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记
打了许多电话的那天也最冷,看房看得人心焦力促。
下着小雪,我和老同学,老同学的大哥,分别跑了两天工地,看我选中的房子。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和我爸妈一样,从各种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利弊,最后劝我让我别乱花这钱,苦口婆心,让我的心从火热的高地,冷却到冰点。很感谢这两位胖朋友,跑了两次十楼,气喘吁吁地扶着墙:“杨老师,可以买,但是还有更好的,请先冷静。”
看房子陆陆续续半个多月,利用周末的时间把本地的几个楼盘都看了过来。人人都说,买房不着急,慢慢选。实际上,我看上的房子,考虑两天回头再咨询,就被告知已经出售。看到后面,就有些心急了,在“看中就下手”和“多看看”中间纠结。纠结之余,我还一个劲儿地努力稳住自己,一遍一遍地暗示内心,买房要慎重,不合适就再看看。
看房子的最近这几天,叫了专业的朋友一起,感受倒是前所未有的充实,像上建筑学课、土木工程课一样津津有味,听“工地”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跟我讲容积率啦、层高啦、承重墙啦、找地平啦种种之前从没接触过的严肃知识……这个过程让我充满乐趣,学到了好多实用的东西,比我看的那些书中的许多内容,有趣多啦。因为有趣,因为新鲜,接触到这些,我感觉自己也变得不一样了。改变在于,思维方式的革新,知识体系的冲击,立竿见影。
不光是大咖朋友们的亲历传授,我空闲时也泡在知乎里多多去了解,收获颇丰。
比如我看的是顶楼,我爸妈有些反对、这俩指导老师也反对。
“买楼不买底不买顶,底层下水容易出问题,楼间距如果小,也会影响采光。顶楼出现漏水情况的概率较大,有风险。”
我爸妈这样说,他俩也这样说。
然后我问他俩:“你们住过底楼和顶楼吗?”
他俩一致回答:“没有。”
然后我家也从没住过,不管是普层还是高层,都是五楼或者三楼。我家人也坚持认为,太高楼层不接地气,万一电梯停电,怎么爬,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吗?
我笑,说顶底不好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没住过顶楼或底楼。住顶楼的人,通过我的咨询,我得知,这个其实纯看运气,有的防水做得好,就没什么毛病。有的工程渣,外包的施工队使用劣质材料,五年之后必漏无疑。但是现在的楼房和以前的也有差别,底楼都是单独的供水系统,顶楼的防水材料也用的很先进靠谱。至于我家人说的电梯停电问题,据说有单独的供电系统,几率很小,不是说不可能,反正我没遇到过。
传统思维定势导致,大家还是害怕,毕竟买房是大事,一般人输不起,买坏了就糟了。
再说说顶楼和底楼的优劣。
顶楼的好处是:光线确实一级棒,看星星看月亮看宇宙都有极其宽阔美丽的视野,很安静,隐蔽性好。坏处则是:有漏水风险,冬冷夏热。(冬冷夏热其实好解决)
底楼的好坏处也很分明:前者体现在方便,尤其是有老人,遛弯散步啥的随便进进出出。后者就是光线和下水问题。
中间层难道就没有问题吗?也存在漏水问题,如果楼上再有个熊孩子,那你就别想消停地睡觉了。
售楼部的售楼小姐也很有意思,一加上微信,就会持续不断跟你讲这个房子有多好,多值得买。就算你找出点明显的问题摆在那儿,她也能跟你把一朵烂蘑菇解释成一朵花。例如,如果出现了渗水情况,她会说:“这是做防水之前下了雨。”反正我一开始是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两位老大哥站那儿就不一样,把他们怼得一愣一愣的,毕竟是行家。
说来说句,说到一个令人很沮丧的问题,大家都默默赞同。就是如果每个项目工程都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严格执行,那没有人能挣得上钱,工程不可能交得了工,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些瑕疵。事实就摆在眼前,毫不夸张。
综上所述:买房还是会看运气,没有绝对的好坏之说,只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我的看房买房之路比较坎坷曲折,我只好在成语词典里找出一个能勉强安慰自己的理由:好事多磨。
这四个字,最合适不过,那就再等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