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与“小活”

今年1月份,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再版了一本初版于1985年的图画书《桃花源的桃》。这本讲述“桃花源”地名传说的图画书由作家崔合美撰文,画家陈白一绘图,虽然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如今看来却丝毫没有陈旧之气,无论文字还是插图都显现出穿越时光的艺术感染力。

《桃花源的桃》能拂去岁月的尘埃再飨读者,犹如一颗遗珠被人重新发现,当可告慰已经驾鹤西去的绘者陈白一先生。陈白一是湖南乃至全国响当当的工笔画大家,被认为是中国工笔画创新的集大成者。他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三月三》、《闹元宵》等作品是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工笔画发展成就时很难不被提及的丰碑力作。相比于一般三尺开外、动辄耗时数月的工笔画,十六张图的《桃花源的桃》无疑是个“小活”。但陈白一不以“小活”而敷衍,画中衣带飘飘的老神仙、大腹便便的王母、怒目圆睁的天将无不显示出陈白一深厚的线描功力,浮云垂柳、碧涛远山等景物还带有几分写意,古典之美跃然纸上,让人一望便知是大家手笔。除了《桃花源的桃》,陈白一还创作过《孔雀姑娘》、《锦鸡》等小开本连环画,《桃花源的桃》因开本较大且是唯一彩色出版的图画书,所以在陈白一众多作品中别具风骚。

1980年陈白一就已担任湖南省美协主席,是美术界公认的领袖,其个人创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硕果累累、精品迭出。《桃花源的桃》这样的“小画”固然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却不属于陈白一绘画创作的“主业”。然而抛却所谓的“主业”“副业”之别,在陈白一心里,“为谁画”比“画什么”更加重要。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喜欢给孩子画画的。有一张经典照片——1984年春节陈白一在湘西苗寨写生,当地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围在他身旁看他画画,画架前的陈白一乐在其中。对这些孩子来说,人生的艺术启蒙或许就是从这次“围观”开始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湖南省美协主席,同样以工笔闻名的画家朱训德也曾为孩子画画。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近年出版过一套蔚为壮观的“中国民俗节日风俗画库”,朱训德绘图的《傣族·孔雀之乡的泼水节》位列其中,画风明丽细腻、优雅自然,与同系列中蔡皋、陈巽如等绘本名家的作品交相辉映。欣赏这些画坛大家用心用情为孩子创作的“小而美”的作品,在感叹其艺术造诣的同时,仿佛也能窥见他们的艺术初心。

“大家”做“小活”,不仅大画家善为之,大科学家、大学者亦有佳话。早在1997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便策划出版了“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丛书,苏步青、王淦昌、贾兰坡、谈家桢、郑作新等五位声名赫赫的科学巨匠亲自执笔,给青少年讲述他们求学、科研、做人的故事。这套书问世后备受推崇,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殊荣,成为“镇社之宝”。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曾出版过一套向青少年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中国”丛书,邀请任继愈谈中国哲学和宗教、骆承烈谈孔子、启功谈诗文声律……洋洋大观十八册,作者均是著述等身、誉满天下的学界泰斗,写作一本百余页的普及读物,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正如丛书主编之一任继愈在总序中说的:“大专家写小文章是件好事,一本书几万字,看起来举重若轻,但背后有很多学问的支持,像演话剧,前台搭的东西并不多,其实后台有好多支持前台演出的东西。”另外,如何在学术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很费思量,考验作者笔力。可见“活”虽小,却也不是随便就能写好。

大家们因宏幅大作、皇皇巨著震撼时代,也因厚积薄发、神完气足的“小活”而打动人心。作“小画”、写“小书”不仅丝毫无损于大家的声名地位,反而令大家更可亲可敬,激励读者以大家为师,走上感悟美好、探求未知之路。真正的大家,不会为接“小活”而忸怩,更不会有所谓的“身段”之虑,因为赤子之心和济世情怀正是驱使他们勇攀艺术或学术高峰的精神动力。

回归书籍价值本身,书的“大小”不由书的“厚薄”决定。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都是“薄书”,有的干脆就是“小册子”,但哪一本不被奉为圭臬、影响至今?在阅读时间遭受严重挤压的当下,书反而越出越多,越出越厚,乱花渐欲迷人眼,“读什么书”甚至成为一种选择焦虑。时代呼唤高质量出版,如果能有更多像陈白一、苏步青、任继愈这样的大家做“小活”、写“小书”,则是出版幸事、读者福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