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朱成玉:在文字天地中雕琢灵魂

朱成玉:在文字天地中雕琢灵魂

◎ 乔世华

记不清什么时候起,就断断续续在各类报刊上读到朱成玉的散文作品,从此对他的名字熟悉,继而对他的文字特别敏感起来。一直就感觉写散文的朱成玉骨子里更像是一个诗人,用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世界,努力搭建自己的精神之塔。这次集中捧读他的《爱一朵花,陪它盛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心有余温,尚可暖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两本散文集,就更加深我的这一印象。

论说起来,朱成玉的每篇散文作品都不长,一两千字的篇幅,当然不是什么大散文,无法把宏大的历史或文化囊括其中;他所记述的都是凡人小事琐细生活,却字字句句入情入理,往往以小见大,其中包裹着的人生道理常常引人思绪翻滚:对糖的童年印象,串联起的是对人生选择、爱情幸福的别样感受(《一块糖的甜蜜与哀愁》);对饭碗的文化记忆,实关乎对生命对良心的敬畏(《饭碗是我们一生的窝》);小心呵护落在肩头上的鸽子,那是要与自然开启一次精神对话、对负载太多的灵魂进行一番清理(《与一只鸟共叙桑麻》);如果因为鱼刺扎嗓子而记恨请客者,那无异于让自己的人际交往分崩离析、令自己的人生千疮百孔(《别让一根鱼刺扎疼你的岁月》);如果总是数落亲人的不是,那就是在剥开爱你者的心、同时让自己泪流满面(《剥开母爱的圆葱》);人生要有热情,但对人对己都要适可而止(《热度,适量最好》);母亲病体的康复,得益于亲人简单而纯粹的爱(《用呼吸为爱伴奏》)……

朱成玉自己说过:“我喜欢那些诗一样的句子,每个段落之间,每个词语之间,都有文字的香。每个汉字的缝隙,都漏着月光。”在书写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之时,他一直在用心选择着能最准确地描摹人事也最恰当地表达人感受并最终能穿透人内心的语汇,单是看看他的散文标题吧:“梦是夜的花朵”、“雪花,春天的邮戳”、“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为灵魂降一场雪”、“风是不睡觉的鸟”、“人生是一条蹦跳的鱼”、“孩子是落到地面的云”、“如果月光偷饮了你的美酒”、“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与一只鸟共叙桑麻”……这一切都够让你要细细咀嚼一番并一探其中究竟的了。而一旦进入他的任一篇散文作品中,读者确实会被其中氤氲着的浓浓诗意所包围。这诗意,不仅仅是体现在他的用词考究、对篇章的锻造或结构的经营上,更体现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灵魂讯息。

从朱成玉一系列的散文中,不难看出他早年曾经遭遇了一些坎坷、走过不少弯路,他也的确因此有过怨艾有过迷惘有过痛苦,但可敬的是,敏于感受和思考的他,总是能够及时克服和化解那些负面情绪,明白“困难不是用来晾晒的。晾晒困难,苦难不会蒸发和减少,只会更大面积地传播”(《驯服苦难的烈马》),他总是能从人生的曲折中获取许多生命的滋养和有益的启迪,懂得“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公平的阳光》),知晓“充满爱意的心灵是一个人灵魂里散播的花香”(《唤醒沉睡的花香》)。他的感情和头脑并没有因苦难而变得粗糙或迟钝,反倒在生活的化育下变得更加细腻和聪慧。其实,我眼中的诗人朱成玉是一个思考之人,他不间歇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把自己对生活细敏的感受和参悟出来的哲理即时捕捉下来,用诗意、扎实而暖心的话语表达出来,再传递给在大千世界里忙忙碌碌也许有些找不着北的读者。说到底,朱成玉有一些像是人生的布道者,而这个热爱思考也热爱布道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文学的人,他的言语与行动、他的文字和生活是始终一致的,他从不逃避对自己灵魂的诘问,也不回避对自己过错的书写,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温润、明朗、真诚而率直。

记得有诗人说过:“真正的诗人,在琢磨诗歌的同时,是会雕琢自己灵魂的。”朱成玉自己也有一篇散文就叫做《为灵魂做一场瑜伽》。我想,朱成玉的散文写作首先是对自己生活、情感和灵魂的清理、整顿与修炼。自然,他在引渡自己的同时,也引渡了其他一切乐于发现人生秘密和思索人生意义的人。散文写作之于朱成玉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此吧?

(乔世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