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系列|私印的常见种类
现在,小编要把焦点放到印章的印面上了。我们先来看私印,本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私印,这些私印的印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姓名印是从古至今最常见的一种私印,除了只刻姓名之外,还有在姓名后加上「印」、「之印」、「印信」或「信印」等字的形式,以及地名加姓氏的形式,如「燕京某氏」等。
姓名印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四灵印」,即在姓名四周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灵」图案,用于辟邪,这种四灵印也被归类为肖形印。
铜鼻钮四神图案「徐尊」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东汉
尺寸:印面1.6×1.6厘米,通高1.8厘米
质地:铜
钮式:鼻钮
印面:中间为印主人徐尊的姓名,白文,四面为阴刻的四灵图案,即「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字号印
古代文人喜好在姓名之外,给自己取和本名含义相关的表字,以及一个或多个别号。刻有表字和别号的印即是字号印。字号印的印文里不加「印」、「之印」等字。常见有「翁」、「山人」、「生」、「道人」、「居士」、「布衣」等字。
吴昌硕 翊道人
吉语印
吉语印起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秦汉,内容多为「富昌」、「长生」、「千秋」、「永福」、「康宁」、「日利」、「大吉」等具有美好寓意的词语,有的可连串达二十余字,如「绥统承祖子孙慈仁永葆二亲福禄未央万岁无疆」。古人佩戴此印,常用来辟邪护身。此外,吉语印也出现在殉葬品中。
陈师曾 日利千万
闲文印
闲文印从古代吉语印发展而来,印文内容有诗词、成语、箴言、吉语等。因为不含「持信」的功能,故更纯粹地体现了篆刻的艺术性。文人和书画家常用闲文印来抒情言志、表达自我、传递祝福。
闲文印别名闲章,广泛地被使用在书画作品中,主要用来补空。这些有趣的闲章和书、画、诗共同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故曰「闲章不闲」。它钤盖在字画作品的起首处时,为起首印;钤盖在作品的左边或右边的中间部位时,为腰印;钤盖在作品的下角时,为押脚印。不同部位的闲文印,或协调了画面结构,或调整了作品重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寿山石雕螭「为君难」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清雍正
尺寸:印面最宽5厘米,长8.5厘米;印体宽5.2厘米,长8.6厘米,通高4.5厘米,纽高0.2厘米
质地:寿山石
钮式:双螭钮
印面:阳文汉篆「为君难」。这方石印是雍正皇帝的宝玺,最能反映他在位期间的心态
斋馆印
斋馆印以斋馆堂号为印文内容,一般多见斋、庐、轩、室、精舍、小筑等字。它常和姓名印、字号印一起用于字画作品之上,也可代替姓名印单独使用。和闲文印一样,斋馆印可用作起首印、腰印和押脚印,有调整画面结构的作用,还可说明创作地点。
齐白石 寄萍堂
最早的斋馆印是唐相李泌的「端居室」印,后来,斋馆印在文人和书画家中逐渐盛行,几乎人手一枚至多枚。不过,斋馆印并不一定指真实存在的斋馆,很多斋馆名称只是出现在印上。从斋馆印上可见创作者的学识和修养。
鉴藏印
鉴藏印主要可分为三类:鉴赏类、收藏类和校订类。鉴赏类多有珍赏、清赏、赏玩、经眼、过眼、眼福等字;收藏类多有考藏、所藏、家藏、秘玩、永保等字;校订类多有审定、鉴定、考订、校订等字。鉴藏印一般为细线朱文或圆朱文,这是考虑到盖在字画作品上的效果来定的,因为字体太粗或用白文印,会影响画面整体观感,甚至破坏画面布局。
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是鉴藏印的鼻祖,米芾的「米氏审定真迹」、宋太祖的「秘阁图书」印、宋徽宗的「大观」、「政和」、「宣和」印、乾隆的「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都是有名的鉴藏印。
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清乾隆
尺寸:「三希堂精鉴玺」面宽2.2厘米,长4厘米,通高1.9厘米,纽高1厘米;「宜子孙」,面2.5厘米见方,通高1.5厘米,纽高0.8厘米
质地:「三希堂精鉴玺」为青玉质;「宜子孙」为汉玉质
钮式:「三希堂精鉴玺」为螭钮;「宜子孙」为瓦钮
印面:朱文「三希堂精鉴玺」,白文「宜子孙」
这两方玺常配套使用,是乾隆帝著名的鉴藏印。
花押印
又名署押印,是将姓名或字号草写,以类似图案的样式,作为个人独特信约的一种私印。因为图案的独特性,它不易被他人识别、摹仿。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