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运行规则与美国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方略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和美国的积极推动有很大关系。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成为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者、解释者与裁决者,从而使国际机制成为美国霸权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提供了路径和条件。
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利用其世界最大市场规模地位,通过主动开放国内市场,使其市场需求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而为获取世界经济霸权奠定基础。同时,美国主导世界市场规则的制定。二战后,美国倡导并创立了关贸总协定,在随后关贸总协定主持的贸易谈判中,美国一直居主导地位,谈判规则及议程基本上都是由美国决定的。
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开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最广泛、最安全和最便利的投资场所和投资机会。这一方面有利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促进全球化经济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为美国获得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制定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同样在其中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其重大决策必须获得所有成员国85%的投票权才能通过,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投票权的大小由其所缴基金份额的多少决定。美国拥有16.74%的投票权,因此,在任何重大决策中都拥有实际的否决权。
苏联解体后,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控制俄罗斯经济转轨方向,遏制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财政援助时附加苛刻条款,其中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条款就多达100多项。这些条款要求亚洲国家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和开放受援国国内资本市场。这种在受援国出现危机及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求过早开放资本市场,无疑将给受援国经济安全带来很大风险。
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是美国经济霸权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二战后,布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从而确立了美元的世界性货币地位。布雷顿 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
由此可见,冷战结束后时代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球经济运行的控制,这是其单边主义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美国化”。作为全球经济秩序的主导者,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主要体现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上。这意味着,世界需要美国通过其国际收支逆差以输出美元,来为世界提供交易手段或清偿能力;同时,世界其它国家为得到以美元表示的硬通货再无偿地为美国提供商品、服务或货款。由此美国享受着巨大的国际铸币税收益,并拥有长期维持巨额经常账户赤字的合法性。而维持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又给美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宏观经济利益,如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等。
美国通过主导国际机制,从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巨大的好处,但不对称的国际机制却使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越来越大的负面效应,遭遇不断加深的“全球化陷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主导的经济霸权体制日益暴露出其内在的根本缺陷,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收入分配失衡、贸易收支失衡、金融结构失衡等,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自从经济全球化产生以来,人们对其影响的忧虑与质疑不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陷阱”,还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神话”。反全球化的社会思潮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并逐渐演变成具有相当规模和明确目标的社会运动。
经济全球化虽然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从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全球化规则制定过程居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因而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中也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人们关于经济全球化争论的核心是利益分配问题,而实质是其背后隐含的全球规则,即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