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分手,以及不要轻易离职

最近,复旦大学中文系50后教授梁永安在社交媒体爆红。

他金句频出,大谈年轻人的爱情与婚恋。

“现在人的分手能力,远远大于相爱能力。”

这句话点出了当代人在面对亲密关系矛盾时倾向于直接结束或放弃关系的现象。

(梁永安与年轻人交流)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

“赶紧分,不分留着过年吗?”

从这些年轻人之间的调侃中,不难发现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与方式早已发生了变化。

有时,仅仅是互删联系方式、清空对方相片就已经属于比较完整的分手“仪式”了,人们甚至都不愿意面对面地与对方好好谈一谈。

(soogif)

与此同时,关于年轻人频繁辞职或跳槽现象的讨论也经常在近几年登上热搜榜。

根据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数据报告显示,70后人群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期是51个月,90后则骤减到19个月,95后在职期更是仅剩7个月。

学不到东西,离职;

领导不专业,离职;

业务发展不好了,离职;

总之,我不爽了,就要离职。

……

你可能会认为,年轻人选择跳槽无可厚非,这是人才流动的必然规律。

或许你也会说,如今确实很难找到靠谱的工作和对象,稍有不慎就可能遇到骗子公司或渣男/女。

以上说法都对,频繁分手或离职确实普遍存在,但是,这仅仅说出了前半句。

后半句则是,为什么人们在面临感情或工作稍有不顺时,轻而易举地决定分手或辞职呢?

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或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在做出一项决策而非逃避问题呢?

小编今天想从心理成因的角度来谈谈频繁分手或离职的现象,并给出一些建议。

为何陷入“频繁怪圈”

首先,小编在这里定义一下何谓频繁。

在这个多元化时代,面对令自己不满意的一段关系或一份工作,离开确实是一项选择。

面对新伴侣,人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磨合到最后分手,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们在面对工作时也有着类似的心理反应过程。

但若沉迷其中,在一年里多次跳槽或每段恋爱都难以坚持6个月以上,就可能是陷入了一种怪圈,对个人的生活与发展都会产生一些影响。

(soogif)

个体心理层面来分析,这类人往往都倾向于拥有这样的心理特质:兴趣广泛、具有冒险精神、主动性强、有决断力和行动力、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等。

而与上述优势并存的不足特质有:持久力弱、兴趣转移快、缺乏毅力和恒心、不喜欢规则和程序、情绪化,思想上容易幻想比较脱离现实、行为处事不成熟等。

不难发现,这些特质常常并存于一名刚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身上。

同样的,面对亲密关系,一名没有太多天赋且感情经历单薄的恋爱小白也常常被认为是容易头脑发热的、缺乏毅力的、不稳重、不成熟的。

自我觉察与自我调整是第一步。

可是, 单单去意识到自身可能拥有以上特质是远远不够的。

从心理需求层面来看,频繁分手或跳槽的人之所以“一遇到困难就躺平”,可能是个体的心理预期未被满足的行为后果。

每个人在进入一亲密段关系或开始一份新工作的时候,多少会抱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拿工作来举例,不少年轻人在刚毕业的几年内,常常会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

当社会发展到现今这样一个注重个性多元化、外部选择机会日益增多的时代,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满足,能力特长是否得到有效地开发,对个体的职业稳定性具有关键影响。

此外,很多年轻人在选择满足自己对高生活质量需求的同时,也选择了不得不面对通过职场竞争来获得更多劳动报酬这一残酷的现实条件。

面对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年龄优势来换取经济能力上的提升。

“潇洒”离开未必是好的改变

刚过去的夏天,B站热映了一部阚清子新剧——《突如其来的假期》。

该剧中,阚清子扮演了一名不按常理出牌的30岁单身女性“榴莲”。

在剧中,她理直气壮对逼婚“Say No”;辞职时当着领导面摔文件;将爱咋咋地的个人Style贯彻到底……

剧中诸如此类、个性鲜明的“反内卷言行”,让人看完又爽又治愈。

(b站)

很多网友表示喜欢“榴莲”的性格。

网友被精准“挠中”的爽点,是透过女主剧中言行所传递出来的东西——对待工作和爱情的潇洒处世观。

(豆瓣)

但小编想在这里去尝试剥开女主“榴莲”的人设之壳。

首先,女主是一名出生于中产家庭的“试管婴儿”,光是这个人设就足够特殊、引人入胜。

此外,女主不按常理出牌、桀骜不驯的性格是颇为反常规的。

编剧正是抓住了“榴莲”身上一系列无法复制的个人特质,才成功将她的人设立在了观众面前。

可剧情终究是剧情。

在现实中,“榴莲”的言行能在多大程度上带给人们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呢?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既没有丰厚的家底来支撑我们轻易离职,也没有修炼出在爱情里无论如何都伤得起的强心脏。

因此,“潇洒离开”未必会为我们带来某种好的改变。

还是拿频繁跳槽来举例。

小明本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国企做人事工作。

入职两个多月后,小明发现领导让他做的是部门工作档案与仓库管理的工作, 没有让他接触人事相关的任何工作。

于是,小明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公,一气之下就辞职走人了。

(soogif)

第二份工作,虽然不再做杂事,但依然是每天重复机械地统计报表。

这次还是没坚持到三个月。

第三份、第四份……每一份都坚持不到半年。

至此,小明发现,在辞去第四份工作后,由于频繁跳槽的缘故,新公司对他的满意度越来越低。

他原本幻想自己能找到更好的下家,但实际情况是一家不如一家。

于是,他痛定思痛,意识到以前自己在面对工作困境时过于情绪化,往往因为无法忍受某一问题而冲动性辞职;

更重要的是,自己不仅没有反思离职的真正原因,而且缺乏与领导和其他同事的沟通交流。

恰恰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才会使得年轻人陷入重复过去的循环当中。

(soogif)

这个例子中的年轻人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还是意识到了:离开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反而可能会是一种无意识的逃避。

试错是一种方式没错,但年龄的优势终究会消失。

如果一遇到瓶颈就选择“潇洒”离开,很有可能会陷入越来越糟的不良循环。

不同决策的背面是永存的风险与代价

看到这,或许你会问:继续留下在不好的关系或工作中可以做什么呢?

在小编看来,暂时的停留并非为了妥协,而是为了帮助我们在思考后更成熟地去做决策。

现在拿爱情来举例。

两个人相爱或许是一瞬间的事,但爱情绝不是零风险的事。

(soogif)

有些人在寻求伴侣的时候,想当然地希望能够轻易遇到一个良人,然后顺利地发展下去。

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至今还单身的原因,是没有遇到有感觉的人,或是习惯性地去指责前任有各种问题、自己遇人不淑等。

但是,爱情是公平的。

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愿意冒险、付出代价的人,才会有回报。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的《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列举了以下几种代价:

单身是一种代价;

爱错是代价;

分手之痛是代价;

走出舒适区是一种代价;

提升自己也是一种代价。

……

(《假性亲密关系》 作者:史秀雄)

在面对感情或工作中的危机时,人们往往会反复纠结去留的问题。

年轻人倾向于快刀斩乱麻,年龄稍长的人或许选择在隐忍中寻找平衡。

但无论你是哪一类人,都可以先试着接受这一事实:

没有完美的选项,无论是哪一种决策机制,风险与代价是永存的。

关系到了必须做出取舍的时候,那么不论走哪一条路,得到的同时必定会失去另一些东西,这就是代价。

承认风险与代价的并存,也是在承认没有完美的选项这一事实。

决策的关键是“值得”

小编私以为,其实这类选择的重点,永远都是对你来说值不值得。

选择权永远在你自己手里。

在面对所有选项时,判断的关键是,那个选项是否值得你放弃其他一切可能性。 

而值不值得这一件事情,永远只是对你一个人而言的,只有你自己才最清楚。

热爱的工作、相爱的伴侣,永远都不是随机遇到的。

只有具备足够的勇敢与耐心的人,才能在最好的东西来到面前时,有能力抓的住。

但在那之前,或许你要面临漫长的等待与煎熬、失败与痛苦。

(giphy)

可能,你现在正处于类似的痛苦之中。

小编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关系,重新寻找自己方向。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

当你面对的是一段有毒关系,以上视角切勿强行带入,小编只有一句话:快跑!

最后,小编想邀请大家回忆下,你是否经历过,在痛苦中尽力追求自己认为值得的工作或爱情?最后结果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