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乐夏,后海大鲨鱼发新歌,我把关于TA们最好的纪录片献给你

《心要野:后海冲浪手的大冒险》由青蛙君执导。影片从巡演的第一视角切入,通过展现乐队成员在巡演途中台前幕后的所见所想,并穿插《心要野》专辑制作前后的珍贵过往影像素材。在拉萨吸着氧气瓶的演出,吐鲁番迷走沙漠寻找葡萄,一次次重返大都市的迷失……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摇滚乐队、反映当代青年文化现状的真实纪录。

满地都是六便士,一起抬头看月亮

作者:点点
编辑:张新伟

01

01

纪录片刚一上线,就收获了潮水般的鼓励和赞美,甚至有观众给出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这样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直关注后海大鲨鱼的歌迷,我也被影片中展现的活力和真诚深深打动,并试着用文字还原这些感动的瞬间,分享给更多和我一样喜爱他们的朋友。

\  关于后海大鲨鱼 /

作为No Beijing时期的代表乐队之一,成立至今的后海大鲨鱼一直都是直白大胆和新潮前卫的代名词。乐队擅长使用天文意象搭配车库曲风,营造出超现实的迷幻氛围。他们从不曾刻意摆出深沉的姿态,更不会回避欢快和肤浅。就像乐队的专属Logo,那张明黄色的标志性笑脸,是一眼望到底的那种直接和坦荡。
他们是一支属于夏天的乐队,夏天就像年轻人,火热而躁郁,清甜而危险,有时令人不适但永远无法抗拒。乐队的诞生也在一个夏天,诞生在曹璞与付菡那通畅聊未来的偶然电话中,诞生在四个年轻人无中生有的勇气和梦想里。
付菡的酷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气质,不是轻易可以被模仿的长相嗓音、发型妆容和着装风格。她的魅力在于坚定从容的态度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她可以不断向内填充自己,演奏创作绘画摄影手工无一不通;她也无时不刻地在对外表达,大到名字身份小到甲油的颜色都在准确展现她这个生命体本身,那个最独一无二的原力女孩。

看完整个纪录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小武。在那段“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现自己三十岁了还一事无成”的访谈自白里,他是那么真实和坦诚,丝毫不遮掩自己的无助和挫败感,以至于在旁人眼里看起来可能十分傻气。他对自我的坚持和对旁人态度的不在乎,其实是大智若愚。作为职业鼓手,最大的业余爱好却是出海巡航,这项充满未知和风险的运动不仅提升了他个人的生活质感,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乐队的整体气质。

吉他手曹璞是个矛盾又和谐的存在,他既贡献了片中大部分的瞎扯段子,也会一脸严肃地恳谈乐队成立的渊源和时机。他的人设之所以完整成立,在于看似胡言乱语的垃圾话底下藏着清晰通透的独立思想体系,并且从不奢求旁人理解和认同。

贝斯王老师是整个乐队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温和而寡言,看似面目模糊态度暧昧,不符合大众对于摇滚乐手任何一方面的普遍认知。但他知道自己是谁,不刻意用为人处事的风格去粘贴任何外在标签,这是属于他内敛的酷劲儿。

就像付菡所说的,每个人在十八岁的时候做一个所谓的酷盖都是很容易的。成年之后的酷,才是真正的成熟和洒脱。不像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面无表情走路带风,所有的不屑一顾和为所欲为好像都是理所当然。当你不再年少,经历过生活的无奈和社会的伤害,肩上背负了无法卸下的责任,还能够清醒自知,还能明白和争取自己想要的,还能步履坚决地走在选择的道路上,才是真正高级的人生态度。

后鲨可能不是技术最顶级的乐队,也不是思想最深邃的创作者,但他们身上自带一股生猛的劲儿,吸引着和他们同样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去关注和聆听。就像纪录片海报上天台那一幕,四个人在前奏响起时齐齐回头的瞬间,表情透着茫然却无比生动,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好奇和向往。

关于做乐队和在路上 /

特别喜欢纪录片的主题,后海冲浪手在城市里的大冒险。现代人失去了接触真实自然的可能性,于是高楼大厦就是迷雾森林,车流人海就是汹涌浪潮。从最西部的山峰篝火到最南边的海滩帆船,后鲨的四个年轻人是冲浪手和探险家,是没有来路不问归途的地球浪子。

除了摇滚明星的光鲜亮丽,纪录片大篇幅展现的更多是乐队日常的琐碎。全国巡演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对任何乐队都是一场硬仗,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瞬时转移,体力和精力的巨大消耗比欢呼尖叫来得真实。他们看似走遍世界各地风光无限,却只能在酒店和演出场地之间单调往返,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比如喝到吐的酒局和永远不能顺利托运乐器的航空公司。梦想的反义词是行动,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行动力。没有一种生活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所以你选择什么就得承受什么,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道理。

就像小武说的,演出前演出后是现实,演出的时候就是一场梦,而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他们既是造梦者,同时也是做梦的人。有趣的是,庆功宴后的那个片段,那个操着港台腔夹杂英文对镜头喊自己要给后鲨一千万的男乐迷,付菡耐心地听他语无伦次地诉说自己辞职创业的追梦故事,但也只是听着,甚至没有立场给出评价和建议。这就是偶像和歌迷的微妙关系,他们充其量只能做你沿途的背景音乐,你的人生和梦想终究还是要靠你自己。

纪录片中着重表现了他们回到北京在剧场举办的最终场演出。相比以往摇滚乐给人粗糙和随意的刻板印象,在这次演出的准备中他们专注于各种细节的琢磨,从乐器配置到曲目安排再到舞美灯光,不断调整讨论直至达到最佳状态。相比于年少时的开心就好和自由发挥,现阶段对事业的专注和精进,才是后鲨当下对待乐队发展的成熟态度。

片中最出彩的一个侧写镜头,是付菡结束演出后在安可声中退场,赤着脚踩在铺满气球的地面上,默不作声地走向后台。那一刻她不是舞台上那个张扬妩媚的主唱,只是一个试图从落幕的空虚中找回自己的表演者。没有煽情的泪水,也没有庆祝的欢呼,那十几秒的镜头是无声的留白,其中包含着不言自明的微妙情绪。

关于纪录片本身 /
一直在关注吉术斋这个团队,喜欢他们在作品中追求的完美主义和呈现出的趣味质感。纪录片以黑暗中歌迷的呼喊声猝不及防地开始,让观众还没反应就掉入现场充满煽动性的情绪之中。随后,乐队的四名成员以他们生活中最平常的状态各自登场,整个影片的情绪像一滴浓缩的颜料,在如水般的音乐渲染下徐徐展开,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美好画面,最后在一场回归性质的重要演出中浓墨重彩地收尾。
整个片子结构有趣而巧妙,不落俗套的非线性叙事,看似随意松散的运镜和剪辑,背面一直有清晰完整的情绪线在牵引。故事一直在日常琐事和舞台表演之间切换,穿插着配合叙事的采访口白,碎片式的镜头表达被应景的音乐完美串联,使纪录片不论是从内容还是情绪上都具备了足够的可看性和讨论度。
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是,纪录片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忘了摄像机的存在。镜头是低调甚至隐形的,但镜头所代表的第三方视角又是鲜明而客观的,是气质疏离而又无处不在的。而优秀的纪录片还必须是不预设立场态度中立的,它的画面语言只做展示不做判断,在放映时留给观众充足的思考和评价空间。以上两点,在这部巡演纪录片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听着后鲨的音乐,抑或观赏着这部纪录片,每个歌迷都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在某个夏夜,你爬上城市的巅峰,发现夜空如洗,月光像上帝撒下的一把盐,成群的星星正朝着自己涌来。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你却和他们一起,抬起头看见了月亮。

02

采访 导演青蛙君 /
凹凸镜DOC:是什么让给你选择拍摄乐队的纪录片呢?
青蛙君:因为特别喜欢摇滚乐,它有一种力量,那种反叛精神,它能带给我很多力量,像是一种精神支柱。上学的时候刚好想要表达一些东西,加入了学校的剧社电影部,大家都喜欢cult电影和摇滚乐,大家都很酷,又渐渐认识了一些乐队,后面就像是一直在完成之前没干完的工作,就一直拍下来了。
凹凸镜DOC:你自己也是一个乐迷,你觉得你拍的纪录片跟其他人关于乐队的纪录片有什么不同?
青蛙君:我的片子可能融入更多自己的喜好吧,我做事儿特拖沓,就可能这个阶段里有很多来自生活或者各种各样的想法,不断地重塑。
凹凸镜DOC:乐队的纪录片拍摄与剪辑都是你,拍摄中会有哪些预设和想不到的地方?剪辑花了多长时间,在剪辑过程中,你是如何把握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呢?
青蛙君:我现在正在剪一个Jesus and Mary Chain的纪录片,做这些乐队的纪录片我们自己称为摇滚白求恩,我们要是想生活就还得接各种短视频,广告,TVC,每天总得应付各种事情。
后海大鲨鱼的后期可能做了9个月,现在这个JAMC的纪录片,我以为一个星期就剪完了,结果剪了一个月也没什么头绪,这就让我感觉非常紧张。
结构和节奏什么的就跟写作文一样,我得想着怎么能讲得有深度,剪辑得感觉也得对,说话也得循序渐进,可能看的东西太多了,想的太多了,没有以前那么天不怕地不怕,也可能灵气没以前好。就像很多乐队,大家都觉得第一张或者第二张专辑最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做的音乐虽然缺一些东西,但是灵气就很好,后来技术到位了,设备到位了,什么都到位了,做出的东西就太满了,感觉又会没那么好,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正剪呢,自己剪片子太痛苦了。

凹凸镜DOC:你希望这类纪录片给观众传递出哪些信息,能让观众能够念念不忘?

青蛙君:因为做了几个片子之后感觉传递的信息多数都是,做自己,be yourself,不管是摇滚,说唱还是滑板,亚文化,似乎说了好几年做自己,但是到了19年,所有的观众除了老了之外,多数都还是在想怎么做自己。我想讲点儿不一样的,但是现在的片子多数都是用来宣传的吧,拍摄的对象不像以前那么无所谓了吧。

凹凸镜DOC:以往一些乐队的纪录片都是回顾中国摇滚的历史,并冠以理想主义等标签,但你拍的纪录片都是进行时的东西,而且没那么沉重,这是为什么?

青蛙君:我压根儿就没生活在那个时代,我讲得大多数都是自己看的,也可能是圈子的问题吧,我得多social一些中年大肚有钱人,他们可能更有情怀,能投钱让大家来拍,给我钱我也拍。

凹凸镜DOC:拍完纪录片,你对那个乐队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吗?

青蛙君:态度肯定会改变,其实就是从陌生人变成熟人的过程,你新交的朋友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凹凸镜DOC:制作过程中,你会受哪些纪录片的启发呢?

青蛙君:Oasis的supersonic特别好,我总是拿一台电脑播着它,一边剪片子。The Pulp的纪录片也不错。国内我特喜欢以前有个痛仰的纪录片,边讲一个普通酒吧乐手,边讲痛仰,形成一个对比,但是豆瓣上评分特低,我也不知道为啥。大家肯定都喜欢《爱噪音》,那里面讲的精神太好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