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右)和谭野都是河南平顶山人,是老乡;都出生于1980年,算80后;曾在同一家媒体供职,是同事;2013年,他们一起创业,是合伙人。秦朝说,他们的创业之路,充满“基情”。这年头,没玩过微信公众号(下称公号)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是能把公号玩到“融资两千万、估值一个亿”的鲜有人在。近日,一个名叫“餐饮老板内参”的公号刷爆朋友圈,其创始人秦朝和谭野的创业事迹振奋了一波媒体人。
据秦朝讲,他毕业于一所不知名三本大学广告设计专业。毕业后基本脱离专业,完全凭着自身喜欢写稿的特长和兴趣进入媒体、互联网行业做了编辑、策划等工作。而谭野是河南财经学院(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班出身,毕业后在大河报做了多年的财经记者。据谭野曾经的一位同事说,谭野“思维敏捷文风轻快,只是稍稍有些慵懒,散发着浓浓的互联网气质”。秦朝毕业后进入河南电视台的一家下属网站,做过编辑、策划、运营等工作,后来跳槽到一个当时的新媒体,叫《目标》DM杂志,负责手机杂志等新媒体的整体运营,这让他第一次新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秦朝再次跳槽,去新浪在全国的第一个地方站河南站面试,就在这时,他碰到了谭野。“我们同时面试、复试、同一天入职,他负责新闻中心,我负责生活中心,并且我们座位背对背,这就算为今后的合伙创业埋下了基情的种子”,秦朝讲述。此后,秦朝和谭野萌生创业的念头,整日泡在一个叫后窗的咖啡馆,漫无边际地聊着创业的各种想法。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俩的性格、价值观、生活追求的深度磨合,对后来的搭伙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中国合伙人》热映,秦朝和谭野像打了一针鸡血一样,先后从新浪河南离职,宣告创业,搞起瓦特课堂网。但是,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仅三个月后,俩人发现瓦特课堂网的商业变现是个很大的难题,果断“自宫”,快速切换到餐饮老板内参这个小小的自媒体项目。最初的印象觉得这家伙就是个胖子,而且是个留自来卷发型的胖子,不过挺能聊的来的。言谈中能感到这货是个有才有个性的人,后来工作中也充分证明了。现在,还是很感谢命运让我碰到一个最佳拍档,我俩各自的性格和擅长有很强的互补。老谭是个书虫、编辑奇葩、毒舌评论家、创意天才、老谭起名馆馆主……太多标签。显然,创业之前你们就是朋友,但心灵鸡汤上常常讲:不要跟朋友合伙做生意,你怎么看?我反而觉得有朋友做基础,创业起来更靠谱。这是我俩的共识。这背后其实就是彼此信任、互补、理解、包容,跟两口子过日子没什么差别。只是创业前,会把各自的角色定位、沟通原则、利益机制明确清楚。不能说谁是老大,整个团队都是平行的伙伴关系。我跟老谭只是按照当初设计的角色,分别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我偏重整体的运营,简单说就是找人、找钱,老谭偏重整体内容,但其实又各自有交叉。创业团队,很多时候都是看准目标、乱拳出击,适度的混乱有利于创新和速度。从2人到5人,再到14人,你们是如何组建团队的,公开招聘还是熟人推荐,员工是媒体出身吗,他们的待遇水平怎样?公开招聘和熟人推荐两种方式都有,还有挖朋友熟人。初期的五人团队里,有三个都是以前的老同事,哈哈。基本上我们还是偏重引进媒体人,毕竟我们定位也是餐饮行业的垂直财经媒体,所以特别欢迎有财经媒体功力的朋友加入我们。待遇绝对高于同业,且五险一金,根据融资进度还会有不时的涨薪、期权激励……心动了就来跟我们一起疯跑哈哈。在新浪河南做频道的编辑和运营工作,最苦逼的是每天要在八点半之前更新网站,新浪总站首页、各个频道板块的,那是个紧张且要求零误差的时段,每天一到那个点就心悸。其实也不是因为忙和累,内心还是对这种传统门户重复性单调工作的抗拒。不需要太多创新,也就没有太多乐趣。做自媒体首先是创业,我们是辞职干的,所以没有退路,我也从来没想过再回去上班,因此投入度和决心上会是首先的不同。再有,做餐饮老板内参是我们擅长的领域,自由、灵活,而且每天都在琢磨新的东西,因为离用户很近,随时能接收用户对你内容的反馈,好了阅读量就高,用户在后台就赞扬你,不好阅读量数字就很可怜,这种互动让我们觉得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在进步,这是很愉悦的事。媒体人创业渐成趋势,如何看待媒体人转型?对于依然选择坚守的媒体人和想要转型的媒体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我本人是很看好媒体人创业的,人生至少有一次创业才算圆满。无论坚守还是转型,都是值得尊重的,毕竟遵从自己的内心是重要的前提,盲从的创业不值得提倡,毕竟创业的死亡率还是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