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游记【41】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0万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为了永远铭记这血的历史教训,反对战争,维护和平,1985年南京市在原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的江东门建起了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纪念馆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是一座纪念性的遗址型专史陈列馆;包括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四个区域。
一、馆前广场

纪念馆整体形状为“和平之舟”,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高的船头造型;馆前的一组雕塑,是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所作。
1、主题雕塑《家破人亡》

位于馆前广场的东端。
像高11.3米。

一个被兽兵侮辱的母亲横抱着刚被鬼子杀害的幼子,绝望地向苍天呼号,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不知有多少家庭在日军的铁蹄下家破人亡。
2、主题雕塑《市民逃难》
继续向前为一组铜雕,题为《市民逃难》,每个雕像都略大于真人,再现了当年大屠杀开始后,无辜百姓逃难求生的场景。
二、集会广场

进入大门就是集会广场,以灰色的脊背石铺地,空旷的广场营造了一个没有生命的空间,对面是由一级级台阶组成的“和平之船”的船头。
1、主题雕塑《冤魂呐喊》

迎面是一座巨大的铜质主题雕塑名叫《冤魂呐喊》,高12米,长19.9米,以劈成两块的三角形为造型。
右手半边表现的是无辜百姓被屠杀的场面;另半边山顶上一只巨手直指苍穹,那是千千万万冤魂在不屈的呐喊。整个雕塑所产生的巨大张力隐寓着正义的力量,并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反抗。

2、灾难之墙
集会广场北边的墙叫做灾难之墙,在黑色的花岗岩石上刻着中、英、日等12国文字的“遇难者300000”。
3、标志碑
灾难之墙的东侧是一座十字架形状的标志碑,上面刻着一排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这是南京大屠杀的六周时间。
标志碑下面铺着一层层碎石,意味着这里是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4、和平大钟
灾难之墙的右侧是一个寓意为“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钟架。
钟架用三根黑色的三棱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了“300000”的数字,中间的三根黑色横梁为一个倒下的“人”字。

钟架上挂的是和平大钟,它是由旅日华侨捐资铸造的,钟面上刻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文,钟体正面是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书写的钟名。
每年的12月13日,和平大钟都会被撞响。

三、史料陈列厅

史料陈列厅分两楼陈列:

一楼:《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陈列面积约4200平方米。
分为《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从上海攻向南京》、《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等十一个部分。
展示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
二楼:《胜利1945》

陈列面积约1700平方米。

分为《日军侵华暴行》、《14年的艰苦抗战》等五个部分。
展示了1874至1945年间日本70年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礼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以及华北、华南及台湾受降典礼等史料。
史料陈列厅共展出了3500多幅历史照片、3000多件文物、100多部影视资料、近20个日本老兵的证词,1.4万名遇难者和幸存者等历史证人的个性化档案,并根据历史记录和照片搭建了10多处实景。
四、遗址区


1、大型组合雕塑“古城的灾难”
表达的主题为悲与愤。
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长明火”等一个个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

“城墙”“日本军刀”
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墙上弹痕累累,墙体的左上角虽然被炮火震开了裂口,但仍然刚强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为中国人民在侵略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后半截雕塑,刀的截面好像仍残留着遇难者的血迹,刀面上刻着“300000”的数字,寓意30多万遇难同胞。

“遇难者的头颅”

象征着遇难者的头颅雕塑,高2.7米,直径为2.5米,重达2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

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


“手臂”

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雕塑,长7米、高2.75米、重5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
2、铜版路“历史证人的脚印”
铜版路长40米,宽1.6米。

2002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65周年纪念,222位幸存者在铜版上留下脚印,以期留下永久的记忆。
幸存者的代表倪翠珍与彭玉珍两尊雕像。
3、铜版墙“长诗《狂雪》”

北面的黑色花岗岩石墙上,是中国军旅诗人王久辛的作品《狂雪》,记述和谴责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
4、张纯如铜像

张纯如女士是著名旅美华人作家,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首次以英文著述的形式披露了侵华日军施暴南京城的罪恶,引起西方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
5、馆名石壁墙
宛如一块巨大的纪念碑,上面刻着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
石壁前有三排郁郁葱葱的松柏,是对纪念碑的点缀和衬托。

登上台阶,迎面的石壁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着一排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
6、墓地广场
平台上一片空旷的广场,就是墓地广场。地上鹅卵石铺地,寸草不生,象征着白骨累累,象征着死亡。
两边翠绿的草坪和院墙外的常青树又象征着生命力和抗争精神。生与死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的主题展示在一线之间。
几株枯树代表南京城当年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烧毁,点缀了凄惨的氛围。
7、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

用青灰色花岗岩贴面,外形如同棺椁。
室内陈列着从“万人坑”挖出来的部分遇难同胞的遗骨。
四周围墙呈断垣残壁形状,标志着南京城当时受到严重的毁坏,到处是一片废墟。
围墙上镶嵌的三组大型浮雕,是根据历史的照片,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前后的情景。
第一组浮雕“劫难”
反映了南京城沦陷前后的情景:
有母亲用孱弱的身体护卫着4个幼童;有被攻破的南京城门;有被绳索捆绑着押往屠杀地点的人们。
第二组浮雕“屠杀”

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侵华日军烧、杀、淫、掠的暴行。画面上,有被砍头刀劈的;有被火烧的;有被枪杀;有被活埋的;有被抛尸长江的;有遭奸淫痛不欲生的妇女。
主题雕塑“母亲的呼唤”
雕高4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是位中国30年代母亲的形象。
第三组浮雕“祭奠”

用焚香跪拜等中国传统的方式,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遇难的同胞。右上角是中国人手挽手,肩并肩,坚持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院内小道两旁,安放着17块小型碑雕,这是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缩影和集中陈列。

鱼雷营碑:
鱼雷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面的金陵造船厂内,当年是一个海军小码头,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杀害我同胞30000余人。遇难者暴尸数月,直至次年2月才被红十字会掩埋。
草鞋峡碑:

草鞋峡位于下关江边,因其峡谷形似草鞋而得名。1937年12月,共有57000多人被日军用机枪射杀在这里,是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屠杀人数最多的地点之一。
一座长43米、高3.5米的花岗岩石墙,名叫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称之为“哭墙”。
名单墙有遇难同胞的名单6000多个,墙体上有不规则的石洞,透出绿色与光亮,寓意对生命的期盼。

8、“万人坑”遗址

有1998年4至1999年12月发掘的遇难者遗骨,遗骨分7层,共208具,足可见当时屠杀是如此的惨烈。
9、祭场
黑色花岗岩石碑。
燃烧的长明火焰。

两边是一块块被折断的无字纪念碑,象征着遇难者的躯体。
人们在这里表达哀思与祭奠。
10、冥思厅
入口处黑色巨碑上写着“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屠刀化为警钟、让逝名刻做史鉴、让母亲不再悲叹、让战争远离和平、让和平主导未来”。
在这里,可以点上一盏红烛灯,为死难者祈祷安宁。
五、和平公园

走出冥思厅,来到景观平台,眼前豁然开朗,仿佛一下从黑暗中来到光明。左侧是和平公园,中间一片静静的水面,水中三个泉眼不断冒出清泉,右侧是胜利之墙,不远处耸立着高大的《和平》雕塑。
水池长160米,由黑色花岗岩铺面,平静安宁的水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冥思厅、胜利之墙投影在水面上,让人牢记“以史为鉴,昭示未来”的警示。

1、和平大舞台

2、胜利之墙

右侧,120米的“胜利之墙”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主持创作。在8米高的墙上,一个大大的“V”字象征着胜利。

3、和平公园

左侧,一片绿地就是和平公园。

4、主题雕塑《和平》

公园正前方,一位手托和平鸽的母亲,怀抱自己的孩子。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战争、战争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的痛恨,以及对于和平与发展、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像高30米,以示对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永恒的纪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