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琴棋书画银簪
“簪”,自古有之,秦汉之前多称为“笄”,为束发所用。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最早的笄是新石器时代的骨笄。笄在最初是实用器,男女皆有,盘住长发起固定的作用。随着历史发展,女性发簪的装饰性逐渐凸显,出现了梳、步摇等饰品,男性簪则依然保持其实用功能。及至满人入关,满人男性传统为剃头留辫,男性用簪逐渐退出,而女性发饰依旧发展。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5LzE5MTgvMjMwNjM2MTc5XzFfMjAyMTA5MTkwNjIxNTMyMjQ=.jpg)
▌清代琴棋书画纹点翠银簪
上图清代琴棋书画纹点翠银簪,通体鎏金,簪首背面以银条为骨,簪首正面一圈用祥云装饰,中心主要纹饰依次为琴、棋、书、画,并以丝带环绕,簪脚扁长。该簪周边及主要纹饰上均有点翠工艺,但现今点翠尽数脱落,从其中一只的托面上明显可以观察到残留痕迹。簪首顶部的流苏残失。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5LzE5MTgvMjMwNjM2MTc5XzJfMjAyMTA5MTkwNjIxNTMzNDk=.jpg)
▌清代琴棋书画纹点翠银簪局部
银簪从工艺角度讲,均使用了点翠作为主要的装饰手法,此种装饰工艺远在两汉时期就有记载。不过,直到清代,金银首饰的点翠才成为主流,结珠铺翠的首饰,今天所能见到的多是清代物。
点翠工艺用银鎏金制作底托,后再用翠鸟的羽毛填充,作为主要纹饰。这些羽毛均出自翠鸟身上,分为硬翠和软翠。硬翠,说的是翠鸟翅膀上的羽毛,俗称“八大条”,表现形式类似于羽毛球上的羽毛,较硬且具有一定的光泽。软翠,说的是翠鸟背上的羽毛,较为细软,黏贴工艺更困难,但成品的艺术表现更好。上图点翠簪花属软翠,工艺制作更为复杂。
从题材角度讲,清代鸾鸟蝴蝶纹点翠银簪,表现的是清廉高洁、幸福安康的主旨,较为常见,贴近生活。而清代琴棋书画纹点翠银簪的题材则高于生活,四种纹饰通常集体出现,缺一不可,且多作为辅助纹饰体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清代琴棋书画纹点翠银簪局部
能拥有这样一对精美簪花的家庭应是书香门第或官宦人家,佩戴此物的女子应有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题材出现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清代中期的雍正、乾隆两朝,其时社会日渐富足,精神方面的追求得以体现,从而反应到器物上。以此判断,此清代琴棋书画纹点翠银簪应该是清代中期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