杨俊当场自杀。

曹丕只是要收监杨俊,他为何寻死?杨俊口中所说的罪是什么,难道就是因为治理郡县不利吗?

这要从曹操在世前说起。杨俊很会识人,除了刚刚提到的司马懿、王象以外,同郡人审固、陈留人卫询等都是他发掘的人才。这两人本来只是普通的兵卒,杨俊发现了他们的不凡之处,着力提拔,让他们一个当上了郡守,一个当上了御史。

有鉴于此,杨俊会识人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连曹操也像他咨询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出,杨俊就知道不好回答,那就是曹丕和曹植谁更优秀,谁更适合接替魏王之位的问题。

杨俊清楚,无论说谁更好,他都会被另外一个人所忌恨。因此,他并没有直接比较,而是极尽夸奖二人的优点。曹操是何许人也,他知道杨俊在耍滑头,便从中引导话题。一席话之后,杨俊对于曹植的优点滔滔不绝,而对曹丕则涉及很少。曹操就认为他已经表明了心迹。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还是被曹丕知道了,所以记恨杨俊。在曹昂死后,作为长子的曹丕,是最有希望继承王位的。然而曹操一度非常喜欢曹植,曹植在诗词歌赋上也确实让人神往。曹丕知道,这不仅仅是王位之争,甚至关系到自己的性命和子弟们的安全,所以他全力以赴不敢有半点马虎。

最后,曹丕还是如愿以偿击败了曹植,坐稳了世子的位置。曹操去世后,他就继位成为魏王,不久逼迫汉献帝禅位,完成了篡汉的大业。

得到皇位的曹丕对于曹植还是非常防备的,他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丁仪、丁廙。对于杨俊,一方面他认为就是曹植的人,迟早是个祸害,另一方面对当年的往事,仍旧耿耿于怀。

所以,曹丕还是找了个借口,要惩处杨俊。只是他没有想到,杨俊的性格竟然如此刚烈,以这种最为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曹丕的恩怨。曹丕没有什么反应,他认为这是杨俊应该付出的代价,他对这种事情已经习以为常。然而,杨俊之死传到曹植耳中,他对此却是心怀愧疚,毕竟是因为帮了自己,才送掉自己的性命。

参考资料:《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