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子差点被康熙诛杀,母亲的一句话,机智地救下了他
在后宫之中,并非人人都有本钱爬到那万众瞩目的后位,所以大部分的嫔妃们,都清楚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处心积虑争宠。比如康熙的惠妃叶赫那拉氏就是如此。她虽然与当时炙手可热的权相明珠是同族,可她的父亲索尔和只不过是五品郎中。低微的出身,让她在看重门第的康熙眼里,从来就没有那么重要。
这种状况,直到她为康熙生下了皇长子胤褆也没有改变。胤禔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因为他的哥哥全部夭折,所以他是实际上的大阿哥。即便是叶赫那拉氏生下了第一个健康的男孩,为皇室贡献了力量,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奖赏。直到五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叶赫那拉氏这才由没有名位的庶妃,升为惠嫔。
在康熙二十二年时,宫廷再次大封诸妃,叶赫那拉氏成为了惠妃,位居四妃之首。当时宫中除了皇后以外,还有皇贵妃,惠妃则是排名第三的后妃。而且,按照皇太后的旨意,皇贵妃年纪尚小,由惠妃和荣妃一起,协理皇后料理六宫之事。
尽管地位直线上升,惠妃还是很清楚自己的斤两。她从来就很低调,从来没有指望能够取皇后之位而代之。甚至对于后来,不断有其她妃嫔的地位超越自己,也淡然处之。她虽然如此,她的儿子胤禔却并没有这么想。
身为康熙的长子,胤禔很早就开始步入政坛,替康熙办事。无论是边境的战事,还是内陆的政务,他都曾经受康熙的命令去办理。康熙对他非常信任,这让他产生了一个错觉。这个错觉就是,父亲并不喜欢太子,而对自己青睐有加。
康熙与太子胤礽的关系确实急转直下,胤礽又是唯一的嫡子。如果按照汉族的观点,不立嫡子,则立长子,胤禔的机会是很大的。康熙也不是没有动过这份心思,然而,胤禔却太过急功近利了。他不仅在皇帝面前诋毁太子,而且还怂恿康熙杀掉太子,甚至还准备了死士对太子下手。
康熙不是昏君,他更渴望儿子们的团结。胤禔的行为,大大减分,因此,康熙在废太子的同时,明确表态: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可是,即便这样,胤禔依然冥顽不灵,在自己夺储无望后,转而支持皇八子胤禩,依然出尽了狠辣的计谋。特别是皇三子胤祉告发他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以巫术诅咒被废的太子胤礽后,康熙再也忍不了了,准备亲手处死胤禔。
平心而论,康熙的这个决定,并不算狠毒。历朝历代,凡是厌胜之术,都是被禁绝的。不管是谁,只要沾上这件事就是死。因为助长了此风,下一个被诅咒的说不定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惠妃见到了康熙。她自然是为儿子说情而来,但这个机智的女子,并没有哭哭啼啼,而是叹了口气说:“我这个儿子,从小就不孝顺,对我也很不好。”
康熙一听,犹豫了片刻后,故意怒气冲冲地说:“既然是你从小就没有教好,让他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自己的儿子,你领回去严加管教!”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将死刑变成了终身监禁,但胤禔好歹捡回了一条命。惠妃巧妙地避开了厌胜这个大罪,转移了话题,将性质变成了不孝。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康熙不愿意斩杀亲生儿子,这才找了一个台阶。
胤禔在争夺储君无望的时候,为什么要支持胤禩呢?原来,胤禩就是惠妃一手养大的。在清廷后宫,低等级的妃嫔是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胤禩就是交由惠妃抚养。可惜胤禩后来也深陷“九子夺嫡”的斗争,而且成为了雍正的头号劲敌。
康熙驾崩后,许多嫔妃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可以到儿子的王府安享晚年。惠妃就一个亲生儿子,还被圈禁,本不能出宫,但她还是得到许可,可以搬到廉亲王府上,与养子胤禩居住。这本来也算晚年有了个归宿,可廉亲王还是遭到了雍正的报复,惠妃又只能回到宫中。因为亲子和养子的缘故,雍正自然对她冷处理,从来没有尊封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