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花2000万招新闻人,你为什么不来?
作者:魏晓
来源:蓝媒汇
科技圈空欢喜了一场,虎嗅网到底是没能撤离北京,那只是虎嗅在4月1日愚人节玩的自黑把戏。现在,它还在东城,不过已不再是传媒之花。
虎嗅的这则搬迁通知,以假乱真,玩着玩着,顺便也把自己玩进去了。
而在当天,新京报也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称新京报则在今年至少拿出2000万来寻找最优秀的新闻人。
放在纸媒营收整体下滑以及愚人节的背景,新京报的这个招聘看上去就像是假的。要知道,如此的大手笔招聘新闻人才,在纸媒业内,近几年已属罕见。
但其实,这则招聘,是真的。并且蓝媒汇注意到,4月5日新京报在其整版广告版面上刊登了这一招聘信息。
有新京报内部人士透露,2000万是整体投入,具体到采编岗位,待遇在业内肯定算是较高的。就在今年春节前,报社就曾调过一次稿费,新京报的好稿从千字两千,上调至约三千。
那么,问题来了,去吗?
大手笔
这不是第一次新京报以大手笔招聘,在业内博取强烈关注。
2014年7月,新京报深度报道部的一则招聘启示给出,首席记者年薪30万起的待遇,彼时,新京报给出的稿费标准:“千字2000元”,在业界还是属于高水平的,当然现在也上调了。
一个共识是,媒体是一个需要理想来支撑的行业。这背后源于,相比较辛苦的付出,从业者并不能获得较为优厚的薪酬回报。“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签的不是正式合同、工资底薪低、工作压力大,这些想必在行业内是普遍现状。
尤其是这两年传统媒体广告营收大幅下滑,一些报刊杂志已经垮掉停刊或者降低稿费标准,媒体从业者的日子愈发难过了。
在这种背景下,记者现在收入相对其他行业,从性价比上来说早已无任何优势。所以近几年,媒体人跳槽离职的消息,越来越多。
彼时新京报给出的待遇,虽然可谓是“最体面的薪酬”,但也应注意,在新京报想成为首席记者也并非那么容易,这意味着,年薪30万并不好拿。
不过,放眼至媒体业内,新京报的稿费标准,还有薪资水平,都可算得上较有竞争力的标准。
内容权重
最新的招聘中, 2000万是个关键词。
新京报称,2017年,新京报至少增加2000万元投入,只为聚集最优秀的新闻人。
2000万可算的上是大手笔,就拿年薪30万的最高标准来算,也足够新京报聚集60多位深度报道人才。
因此可以看到,新京报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度。
事实上,现在做深度调查报道,对于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以新京报此前引发广泛社会反响的深度调查稿件《一个自闭症少年的死亡之路》来说,报社先后派了两拨人,并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采访。
这种报道所耗费的人力、精力当然还有财力,都是普通媒体难以承受的。简单来说,没有雄厚财力支持,何谈去搞深度优质内容。
一方面,能够派出并且有能力派出记者的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少了,它们要么处于所谓新媒体转型的焦虑中,要么经济实力已经不允许把记者派往新闻发生地,要么干脆已经死掉。
另一方面,记者也得不到丰厚的保障,从而愿意不辞辛苦,并冒着风险深入一线。
这也造成了现在种粮食的少了,大家都只想着炒菜。
不过,从新京报过往对内容的投入来看,虽然成本奢侈,但其依旧坚持内容为王,并坚持走由优质内容带来的影响力变现。
全媒体
区别与2014年的高新招聘,在本次招聘信息中,新京报还对外透露出,其转型新媒体,要做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
可以看到,除招聘大量资深记者外,《新京报》此次招聘大量全媒体人才,包括数据新闻编辑、新媒体设计、视频直播导播、资深视频编导、首席三维动画师、动画捕捉导演、首席MG动画师等人才。
据了解,早在2014年,新京报11周年社庆时,全媒体发展战略被明确,“革故鼎新”,下定“蜕”变决心。此后新京报对内容及其生产流程,包括从业人员结构做根本变革。
2015年,新京报提出“新京报+”和“+互联网”概念,先后创建了大燕网、动新闻、热门话题等新媒体产品。2016年,新京报全面转型“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在保持原有报纸新闻品质的同时,让移动端成为新京报传播的主战场,比如全面铺开了新闻直播报道,成立“我们视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