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张神奇的方子,专治上热下寒,从此不再上火又怕冷,不妨了解下
健康人生美好 2021-09-17
如今,上热下寒症状的人太多了,
何为上热下寒?
上热即,口腔溃疡反反复复老发作,牙龈肿痛、出血,喉咙还痛,同时还伴有心烦失眠、脸上长痘、脾气大、爱生气等等。
下寒即,脚底老是冰冰凉,吃一点寒食就容易腹泻,腰膝酸冷,夜尿还特别多。女性还会有痛经,经血中夹有瘀血块。
乍一看,好像身体冰火两重天,上身三伏天,下身三九天。
你说,用点清热泻火药吧!上身的热证是清了,但清热药往往苦寒,脾胃就受不了了,就容易腹泻,还可能加重下肢冰凉的情况。
那用点温阳助火的药吧!貌似下身的寒证是缓和了,但免不了上身上火情况愈演愈烈。
如此看来,上热下寒倒成了疑难杂症?
非也!欲用中药,还需先辩证才行。
中医认为,心主火,肾主水。
心位于人体上焦,肾位于人体下焦。
因而不难判断,上热,即心火旺盛所致;下寒呢?即肾水沉积于下所致。
健康的人体本是心火温熙肾水,肾水制约心火,呈水火既济之态。
而今,上边火烧眉毛,下边冰冻三尺,
心火和肾水就如同牛郎与织女,只能远远的望着对方,却难以触及。
牛郎和织女是被王母娘娘拆散的,那心火和肾水又是被谁给挡住了呢?
被中焦的脾胃,道理很简单,中焦不通,则心肾不交。
所以,治疗上热下寒的思路来了——打通中焦即可,让心火和肾水和解。
这么机智的思路是谁想出来的?
是医圣张仲景所创,在《伤寒论》中,有这么一张方子,专治“心下痞”。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说好打通中焦的吗,怎么又治“心下痞”了?还有“心下痞”又是个啥?
大家试想一下,心位于上焦,心下,即中焦的脾胃,“痞”即是腹胀。
所以说白了,“心下痞”就是脾胃堵住了。
好了,不卖关子了,这张方子就是著名的和解剂——半夏泻心汤。和解谁?心火和肾水。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我们来简单的过一遍这个方子,看看是怎么和解的?
我们前面就提过,张仲景给这个症状起了个很文艺的名字,叫作“心下痞”,
那首先,我们得把这个痞证给解决了!用谁?
用半夏,半夏可以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被历代医家视为化痰之要药。
《药性论》中言半夏,可"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
《本草纲目》直接点明,半夏可"治腹胀。”
半夏
中焦是打通了,然后呢?上火的症状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个时候就要用黄连和黄芩了。
黄连和黄芩它们都是苦寒的药材,在这里有两个作用,
寒可以泻热,上火的症状就可以改善,此为治标。
苦呢,苦能燥能泄,泄什么?泄心火,此为治本。
中医认为,胃气主降,中焦打通后,黄连、黄芩的苦性可以带着心火,坐着胃气这部电梯直达下焦,温熙肾水,此为苦降。
黄连
黄芩
肾水得到温熙了,同样的思路,也该让心火得到制约,
这个时候,张仲景又用了点干姜。
干姜是一味辛温的药材,辛能行能散,
中医又认为,脾气主升,所以干姜的辛散之性可以带着肾水,乘坐脾气这部电梯直达上焦,制约心火,此为辛开。
干姜
最后,再用一点人参给脾脏提提气,甘草和大枣保护一下我们的脾胃。
人参
大枣
甘草
分析至此,作一简单的小结,方中先用半夏打通中焦。随后,用了黄连、黄芩并非单纯的以寒制热,用了干姜也非以热制寒之意,而是辛开苦降,降胃气,升脾气,一升一降,让脾胃转运起来,心火自然就往下温熙了肾水,肾水也能向上制约心火,不费一兵一卒,此才为和解之大义。末了,用人参、大枣、甘草调理,做到攻补兼施。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