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都是“小京都”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初到金泽时,北陆新干线还没开通,也还未在外国观光客之间成为热门观光地,金泽城在樱花季的暮色中安宁寂静,茶屋街一带保留着江户时代城下町风景,流露出比京都更加古朴的片刻,同行有人告诉我:金泽嘛,人称“加贺小京都”。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小京都”这个词,只觉十分奇妙,后来在日本各地周游,这种新鲜感就消失了:“小京都”实在是太多了!去了伊豆半岛上的修善寺,人们说这里是“伊豆的小京都”;去了岐阜县的高山市,人们说这里是“飞驒的小京都”;去了山口县的萩市,人们说这里是“山阴的小京都”……就连远离京都的东北地区的秋田县,也有樱花盛开的角馆町,被称为“奥陆的小京都。”
“加贺小京都”金泽市
旅行网站也很爱这个噱头,常常推出“日本全国小京都XX选”的特集,渐渐就看出了点儿门道:“小京都”是绝佳的旅游营销招牌,但凡风情古老一点儿的地方,要想迅速提升知名度,就冠以“某某地的小京都”的名号。不只是叫叫而已,它在维基百科上拥有一个词条,背后有一个名叫“全国京都会议”的团体,在1985年由包含京都在内的全国的26个市町结成,办事处设在京都观光协会内,经过它的认证,便可以拥有一个官方的“小京都”头衔,每年只需缴纳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会费。根据这个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4月,日本全国共有40个“小京都”。
今天的“小京都”是这样,看起来只是借京都的“古都”意向来用用,但其实历史上并不是如此:室町时代至战国时代期间,各地方大名出于对京都文化的憧憬,纷纷在领地内模仿京都的都城开始进行建设,第一批出现的“小京都”,即是“模仿京都建造的城市”。多数已随战火而湮灭,但仍留下了几个代表的存在:大内氏建造的“西之京”周防山口、一条氏建造的“土佐的小京都”中村、朝仓氏建造的“北陆的小京都”一乘谷,金森氏建造的“飞驒的小京都”高山……这些复制京都而建的城下町,首先都选择了有山有水的土地,借代京都代表地标:东山与鸭川;其次街道要规划为棋盘状,这是京都从长安那里学来的;再来是劝请神社和寺院,各地都出现了祇园社和清水寺;更不用说,建造京都风情的家屋、积极引入京都风的的地名、习俗和祭礼。
“飞驒的小京都”高山市
山阴道上的周防山口是个很好的例子,它被认为是“原汁原味的小京都”代表。1364年,担任防长二国守护大名的大内弘世为了拜见将军足利义诠初次上洛,即被京都风物所俘获,回国后在地形与京都相似的山口建了新城,作为居城使用,后世的大内氏家延续7代,始终为这座城下町的“京风化”不断努力着。一些遗迹如今仍然保留着,例如名叫“一之坂川”的河流,依稀可见鸭川表情;邀请山水画家雪舟建筑的常荣寺庭园,正是京都人引以为傲的“雪舟亭”;又有从京都劝请的八坂神社和古熊神社(北野天神),以及今天令山口人视为骄傲的、被认定为“国宝”的瑠璃光寺五重塔。
即使已经和京都如此相像了,但从前的大内氏一族,是万万不敢声称宣扬自己是“小京都”的。这个词组至今近代才流行开来,最早可以考据的出处是战前流行的旅行杂志,战后被称为“小京都”的城市越来越多,它们的特征十分一致:没有经历明治时代的城市开发、没有发生大型自然灾害、没有遭遇二战的空袭。1970年代,日本的高度经济成长期结束后,城市被过度开发,将自然和历史的保护完好的这些地方反而得到了肯定,成了日本国内新兴观光资源,在杂志上隔三差五出现。就在“小京都”即将成为一种乱象之前,“全国京都会议”成立三年后,在1988年召开的第四次总会上,为“小京都”的资格确定了三个具体标准:拥有与京都相似的自然和景观;和京都有一定历史联系;拥有传统的产业和艺术。
“飞驒的小京都”高山市
完美符合这个标准的是“土佐的小京都”中村,即今天的高知县四万十市。最初是在室町时代京都的“应仁之乱”中,一位名叫“一条教房”的公卿逃离战火移住到这个地区,此后按照京都的样貌进行建造,不仅直接以“祇园”“京町”“鸭川”“东山”等地直接命名,还将大文字山的送火习俗也照搬了过来,今天在每年阴历的7月16日,这里仍会照着京都的样子在山上用火把点亮一个“大”字,祭祀先祖。追溯起来,“全国京都会议”成立的原因,也是受到了这个“土佐的小京都”的启发:每年的11月,四万十市要举行“一条大祭”,在这个祭典上使用的“圣火”,一直都是从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下鸭神社取火的。来到京都取火的四万十市的人们专程拜访了京都市观光协会,感动于他们为了延续几百年来与京都的历史联系不断做出的努力,京都市观光协会邀约了各个“小京都”,决定共同进行观光宣传,向全国推广各地的传统与文化。
日本的“小京都”风潮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了顶峰,数量最多的1999年,全国同时存在56个“小京都”。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在日本高级经济成长期中,没有被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影响,没有被大量开发,残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但另一方面,2000年后也不时就有加盟者从“小京都”退出。谈及原因,“全国京都会议”的说法是:或是与某地形象推广策略不再相符,或是出于财政上的原因。有人猜测,又或是因为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们随时可以前往京都观光,不再需要通过“小京都”来满足对京都的憧憬。
京都是个很好卖的招牌,却有人不想要这块招牌。时隔多年再去金泽旅行,不再有人对我声称这里是“加贺的京都”,一位当地人大发善心告诉了我几条“在金泽旅游的禁忌”,首当其冲便是:别再说金泽是小京都!据那人说,对生长于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小京都”绝对不是一个褒义词,令人嫌厌。
充满古都风情的金泽东茶屋街
金泽人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讨厌“小京都”这个名号还值得商榷,毕竟这个城市早在1985年就作为第一批“小京都”加入了“全国京都会议”,但金泽人如今应该是真的不愿意再被这么叫,因为它在2008年就已经退会了。官方宣称的退会理由是:城市宣传方针变化及都市成立的基盘相悖。对于后一个理由,如同金泽人经常强调的那样:京都和金泽一点儿也不像。作为日本的都城,京都是朝廷公家文化的代表,道路如同棋盘一般整齐有序;前田利家建造的金泽城下町,则是武士社会的代表,错综复杂的道路构成了这个城市。从性格特质上来说,京都是贵族的优雅,金泽则是庶民的风流。
京都拥有1200年历史,而金泽仅仅400年历史,京都拥有17处世界遗产,而金泽的世界遗产数量为0,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小京都”这个标签,一定是金泽沾了京都的光了。但金泽人以自己的文化为傲,不愿意永远活在京都的光环之下,想要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都市——这个野心其实早早就有苗头了,早在1995年公布的一份《金泽世界都市构想》之中,就出现了打造“世界都市 金泽”的字样。为金泽人的这种野心提供底气的,是在次年日本公布的《历史街区总体营造法》中,金泽成为第一个被法律认定的城市,比京都早了整整10个月。想要成为世界都市的金泽,20年过去了,2015年北陆新干线开通之后,人们再提起金泽,首先想起的肯定不是“小京都”了,而是那个既有传统艺术又有现代美术馆,而且还拥有日本唯一一个“世界最美车站”的独特城市。
樱花满开的金泽城
在日本,和“小京都”一样频频可见的,还有各地的“小江户”:埼玉县川越市、千叶县香取市和栃木县栃木市是最出名的几个,倒是从没出现过抗拒“小江户”这个标签的城市,原因大概是“原本的京都还在,但江户已经消失了”。类似的还有“小富士”,日本人又称它为“乡土富士”,总数超过400座,是山岳信仰的产物。现代的产物是“迷你银座”,我曾经在鹿儿岛最南端离岛上见过一条破败的商店街,却有个繁华的名字叫做“银座通”,据说全国可以找到超过500条这样“XX银座”。模仿的对象不局限于国内——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建造了许多仿欧洲小镇,到处都可以看到“德意志村”,如今还会看到“志摩地中海村”“志摩西班牙村”“欧洲波尔图”之类,仍然尴尬地存活于各个地方城市。
鹿儿岛的“萨摩富士”
岐阜县和爱知县之间有一条木曾川,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叫做 “日本的莱茵河”,是著有《日本风景论》的地理学家志贺重昂在游历欧洲回到日本之后命名的,声称这里拥有莱茵河岸的风景,瑞士的湖光山色。他将日本各地与欧洲做比较,其余还有鹿儿岛和那不勒斯、伊豆半岛和意大利半岛,江户川和莱姆士河……这种类比法后来历史人类学家大室干雄所批判,认为是国家民族主义和对欧美的崇拜主义两种感情扭曲在一起的结果。大室有一句话说得十分中肯:所谓观光,是一种别处没有的东西,也即依赖于特异性和新奇性才成立的东西,将一个地方的观光资源类比于其它地方,是将这个地方矮小化、卑小化的一种做法,极大可能会抹杀这个地方难得的特异性。可惜并没有被后人听进去。
库索专栏
库索
旅日作者
啃日剧日影为生
现居京都
不定期流窜于岛国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