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不要只懂补气,还得懂活血,因为淤血也会引发多汗
80年代的时候,我跟随师兄去甘肃平凉那边的一个乡镇,进行义诊,当地一位老药师告诉我:“多汗,不要只懂补气,还得懂活血,因为淤血也会引发多汗。”从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我明白了自己的肤浅。
师父一直对我们强调:“想要提升医术,唯有在实践中多磨砺。”当然,师父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磨炼我们的机会。
那年,师父为了磨炼我跟师兄,让我俩去甘肃平凉那边的小村子里,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义诊。那时我们年轻气盛,怀着一腔热血就去义诊了。
地方确实挺落后的,蛮大一个乡镇,只有两位老药农开的一个诊所,这两位老药农,平时不仅要负责上山采药,还要负责为乡民们治病。
义诊期间,我跟师兄暂时留住在诊所,药农的家离诊所比较近,所以他们晚上就回家去了。平时除了跟随药农上山采药之外,我跟师兄还会分别去走访一些人家,看有没有需要看诊的。
有一天,我走访到一户人家,一位50多岁的男人告诉我,他倒没啥大病,就是平时半夜爱出汗,睡觉的时候梦多得很,白天还容易健忘、口干、心烦,舌头还有点麻木。
我一想:“多汗,不就是营卫不和,营卫之气不能固摄津液导致的吗?补气就可以了。”然后我回到诊所,开了一些补气敛汗的药给他送了过去。
五天之后,我再去他家问诊,他告诉我,他的多汗症没多大改变。我心里有点纳闷:“怎么会没作用呢,这不应该呀。”
之后,我将患者带到其中一位老药师面前,老药师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再看了看他的舌象以及脉象,就给他开了一个方子,病嘱咐他五日之后,再来复诊。
这个方子是: 桃仁、赤芍、川芎、酸枣仁、知母、生地黄、炙甘草、当归、枳壳。
我问:“为什么您开的是活血的方子,多汗不应该开的是补气敛汗的药吗?”
他说:“小伙子,你还是太年轻,治病,最重要的是要灵活施治,不能将自己锁在固定的套子中。”
话说到一半,另一位老药师喊他上山采药,他就走了。说真的,我当时对老药师开的这个活血方子半信半疑。
直到五天后,患者说他夜里出汗的次数减少了,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肤浅。老药师调整了一下药方,让患者继续用药,患者走后,我虚心向老药师请教。
他说:“患者脉涩,舌头上有淤点,这显然是体内存在淤血。”
我问:“那瘀血和多汗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汗,体内有热相迫,它才会外流。血瘀日久,就会生热,患者口干心烦,显然存在热象。患者之所以晚上爱出汗,因为我们人体的营卫之气,晚上是比较弱的,里有热相迫,外面的固摄又不足,这时候汗就会流出来。”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开始仔细打量起老药师开的方子来。
方中的桃仁、川芎、赤芍主要是用来活血化瘀的;同时,为了以防活血化瘀之药伤及阴血,老药师又用当归、生地黄来滋养阴血。
气帅血行,气通,淤血也会有利于化除,所以老药师又在方中使用枳壳来行气。再用知母来清热。
酸枣仁这味药,老药师用它一是为了宁心安神,改善患者的睡眠,二是为了收敛之汗。
这事已经过去40多年了,在不断地实践、修正中,我的医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一直很感谢,在我行医路上,给予我指导的每一位前辈。
现在当我在医馆坐诊的时候,我理解了当时每一位前辈的良苦用心,治病,确实容不得半点含糊。
中医现在的处境确实让人担忧,一个县城也找不出一个好中医来,我们医馆的老头子,也已经逝世好几个了,很可惜,到现在都没人能补上来。
中医大学毕业的学生以及中医院的医生,会开的也只是各种检查单,都是为了利益奔忙着。目前我们医馆仅剩的几个老头子,都没有退休的打算,因为担忧患者,担忧中医的发展,闲不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