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法探秘 之十 人体下肢的三角形结构(1)

世界是意识的,也是物质的。没有意识领域里的五彩斑烂,则没有"嫦娥奔月"的千年佳话;反过来没有世界的物质性和基于物质基础上的创造性,没有严密的天体物理学和精密的数学计算,则实体的"嫦娥飞船系列"也到不了月球的背面。

人体就是一个载体,承载了思想与行为。太极拳是这个载体里灵与体的结伴之舞?是我们的大脑意识和肢体运动双重能量构建的一件婀娜精品。意识为虚,肢体为实,虚实共生才是完美的太极拳。

在前篇文章《太极拳训练中的三角形结构》中举例了一个虚实共生的上肢三角形的应用,今天接着举一个下肢意形三角形结构的例子。

下肢两腿的功能是:1)支撑(承载体重)、2)位移(空间移动)3)平衡身躯的左右转动。需要动态中的稳固和灵活。

下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左右位移失度造成腿部肌肉紧张,2)小腿外撇或内扣不垂直于地面,造成脚底翘起"喝风";3)身体重量滞压于膝盖,膝过脚尖,或膝盖因长期在不平衡状态下折落起撑而受伤。

下肢部位原就有一个由两腿和地面组成的一个三角形结构,可以用来保持身体的静态稳定性,但是只要你两腿动起来让身体作移动时,这个实的三角形就不存在了。一一人体本来也不需要实体的三角形。我们需要的是虚实共生的意形三角形结构。

现在我们以两胯骨轴为两点,取左右两踝骨之一,用意念连接同边的胯与踝,这就组成了左右两个"意形三角形"。

我们借重于下肢两胯这两个点,因为他们与地面平行且是人体最大最有力的关节。然后各借左右一踝(或脚跟一一感觉会更清晰)组成两个三角形。 当我们身体由后向前(或由左至右)移动重心时,后腿三角形首先启动,双胯下落,在平面三角形内向后脚跟挤压,大地自然以等强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前移。这便实现了“力从足起”。然后当身体前移跨越了两脚连线之中心点时,则前腿三角形接力启动:身体整体力再由两胯松落进入前腿三角形并压向前脚跟。通常后腿三角形借地之力,前腿三角用来保持动态中的身躯稳定。读者不妨一试,尤其前腿的稳固性十分明显。

这两个左右下肢三角形的建立并在动态中轮流使用,下肢的功能无论是支撑、位移还是身体移中有转时的膝盖反旋平衡,以前脚跟为着力点时都不难实现。而下肢易出现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1)当有虚的成份共生三角形其中,你只用"注虚不注实",则腿部肌肉就是放松状态。2)劲趋脚跟,劲力入地,整个脚底也是放松状态,避免了两边因压力失衡出现的翘起"喝风"的问题。3)在这个平面三角形内,两胯沿实的腿部和虚的胯踝连线向脚跟推进,大丶小腿一体,膝盖是不受力的。所以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伤膝盖"的问题。

下肢三角形的优势还在于单边腿脚任何时间都能得到两胯的支持。那么同时使用两胯会不会造成两腿“双重”的问题呢?,不会的!一则两个意形三角形并不同时发生,二则虚实同在,就不叫双重。反倒避免了移动中丢失半边胯的问题,使得身躯腰胯的整体作用时时得以发挥。

久练熟悉,将单边平面三角形扩充为意识圆锥体,意气鼓荡自然就会在下肢发生。而且鼓荡的空间不止实体双腿噢。详细原理请阅读上篇文章《太极拳训练中的三角形结构》

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下肢意形三角形的顶点放在踝关节和放在脚跟有什么不同?

(半生太极缘,喜交新朋友。有用即拿去,敬请点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