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专题:调肠汤
【组成】
调胃汤大黄倍量(10g)加小茴香15g、川楝子30g。
【方义】
此方实系调胃汤加倍大黄用量再合“三核二香汤”组成。三核二香汤主要是对付下腹部怕冷、腹胀、时痛、即腹满寒疝的问题。原方有橘核、荔枝核、川楝子、小茴香和广木香共五味。经临床应用证明一味川楝子可以代替三核,一味小茴香可以代替二香的作用,故仅取方中二昧,称为简化三核二香汤。
关于大黄用量为什么要加倍呢?肠道的慢性炎症日久,其分泌之黏液多积聚于肠之皱襞间,其至潴留于回盲部,覆盖于肠黏膜,影响吸收功能。功能低下,则出现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精神倦怠、腹胀时痛等症状。所以治疗慢性肠炎,推除这些积聚之黏液是很重要的,只有推陈而后才能生新,使局部症状得到改善。局部得到改善,全身症状也随之而变。大黄之用并加倍量就是解决积陈这一矛盾的。其机理是增强肠壁的蠕动之协助方中其他药物共同作用,推陈生新。
【适应证】
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用药反应】
同柴灵芍汤(溃疡一号汤)
1.绝大多数用药有腹泻。泻是机体推陈的一种现象,陈除而泻自止。通常日泻三四次,最多七八次,多是软便,少有稀水者。一般泻一周左右即止,但也有泻至一月,个别有泻至五十多天者。泻之久者,说明机体陈腐之物愈多,当泻之。陈尽新生,机体必然会有一个突然的转变:即食欲增进,身体长胖。
2.开始用药,一部分人有腹痛、腹胀、脘满、纳差。痛是大黄刺激肠壁所致,胀是用药充胃所致,都是正常现象,不必过虑。
但有时腹泻较调胃汤、柴灵芍汤为多。大便中常见有黏液,甚至呈黏条状者,是一种推陈致新的好现象。
临床上也常碰到用药的头几天并不腹泻,而在数天、甚至是十几天后才腹泻的。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病久陈凝,顽固而难化,药物之效力一下子还对付不了它;当药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之时,正胜于邪,突然出现了腹部疼痛,甚至是很剧烈的疼痛,疼痛之后(或持续疼痛一两小时)便泻,泻中可见白色黏液成条,有的用棍挑之可长达尺许。黏液可一次排尽,也可能是数日排尽。当黏液排尽之后,病人全身轻松,精神欣快,腹泻随而渐止,机体日渐强壮,迅速复健。【病例】
余某,女,49岁,太原工人家属。
患者因下腹部疼痛十余日而入院。追溯病史,于1960年有全身乏力,腹部胀满,时痛难眠,常抱枕而卧。经多方治疗,病仍日渐加重,体不负劳,被迫退职,在家养息。1976年7月5日,腹痛突然发作,状如刀绞,大汗淋漓收住工厂医院。因确诊不了而转院。经多种检查,除发现左下腹有一鸡蛋大小之包块、边界不清,触之则痛外,别无异常发现。调治月余,仍无著效。后处以调肠汤试治,服药后微觉痛减而舒适,服至8剂,始有黏液混裹干结大便而下,挑之黏液拔丝,日便三四次。待黏液除尽,则痛止块逝,病愈出院。
【歌括】
调肠导源调胃汤,再益川楝小茴香,大黄用量为十克,慢性肠炎宜此方。
作者:刘绍武讲述 马文辉整理 编辑:黄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