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耶天体(M 40~M 49)
梅西耶天体(Messier object)(M 40~M49)
梅西耶天体(英语:Messier object),指由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所编的《星云星团表》(法语:Catalogue des Nébuleuseset des Amas d'Étoiles)中列出的一组天体。该星表最早出版于1774年,后于1780年和1781年增补。最后一次基于梅西耶的观察资料的增补则是在1966年。
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1730年6月26日- 1817年4月12日),是法国天文学家,他曾担任法国海军天文学家,后来在经度局工作,被认为是20颗彗星的发现者。此外,他还创造了梅西耶星表目录,出版了一本名为“梅西耶的天体”的星系目录,1764年,他成为皇家学会的成员,并于1769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770年6月30日,他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天体物体,如星系,星团和星云。
梅西耶本人只对寻找彗星感兴趣,他一直找到一些容易误认成彗星的固定天体,但却找不到一颗真正的彗星。梅西耶对此感到很沮丧,于是他与自己的助手皮埃尔·梅尚一起创建了一个非彗星天体的列表以分辨容易与彗星混淆的固定天体,编制成梅西耶目录。
梅西耶天体列表是天文学中较为常用与重要的天体列表之一,也是第一份较为详尽而正确的星体目录,同时亦促使星云和星团总表与NGC星表等其他星表的诞生。
初版发行时,该作列出了45个天体,到了最终版本时,列出的天体增加至103个。但M 102目前仍未能确认对应的实际天体,因此当时的梅西耶目录中的天体实际上可能只有102个。之后其他天文学家根据梅西耶的文本旁注加上一些由梅西耶或梅尚发现但没有加上去的天体。
1921年,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斯·卡米伊·弗拉马利翁(法语: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1842年2月26日-1925年6月3日)加入M 104,使目录列出的天体数增加至104个。
26年后(即1947年),美国天文学家海伦·索耶·霍格(英语:Helen Sawyer Hogg)加入M 105至M 107。
M 108和M 109于1960年被美国天文学家欧文·金格里奇(英语:Owen Gingerich)加入。
最后的M 110则是于1966年被美国天文学家肯尼斯·格林·琼斯(Kenneth Glyn Jones)加入。此后再没有其它天体被列入,梅西耶天体总数定格于110个。
M40,也称为梅西耶40,温内克4(Winnecke 4)或WNC4,是在大熊座的一对双星,北斗四天权恒星(大熊座δ)东北。它是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在1764年搜寻星云中发现的。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斯(Jan Heweliusz,1611年1月28日- 1687年1月28日)曾报告在这个区域内有星云,但梅西尔没有发现任何星云,就以这个双星来取代。在1863年,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西奥多·温内克(Friedrich August Theodor Winnecke)(1835年2月5日–1897年12月3日)再度发现这对双星,1869年他编制了“双星温尼克目录”,并赋与温内克 4(Winnecke 4)的编号。赤经12时22分12.5秒,赤纬+58°04′59″。视星等9.65 + 10.10,距离地球510 光年(156秒差距)。
较亮的一颗恒星比太阳大40倍,质量比太阳质量大1.2倍,距离地球估计为1000到3000光年。而微弱的恒星是主序列恒星,也许是太阳亮度的两倍,质量是1.1太阳质量,而较暗的恒星的距离地球只有300到800光年,也许是较亮恒星的距离的四分之一。
M 40双星
M 40双星
M41(又称NGC2287),是位于大犬座的一个疏散星团,它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巴蒂斯塔·霍迪纳(Giovanni Batista Hodierna)早在1654年以前就发现的星团,而且亚里斯多德有可能在前325年 就知道它的存在。M 41几乎就位于天狼星(Sirius)的正南方,相距仅仅只有4度左右,并且与大犬座μ2构成一个三角形,使用双筒望远镜可以在视野中同时看见这三个天体。赤经06时 46分00秒,赤纬-20°45′24″。距离地球2,300光年(710秒差距),视星等 4.5,半径12.5光年,估计年龄1.9亿年。
这个星团包含约100颗恒星,其中有几颗是红巨星,最亮的一颗靠近星团的中心,视星等为6.3等,是光谱类型为K3的巨星,以及许多白矮星。估计这个星团正以每秒23.3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这个星团的直径在25到26光年之间,估计年龄大约是1.9亿年,但是依据星团的属性和动态,认为这个星团的寿命大约只有5亿年,而在这之前就会瓦解。
M 41星团
M 41星团
天狼星和M 41(右下),M 50(左上)和NGC 2360(左下)
NGC2360,也称为卡罗琳星团(Caroline's Cluster),是大犬座星座中的一个疏散星团。它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卡罗琳·赫歇尔(Caroline Herschel)于1783年2月26日发现的,她写道:“一团美丽的压缩恒星,直径接近0.5度,标致的漂亮。”她的笔记一直被忽略,直到她的哥哥威廉·赫歇尔在1786年出版,包含1000个星云和星团的目录中,大家才知道是她发现的。位于赤经07时17分 43秒,赤纬-15°38′29″。
这个星团位于天狼星(Sirius)西南约4度,天狼增四(大犬座γ)的东方3.5度,食双星大犬座R西北方1度之处;它聚合的视星等为7.2等。它的视直径为13角分。在这个星团西侧边缘,是一颗5.5等的HD 56405,与星团之间没有关联性。
美国天文学家奥林·杰克·艾根(Olin Jeuck Eggen)(1919年7月9日至1998年10月2日)在1968年对星团进行调查,确认在这个星团的视场中,最亮的HD 56847,视星等8.96,只是躺在星团前方,并不是这个星团的成员。他也确认其中有1或2颗蓝掉队星(与其它恒星有相同的光度,但表面温度较高的蓝色恒星)。这种比周围的恒星更热和更亮的恒星,看上去也比较年轻,并且可能已经历过吞噬掉伴星的阶段。目前,在这个星团中已经发现4颗这种恒星。瑞士天文学家让·克劳德·默米里奥德(Jean-Claude Mermilliod)和米歇尔·马约里奥(Michel Mayor)分析这个星团中已经发展成为红巨星中质量最小的那些恒星,质量约1.8至1.9个太阳质量,测量出这个星团的年龄为22亿年。这个星团的直径约为15光年,距离地球3,700光年。
NGC 2360星团位置
NGC2362,是位于大犬座的疏散星团,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巴蒂斯特·霍迪尔纳1654年之前就首先观测到。天狼星东南,弧矢一恒星(大犬座δ)东北,位于赤经07时18分 36秒,赤纬-14°59′00″。
在NGC2362中,最亮的恒星是大犬座τ星(弧矢增六),视星等4.1,因此这个疏散星团有时候也被称为大犬座τ星团。这个星团距离地球约4800光年(1480秒差距),年龄大约为400万-500万年,质量大于500个太阳质量。
NGC 2362星团,图片的原始说明:“这张来自美国航天航空局(纳萨NASA)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照片显示了年轻的恒星团NGC2362。通过研究,天文学家发现,气体巨行星的形成非常迅速且有效,发生时间不到500万年,这意味着类似木星的世界在婴儿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NGC 2362星团位置
猎户座大星云(OrionNebula),也称为Messier 42,M42或NGC 1976, GC 1179,h360,LBN 974,Sh 2-281,是位于银河系中的弥漫星云,位于猎户星座的猎户座腰带以南。伐二(猎户座θ2)恒星东边,坐标:5小时35分17.3秒,赤纬-5°23′28″。它是最明亮的星云之一,可在夜空中肉眼看见。M 42距离地球1,344±20光年,M 42星云尺寸估计为24光年,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2000倍。
星云揭示了恒星和行星系统是如何由坍塌的气体和尘埃云形成的过程。天文学家直接观测到了原行星盘,褐矮星,气体的强烈和湍流运动,以及星云附近巨大恒星的光电离效应。猎户座大星云包含一个非常年轻的疏散星团,主要由四颗星组成被称为梯形的区域,梯形的直径20光年,内中含有约2800颗恒星。这4四颗星挤在1.5光年的区域内,是拥挤的猎户座星团中最最引人注目的目的是一群恒星。猎户座星团年龄约3百万年,在形成之初大致密集,而最近的一项动力学研究指出,当初近乎失控的恒星碰撞,可能产生了质量高达太阳百倍的黑洞。星团之内藏有黑洞,可以解释四合星的运动为何如此快速。
猎户座大星云离我们约有1,500光年远,因此“它”可能是现知离地球最近的黑洞。星云的氢云区域的温度高达10,000开尔文(绝对温度K)。
首次发现猎户座大星云的弥漫星云性质通常归功于法国天文学家尼古拉斯 - 克劳德·法布里·德·佩雷斯克(Nicolas-Claude Fabri de Peiresc)(1580年12月1日- 1637年6月24日),他于1610年11月26日观测发现。1769年3月4日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首次注意到这个星云,他还注意到了梯形中的三颗恒星。
猎户座与猎户座星云(中下部)
猎户座大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宽视野,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使用天文可见光和红外勘测4.1米广角反射望远镜(VISTA)拍摄的。
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天文可见光和红外勘测4.1米广角反射望远镜,帕拉纳尔天文台设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帕拉纳尔(Cerro Paranal)山,海拔2635 米(8,645 英尺),在安托法加斯塔以南120 公里(70英里)。它是南半球最大的光学红外天文台。
智利帕拉纳尔(Paranal)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24°37′38″S 70°24′15″W。
智利帕拉纳尔天文台4个超大型望远镜(VLT)
智利帕拉纳尔欧洲南方天文台超大望远镜(VLT)的月落
智利帕拉纳尔欧洲南方天文台2座宽视场望远镜(VST)(小型圆形外壳)
猎户座星云照片,美国医生和业余天文学家亨利·德雷珀(Henry Draper,1837年3月7日至1882年11月20日)1880年拍摄,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张猎户座星云照片。
猎户座星云照片,英国业余天文学家安德鲁·安斯利(Andrew Ainslie)(1841-1903)于1883年拍摄的猎户座星云中的一张照片,这是第一张表明长时间曝光可以记录人眼看不见的新恒星和星云的照片。
猎户座大星云细节
猎户座大星云细节
猎户座大星云细节,大型星云NGC 1977包含星云NGC 1973和NGC 1975。
猎户座大星云细节
猎户座大星云细节
猎户座大星云附近的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光学图像显示猎户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云;红外图像(右)揭示了其中闪烁的新星。
猎户座大星云的分子云揭示了许多年轻的恒星和其他物体
猎户座大星云内的星云IC 429,IC 430和参宿增35(猎户座49)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猎户座星云中的几个小恒星的视图
猎户座星际烟花,当氢云区(H II区)中的氢气和其他气体团块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时,便会形成恒星。
猎户座大星云中的恒星风在云层上形成的波纹。弓形冲击是静止的,是在两个粒子流相互碰撞时形成的。它们出现在星云最热的恒星附近,那里恒星风速估计为每秒数千公里,而星云的外围则位于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当射流撞击星际粒子时,弓形冲击也会在恒星射流的前端形成。
猎户座大星云中的细丝网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猎户座大星云中心的全景图像。 长度大约是2.5光年。 梯形位于左中间。
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大毫米和亚毫米阵列(ALMA)射电望远镜上空的猎户座大星云
猎户座大星云位置
猎户座大星云的巴纳德环,距离地球1500至1600光年,直径约为300光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亨利·皮克林(William Henry Pickering)(1858年2月15日-1938年1月17日)和爱德华·巴纳德(Edward Barnard)(1857年12月16日-1923年2月6日)在19世纪末观察到猎户座中的星云复合体从三颗恒星上方开始,一直延伸到参宿七,左边是巴纳德环。
肉眼即可见的猎户座大星云,这张合成自广域红外线巡天卫星(WISE)四个红外光宽带数据的影像,而驱动猎户座星云(M42)发光的主要能源,则是位于这幅主题影像中心附近的四边形星团内部之内的恒星,影像里环拱在亮星周围的橘色辉光,源自于此区域大量复杂丝缕状尘埃所反射的星光。
猎户座分子云团(OrionMolecular Cloud Complex),又称猎户座分子云复合体,是位于猎户星座的大型星云,参宿一(猎户座ζ)恒星和参宿三(猎户座δ)恒星旁边,坐标:5小时35分0秒,赤纬-5°23′0″。距离地球1,500至1,600光年,延伸达数百光年。猎户座复合体包括一大群明亮的星云,猎户座星座中的乌云。通过双筒望远镜和小型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几个星云,肉眼可以看到一些部分(如猎户座大星云)。它是天上其中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恒星形成区,而且恒星正在活动地形成。它是天空中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域之一,包含原行星盘和非常年轻的恒星。星云中包含暗星云,发射星云,星云反射和氢云区域。著名的有猎户座大星云(即M 42)、M 43(猎户座大星云的一部分)、IC 434、马头星云(巴纳德33)、巴纳德环和M 78。但由于恒星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热量密集过程,该星云在红外波长处很亮。
猎户座大星云内的OMC-2分子云(Orion Molecolar Cloud 2)
猎户座大星云的分子云,像个大火鸡,直径有13光年。
猎户座大星云(底部)和NGC 1977复合体(顶部),中间是OMC-2和OMC-3的两个小型复合体。
贝克林-诺伊格鲍尔天体(简称BN天体),英语:Becklin-Neugebauer Object,或V2254Ori,2MASS J05351411-0522227,是猎户座分子云团中一个仅能通过红外观测到的天体。赤经5小时35分14.113秒,赤纬-05°22′22.73″。距离地球约1500 光年。它于1967年由艾里克·贝克林(Eric Becklin)和格里・诺伊格鲍尔(Gerry Neugebauer)发现。BN天体被认为是一颗中等质量的原恒星,约为15太阳质量。它还是除太阳外在10微米波长以下最为明亮的天体。
巴纳德环星云(Barnard'sLoop),目录号沙普利斯2-276(Sh 2-276),是猎户星座中的发射星云,坐标:5小时27分30.0秒,赤纬-3°58′0″。距离太阳系大约1600光年,它也包含黑暗的马头星云和明亮的猎户座星云。环形以猎户座大星云为中心形成一个大弧形,被认为是约200万年前的超新星爆炸后的遗迹。距离地球为518光年至1434光年之间,其直径分别为100或300光年。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艾默生·巴纳德(Edward Emerson Barnard)(1857年12月16日- 1923年2月6日)于1894年拍摄并发表了描述。
巴纳德环星云
巴纳德环星云
巴纳德环星云
IC 434,是位于猎户座的一个明亮发射星云,位于火焰(NGC 2024)和马头星云附近,是离子化的氢区,马头星云的背景,赤经05时41分00秒,赤纬-02°30′00″。距离地球1,500光年。它于1786年2月1日被威廉·赫歇尔发现。它位于猎户腰带最东边的参宿一旁边,是一片细长且模糊不清的地区。IC 434因为衬托出著名的马头星云,因此它比IC 星表中的其它天体更为著名。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在1786年2月1日未观察到,法国天文学家保罗·皮埃尔·亨利(Paul-Pierre Henry)(1848年8月21日-1905年1月4日)和他的兄弟马修·普罗斯珀·亨利(Mathieu Prosper Henry)在1887年2月28日发现,苏格兰裔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妮娜·帕顿·史蒂文斯·弗莱明(Williamina Paton Stevens Fleming)在1888年6月27日也观察到。
IC 434发射星云
IC435,是位于猎户座的一个反射星云,苏格兰裔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妮娜·帕顿·史蒂文斯·弗莱明(Williamina Paton Stevens Fleming)在1888年6月27日发现。赤经05时43分00.6秒,赤纬-02°18′46″。
IC 435反射星云
马头星云(HorseheadNebula),也称为巴纳德33,LDN 1630,是猎户座中明亮的IC 434内的一个暗星云,坐标:5小时40分59.0秒,赤纬-2°27′30″。这个星云位于恒星参宿一(猎户座ζ 或Oriζ)的南部,位于猎户座腰带以东最远的地方,是更大的猎户座分子云复合体的一部分。这个星云于1888年由苏格兰裔美国天文学家威廉·佩顿·史蒂文斯·弗莱明(Williamina Paton Stevens Fleming)(1857年5月15日- 1911年5月21日)在哈佛大学天文台拍摄的摄影版上首次录制。马头星云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高约5光年,宽约3.5光年。它是最明显的星云之一,因为其旋转的黑暗尘埃和气体云的形状,从地球看它位于猎户座ζ下方,它与马的头部有一些相似之处。视星等8.3等,肉眼不能见。因形状十分像马头的剪影,故有马头星云的称号。马头星云基部的亮点是刚形成的年轻恒星,视星等+11。1888年哈佛大学天文台拍下的照片首次发现这个不同寻常形状的星云。
该星云后正在增长的红色部分是由被附近猎户座σ电离的氢气所产生。马头星云黑暗部分由厚厚的暗星云造成,头颈部下方对左边撒下阴影。离开星云的气流因为磁场原因而呈现出漏斗状。马头星云基部的亮点是正在生成的新恒星。
马头星云, 在恒星风及辐射下,一团巨大的星际尘埃云,有恒星正形成于其内的暗星云。而它之所以现迹,则是因为其不透光尘埃所造成的剪影,镶在光亮的泛红色发射星云IC 434之内。在图像左下角,色泽形成鲜明对比的泛蓝反射星云NGC 2023,则环拱着一颗炽热的年轻恒星。
马头星云
马头星云
马头星云和火焰星云
马头星云和火焰星云
马头星云(黑暗部分)和NGC 2023星云(中心亮圆点)
马头星云到猎户座大星云之间的天体
NGC1999,位于猎户座,伐三(猎户座ι)恒星南边,坐标:5小时36分25.4秒,赤纬-6°42′57″。是一个充满尘埃的明亮星云,有一个巨大的空洞,是由一片黑色天空所代表,它是一个反射星云,距离地球1,500光年远。星云中心有个猎户座V380变星恒星,视星等+10,是一个至少包含三颗恒星的多星系统。NGC 1999星云在猎户座V380恒星的光芒中闪耀。中央的主要恒星是一个热白色的恒星,它的表面温度为10,500±500开尔文(绝对温度K),是太阳质量的2.87倍,是太阳半径的3倍,是太阳发光的100倍。次要恒星,表面温度为5,500±500开尔文(绝对温度K),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6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两倍,发光是太阳发光的3倍。猎户座V380 (V380Orionis)的恒星组似乎发射了一种极地喷射,使周围星云中形成一个钥匙孔形状的洞,称为NGC 1999。该星云系统被弓形冲击所包围,整个结构尺寸超过17光年。据信,黑色斑块是一团密集的尘埃和气体。根据探路者实验射电望远镜(2009年11月29日)和麦哲伦望远镜(2009年12月4日)的探测,确定该补丁看起来是黑色,不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密集的气体口袋,而是因为它真的是空的。这种现象的确原因仍在调查,为何形成了这个洞。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应该能够更好地了解整个恒星形成过程。是由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于1785年10月5日首次发现的。
NGC 1999星云
NGC2023,也称为LBN 954,位于猎户星,参宿一(猎户星ζ)恒星东南边,坐标:5小时41分38.2秒,赤纬-2°15′33″。一个反射星云。它是由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5年1月6日发现的。距离地球1467光年,靠近猎户座大星云。它的直径为4.3光年光年,NGC 2023星云被一颗巨大的和非常年轻的称为HD 37903恒星所照亮。
NGC 2023在马头星云左下角
火焰星云(FlamingStar Nebula),NGC 2024,又称为NGC 2024和Sh2-277,猎户座的反射星云,参宿一(猎户座ζ)恒星北侧,坐标:5小时41分54.0秒,赤纬-1°51′24″。由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发现在1786年1月1日发现。距离地球约1500光年。是一个非凡的物体,不规则,明亮,非常大,包括“黑色空间”。火焰星云中心约15光年,在右下方可见另一个熟悉的马头星云。距离地球约900到1,500光年。是猎户座腰带中最耀眼的恒星参宿一(猎户座ζOri)将充满活力的紫外线照射到火焰星云中,将电子击中那里的巨大氢气云。当电子和电离氢重新结合时,大部分辉光都会产生。额外的黑暗气体和尘埃位于星云的明亮部分前面,这就是导致发光气体中心出现黑暗网络的原因。火焰星云是猎户座分子云复合体的一部分,这个恒星形成区域包括着名的马头星云。据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X射线观测结果显示,估计有800颗恒星在该星云中,而且还有数百颗年轻恒星。许多恒星深藏在NGC 2024之内,在二十万年前至一百五十万年前诞生的成团恒星。
火焰星云
火焰星云细节
火焰星云和马头星云
火焰星云
火焰星云(NGC 2024)和猎户座大星云(M42)
火焰星云和参宿一恒星(猎户座ζ)(右下角)
猎户座腰带与左边的参宿一
猎户座腰带三颗星(自左向右:参宿一ζOri,参宿二εOri,参宿三δOri)
NGC1977, NGC 1977-73-75,IRAS 05327-0457,OCl525,Sharpless 279或Sh2-279,嵌入Sh2-279的反射星云通常被称为“奔跑者星云(Running Man Nebula)”。位于猎户座星座中的反射星云,猎户座大星云以北0.6°,伐二(猎户座θ2)恒星东侧,坐标:5小时35分15.8秒,赤纬-4°50′40″。距离太阳系大约1500光年,半径7.5光年。中心可能是半径约为70和48天文单位的圆盘。该处的NGC 1973,NGC 1975和NGC 1977三个NGC星云同被称为沙普利斯279星云(Sharpless 279),它们被较暗的模糊区域分开。是德国 - 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6年1月18日发现的。
NGC 1977星云
NGC 1977星云(奔跑者星云)(左)和猎户座大星云(右)
NGC1973,或CED 55B,位于猎户座的弥散星云,猎户座大星云以北,伐二(猎户座θ2)恒星东侧,坐标:5小时35分4.8秒,赤纬-4°43′54″。由普鲁士天文学家海因里希·路易·阿雷茨(海因里希·路易斯·达雷斯特Heinrich Louis d'Arrest)于1862年12月16日发现。
NGC 1973星云
NGC1975,或CED 55C,位于猎户座的弥散星云,猎户座大星云以北,伐二(猎户座θ2)恒星东侧,坐标:5小时35分17.9秒,赤纬-4°41′7″。由普鲁士天文学家海因里希·路易·阿雷茨(Heinrich Louis d'Arrest)于于1864年10月3日发现的。
沙普利斯2-264星云(Sharpless2-264),又称猎户座λ环(LambdaOrionis Ring),或Sh2-264,Cr 69,因为它的形状酷似神仙鱼,也叫做神仙鱼星云(Angelfish Nebula)。坐标:5小时35分18.0秒,赤纬+9°56′00″。距离地球约1,500光年,视星等+3.5,半径约75光年。觜宿一(猎户座λ)(觜宿意思是海龟喙)旁边。是位于猎户座的分子云和电离氢区,也称为猎户座环,可见于猎户座分子云团(OMCC)上方。猎户座分子云团(OMCC)是银河系最靠近太阳系,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恒星诞生区,有许多大质量恒星在该处出生。这个星云是依据该区最主要的恒星,让周围物质电离的一颗蓝巨星,觜宿一(猎户座λ,Meissal)命名。觜宿一是位于猎户座头部的一颗恒星,位置在参宿四、参宿五 、参宿六 、和参宿七组成的四边形北方。这颗恒星位于由年轻的4等星和5等星组成,裸眼就可以看见的疏散星团古拉迪69(Cr 69)中心。双筒望远镜就可以分辨出是一对恒星。位于这个星团东南的觜宿三是一颗橙巨星,觜宿三距离太阳1100光年,星团和与它在一起的星云距离超过1,400光年。虽然使用双筒望远镜或业余的小望远镜看不见这片云气,但在长时间曝光的相片上却是清晰可见。
沙普利斯2-264星云
沙普利斯2-264星云
沙普利斯2-264星云位置
注:沙普利斯亮星云表(Sharpless catalog),是一个包括313个电离氢区(发射星云)的天文星表。星表由美国天文学家斯图尔特·沙普利斯(Stewart Sharpless)编集,第一版发表于1953年,其中包括142个天体(Sh1),第二版(最终版)在1959年发表,总共包括313个天体。沙普利斯本来是想把赤纬-27°以北的电离氢区收集在这个星表中,但实际上,星表也包括一些位于这个纬度以南的天体。
斯图尔特·沙普利斯(Stewart Sharpless,1926年3月29日-2013年1月19日),美国天文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银河系结构根本上的研究,并制定了沙普利斯亮星云表。
沙普利斯在叶凯士天文台修读研究所课程时和另一位当时也是研究生的天文学家唐纳德·爱德华·奥斯特布罗克一起在威廉·威尔逊·摩根之下进行研究。1952年他们发表了借由推测银河系内电离氢区和年轻高温恒星和地球的距离建构的银河系旋臂结构。沙普利斯并曾经在威尔逊山天文台担任沃尔特·巴德和爱德文·哈勃的星系摄影助理。
1953年,沙普利斯成为美国海军天文台旗杆站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观测和编录由帕洛马山天文台巡天观测拍摄到的位于银河系内的电离氢区,进行巡天观测并编列成目录。通过这项工作,沙普利斯将这项研究编列的电离氢区列表发表。沙普利斯先后出版了两版电离氢区星表:发表于1953年包含142个天体的第一版,第二版和最终版发表于1959年,共收录了313个星云。沙普利斯于2013年逝世。逝世前为罗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古拉迪69 (Cr 69)(猎户λ星协),是位于猎户座参宿四西北的一个疏散星团。坐标赤经05时 35分 06秒,赤纬+09°56′00″。它的年龄大约500万年,距离太阳约1,300光年(400秒车距),觜宿一是这个星团内的一对双星。与这个星座的其它部分,从八月中旬出现在早晨的天空,迄四月下旬接近太阳之前,都能目视。而且无论在南半球或北半球都能看得见。
这个星团以周期2亿2740万年,离心率0.06的椭圆绕着银河中心运动。离银河中心最远的距离是28,000光年(8,600秒车距),最近的距离是25,000光年(7.700秒车距)。轨道倾角使它能远离银河平面至260光年(80秒差距),平均每3330万年穿越盘面一次。注:Cr 69的Cr为瑞典天文学家佩尔·科林德(Per Collinder)编辑的并于1931年出版的天文目录。
M43,也称为梅西耶43、Messier 43,迪马伦的星云(De Mairan Nebula)和NGC1982,是猎户座星座中的氢云区域,它是猎户座分子云复合体的一部分,一个弥散星云,坐标:5小时35分31.8秒,赤纬-5°16′03″。是由法国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最着名的是计时生物学家让 - 雅克·多托斯让 - 雅克·梅朗(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1678年11月26日- 1771年2月20日)在1731年之前发现,它被一条尘埃与主要的猎户座星云分隔开来。距离地球约1,350光年,视星等+9.0。直径约7.5光年。这个星云中的主要电离恒星是HD 37061(可变星号NU Ori),它位于氢云区域的中心附近,是一个三星系统,主要成分是蓝白色的B型主序星,恒星分类为B0.5V或B1V。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9±7倍,是太阳半径的5.7±0.8倍。这颗恒星在31,000 K的有效温度下从它的光球辐射出太阳光度超过26,000倍。它的旋转速度很快,预计旋转速度约为200 公里 / 秒。
M 43星云
M 43星云
M 43星云(上)和M 42(下)
鬼星团,也称为蜂巢星团(Beehive Cluster),积尸气(普拉塞佩Praesepe)、M 44、NGC 2632或Cr 189,是位于巨蟹座的一个疏散星团,它是最靠近太阳系的疏散星团之一。在黑暗的夜空下,裸眼看见的鬼宿星团像是一个模糊的斑块,因此在远古时代就有纪载,中国称他为积尸气。古代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描述他是“巨蟹胸部的集团”,并且是伽利略1609年用望远镜研究的第一批天体之一,并且解析出40颗恒星。查尔斯·梅西耶于1769年3月4日记录为M 44。
M 44位于赤经08时40分24.0秒,赤纬19°40′00″,距离地球577光年(177秒差距),视星等3.7。最亮的是6至6.5等的蓝白色和蓝色恒星,这个星团的核心直径约22.8光年(7秒差距),该星团的核心的质量半径约为12.7光年,它的潮汐半径约39光年(12秒差距)。估计年龄约7.3亿年。这个星团至少包含1,010颗受到引力束缚的恒星,总质量约为500-600个太阳质量,还出现了五颗巨星。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11颗白矮星。群集的视觉亮度为3.7。它最亮的星星是蓝白色的,大小在6到6.5之间。
积尸增二(巨蟹座42)(42 Cnc或HD 73785)是巨蟹星座中的一颗星星,其视星等为6.83,它是M 44(NGC 2632)的成员,位于赤经08时40分43.20606秒,赤纬19°43′09.5352″。
这个星团与另一个疏散星团毕宿星团,有着相似的年龄和自行运动,它们有着类似的起源,这两个星团的成员都包含红巨星和白矮星。
在2012年9月,在鬼宿星团内发现了两颗行星,各别环绕着母恒星。这一发现是首度在星团中发现像太阳的恒星有像地球的行星环绕着。有行星的两颗恒星已被命名为Pr0201b,结尾的b表示是行星。被发现的这两颗行星都是热木星,它们是大质量的气体巨星,但轨道非常靠近其母恒星。
描述发现行星的公告发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以萨姆·奎因(Sam Quinn)为第一作者的函件形式刊出。奎因(Quinn)的研究小组与哈佛大学-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的戴维·拉瑟姆(David Latham)合作,利用史密森尼天文观测台的弗雷德·劳伦斯·惠普尔天文台发现。2016年其他人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在Pr0211系统中实际上有两颗行星,第二颗是Pr0211-c。
M 44疏散星团
M 44疏散星团
彗星C / 2001 Q4(NEAT)靠近M 44的照片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英语: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缩写为CfA),右为史密松天体物理台,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和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组成。
弗雷德·劳伦斯·惠普尔天文台的多镜面望远镜,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总部以外最大的天文台,位于亚利桑那州南端圣克鲁斯县诺加利斯北面,圣塔瑞塔山脉海拔2,066米的霍普金斯山(Mount Hopkins)坡上。
弗雷德·劳伦斯·惠普尔天文台的VERITAS侦测器上的其中一面反射镜
从弗雷德·劳伦斯·惠普尔天文台入口处远眺霍普金斯山顶,该天文台分成山脚和山坡上两部分。
NGC2337,或PGC 20298,位于天猫座,是一个不规则的矮星系,赤经07时10分13.6秒,赤纬+44°27′26″。视星等12.4。基于435公里 / 秒的后退速度,NGC 2337距离地球约2500万光年。该星系的宽度约为2万光年。它已经经历了恒星形成的最新阶段,有众多明亮的蓝色恒星形成区域。1877年1月17日由法国天文学家让·玛丽·爱德华·斯蒂芬(Jean MarieÉdouardStephan,1837年-1923年)发现。
NGC 2337星系
毕宿星团(Hyades),也称为梅洛特25(Melotte 25)、Collinder 50或考德威尔41(Caldwell 41),位于金牛座,是一个疏散星团。赤经04时27分,赤纬+15°52′。视星等0.5,在星团中,明亮的恒星们与红巨星毕宿五共同构成一个“V”字型。虽然从地球上看起来毕宿五似乎是毕宿星团的成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毕宿星团距离地球153光年(47秒差距)。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团。目前正以每秒44公里的速度远离太阳。
毕星团的星数在300个以上,总质量约400太阳质量,以43千米/秒的速度渐渐远离地球。星团的潮汐直径65光年,核心直径则为18光年。估计年龄6亿2500万年。星团包括许多光谱类型为A(至少21颗),F(大约60颗)和G(大约50颗)的亮星。核心中有8个白矮星,除白矮星外,星团中心6.5光年范围包含至少1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系统。核心半径为8.8光年,比太阳和天狼星之间的距离稍大。集群中一半的质量都包含在半径为19光年的范围里。潮汐半径为33光年,代表毕星团的平均外边界,在此范围外,恒星不太可能继续在重力作用下束缚在星团核心上。
这个星团可能在1654年被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巴蒂斯特·霍迪尔纳(Giovanni Battista Hodierna)首次纪录在星表中,但是,梅西耶没有将毕宿星团加入他在1781年编辑的梅西耶星表中。
毕宿星团
毕宿星团核心中的亮星
毕宿星团中的毕宿五(右下),左上是昴星团。
毕宿一,即金牛座ε(ε Tau,ε Tauri),是一颗位于金牛座的恒星,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毕宿星团的六颗巨星之一,赤经04时 28分37.00秒,赤纬+19°10′49.5″。和毕宿五一起组成金牛座的一对眼睛。
毕宿一是一颗K0型的橘色巨星,视星等为+3.53。这颗恒星在其主序星阶段可能是一颗A型恒星,现在它已经度过主序星阶段,现在膨胀成为一颗红团簇巨星,核心使用氦核聚变来提供能量。
作为毕宿星团的成员,毕宿一的年龄在6.25亿年内。距离地球约147光年(45秒差距)。毕宿一的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2.7倍,亮度是太阳光度的97倍,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7倍,表面温度约为4901K。自转速度3.0公里 / 秒。年龄6.25亿年。毕宿一拥有一颗11等的伴星,在天球和主星的距离为182角秒。
2007年2月7日,天文学家利用多普勒光谱法发现毕宿一拥有一颗大质量的行星金牛座εb。这颗行星沿着一个离心轨道围绕毕宿一公转,公转周期为1.6年。这也是在毕宿星团发现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
毕宿二,即金牛座δ³(δ³ Tau,δ³ Tauri),是一颗位于金牛座的三合星系统,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毕宿星团的成员之一,赤经04时25分29.38340秒,赤纬+17°55′40.4579″。40.4579,距离地球约148光年,在天球上距离金牛座δ¹0.72°。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27±0.23 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1.47±0.05 倍,温度9,025 K,旋转速度11.3 公里 / 秒。由于毕宿二的位置接近黄道,故经常被月球所遮掩。此外,太阳系的行星如水星与金星等也有可能遮掩它,但这现象非常罕见。
毕宿二的主星毕宿二A是一颗白色A-型次巨星,它也是一颗猎犬座α²型变星,平均视星等为+4.30,视星等在+4.29至+4.32之间变化,光变周期为57.25天。它的伴星毕宿二B亮度8等,距离主星1.4角秒(64AU)。另一颗伴星毕宿二C,距离主星77角秒,亮度11等。
毕宿三,即金牛座δ¹(δ¹ Tau,δ¹ Tauri),是一颗位于金牛座的三合星系统,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毕宿星团的成员之一,赤经04时22分56.09253秒,赤纬+17°32′33.0487″。距离地球约156光年(48秒差距)。肉眼几乎看不到该系统,其合并的视在视觉幅度为+3.772。轨道周期529.8天。自转速度3.0 公里 / 秒。由于毕宿三的位置接近黄道,故经常被月球所遮掩。此外,太阳系的行星如水星与金星等也有可能遮掩它,但这现象非常罕见。上一次发生金星掩毕宿三是在1818年1月3日。
毕宿三的主星毕宿三A是一颗橙色K-型巨星,是毕宿星团六颗巨星中的一颗,视星等为+3.77。毕宿三A的亮度是太阳的74倍,半径是太阳的11.6倍,质量是太阳的2.6倍。表面温度是4965K。它的伴星毕宿三B亮度12等,距离主星107角秒。它可能和主星没有任何物理联系。但是,通过对月掩毕宿三的观测,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更近的伴星毕宿三C,距离主星的平均距离是1.76AU,围绕主星旋转的时间为530天。
金牛座δ2(δ2 Tau,δ2 Tauri,Delta2 Tauri),是金牛座十二星座中的一颗孤星。赤经04时24分05.75985秒,赤纬+17°26′38.8583″。径向速度+37.1 公里 /秒,距离地球161光年(49.5秒差距)。在天空中,它与金牛座δ¹相距0.3°,肉眼几乎看不见,视线幅度为+4.80。估计年龄为4.49亿年,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8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8倍。有效温度为7,997 K,亮度是太阳亮度的27倍。
毕宿四,即金牛座γ(γ Tau,γ Tauri),是一颗位于金牛座的恒星,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毕宿星团的成员之一。赤经04时19分 47.6037秒,赤纬+15°37′39.512″。它和毕宿星团的其他亮星以及附近的毕宿五一起组成金牛座的头部。
毕宿四是一颗G8型或K0型巨星,视星等为+3.65。它距离毕宿星团的中心仅有2.5秒差距。这颗恒星已经度过主序星阶段,现在膨胀成为红巨星,核心使用氦核聚变来提供能量。它的年龄估计介于4.3亿年至5.3亿年之间。相对的,毕宿星团的年龄约为6.25亿年,存在0.5亿年的误差。径向速度38.7 ± 0.9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54光年(47秒差距)。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3.4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85倍,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7倍,表面温度约为4,970K,自转速度4公里/秒。
毕宿五(Aldebaran),位在黄道星座的金牛座中,是颗距离太阳大约65光年的红巨星。它是金牛座中最亮的恒星,赤经04时35分55.23907秒,赤纬+16°30′33.4885″。径向速度48公里/秒,距离地球65.3 ± 1 l光年(20 ± 0.3秒差距),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16±0.07倍,是太阳直径的44倍,约为6,100万公里。亮度是太阳亮度的518倍,温度3,900±50 K,自转周期520天,自转速度3.5±1.5公里/秒,年龄64亿年。
尽管它的视星等在0.75和0.95等之间缓慢变化著,仍是全天第14亮星。毕宿五拥有一颗大小约是木星数倍的行星,称为毕宿五b。
毕宿五这颗红巨星比太阳更大,表面温度比太阳低,只有3,900 K,但是半径是太阳的44倍,因此亮度超过太阳400余倍。它的自转缓慢,需要520天才能完成一周。
探测行星的先锋10号正朝着这颗恒星目前的方向前进,估计在200万年后会最接近这颗恒星。
毕宿五位置,位于毕宿“Y”字形左侧分叉的顶部,代表这头公牛的一只眼睛,“Y”字形右侧分叉顶部那颗星代表金牛的另一只眼睛,不过,它的亮度要暗得多。从这两个分叉继续向前延伸,分别会遇到两颗星,上方那颗星较亮,是金牛座第二亮星金牛座β,下方一颗稍暗,中文名字叫“天关”。这两颗星代表金牛的两只犄角,整个金牛座被想象成一头凶猛的公牛,低着头,瞪着两只由于暴怒而发红的大眼睛,正用两只坚硬的犄角顶向代表猎人的猎户座。不过此时猎户座还在地平线下没有升起来。
毕宿六,金牛座θ(θ Tau,θ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的恒星系统,由金牛座θ¹和金牛座θ²组成。金牛座θ¹位于赤经04时28分34.49603秒,赤纬+15°57′43.8494″,距离地球约152光年(46.7秒差了)。金牛座θ²位于赤经04时28分39.74070秒,赤纬+15°52′15.1745″,距离地球约157光年(48秒差距)。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毕宿星团的成员之一。
金牛座θ¹(毕宿六)和金牛座θ²(毕宿增十三)在天球上的距离为5.62角分(0.094°)。其中金牛座θ¹相对比较昏暗,是一颗K型的橘色巨星,视星等为+3.84。金牛座θ²是一颗白色A型巨星,平均视星等为+3.40。金牛座θ²也是一颗盾牌座δ型变星,它的亮度在+3.35至+3.42之间变化,光变周期为1小时48分55.3秒。
金牛座θ¹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67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0.55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71倍,温度7,800 K,旋转速度1.40公里 / 秒。年龄5.1亿年。金牛座θ¹和θ²轨道周期5,997天。
金牛座θ¹(θB)和金牛座θ²(θA)同时又都是分光双星。金牛座θ¹(θB)主星Ba是橙色的K型巨星,视在+3.84,金牛座θ¹的伴星视星等7等,距离金牛座θ¹为4天文单位,它的质量为1.31太阳质量,每16.26年围绕主轨道绕运行一次。
金牛座θ²(θA)的主星Aa平均视星等为+3.40。它的伴星Ab视星等6等,距离金牛座θ²0.005角秒(2天文单位AU),每140.7302天完成一次轨道飞行。
金牛座θ²由θ²Aa和θ²Ab两颗恒星组成。金牛座θ²Aa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86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4.4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59 倍,温度7,800K,旋转速度68.4公里 / 秒。
金牛座θ²Ab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16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2.7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21倍,温度5,080 K,旋转速度113公里 / 秒。年龄6.5亿年
金牛座θ¹在黄色上方,金牛座θ²在浅蓝色下方。
毕宿七,即金牛座71(71 Tau,71 Tauri)是一颗位于金牛座的恒星,赤经04时26分 20.67秒,赤纬+15°37′06″。距离地球146光年(44.6秒差距),毕宿七是一颗黄白色F-型主序星,视星等为+4.48。恒星以+38公里 /秒的日心径向速度远离地球。恒星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94 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3.34倍,温度7,543 K。自转速度为192公里 /秒,自转周期为14.2天。
毕宿八,即金牛座λ(λ Tau,λ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的三合星系统,赤经04时00分40.81572秒,赤纬+12°29′25.2259″″。距离地球约370光年(114秒差距)。
毕宿八的主星毕宿八A是一颗蓝色色B-型主序星,平均视星等为+3.41。温度18700 K,它的亮度是太阳亮度的5801倍,质量是太阳的7倍,半径是太阳的6.6倍。它的伴星是一颗白色A-型次巨星,亮度是太阳的95倍,半径是太阳的5.5倍,自转速度85公里 / 秒。
毕宿八A和伴星 B之间的距离约为0.1天文单位(AU),围绕共同的质心旋转,轨道周期为3.9529552天。
毕宿八A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7.18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6.40 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5,801倍,温度18,700 K,自转速度85公里 / 秒,年龄3.32亿年。
毕宿八B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89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5.30 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128倍,温度8,405K,自转速度76公里 / 秒。
因为这两颗星在旋转时互相遮掩,出现大陵五型变星的光变特征,视星等在+3.37至+3.91之间变化,变光周期为3天22小时52分15.3秒。这个联星系统拥有一个昏暗的伴星,以33天的周期围绕这个联星系统旋转。
毕宿增一,金牛座30,又名BD+10 486,HD 23793、SAO 93611、HR 1174,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3时48分16.3秒,赤纬+11°08′36″。径向速度-0.6公里/秒,距离地球565光年,视星等为5.07。
毕宿增二,金牛座31,又名BD+06 594,HD 24263、SAO 111469、HR 1199,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3时52分0.2秒,赤纬+06°32′05″。径向速度-0.43公里/秒,距离地球704光年,视星等为5.67。
毕宿增三,即金牛座ν(ν Tau,ν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的恒星,赤经4时03分09.37966秒,赤纬+05°59′21.4792″。径向速度-5.7±0.9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17光年光年(35秒差距)。毕宿增三是一颗白色A-型主序星,视星等为+3.91。自转速度83公里/秒,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25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2.87倍。有效温度为7,836 K,亮度时太阳亮度的28倍。
毕宿增四,金牛座40,又名BD+05 584,HD 25558、SAO 111585、HR 1253,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03分44.6秒,赤纬+05°26′08″。径向速度-0.57公里/秒,距离地球约502光年,视星等为5.33
毕宿增五,金牛座45,又名BD+05 601,HD 26462、SAO 111648、HR 1292,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11分20.3秒,赤纬+5°31′23″。径向速度0.01公里/秒,距离地球128光年,视星等为5.72。
毕宿增六,金牛座46,46 Tau,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13分33.11秒,赤纬+07°42′57.7″。距离地球121光年,视星等为5.29。
毕宿增七,即金牛座μ(μ Tau,μ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的恒星,赤经4时15分32.05687秒,赤纬+8°53′32.4916″。径向速度+ 16.3±0.6公里/秒,距离地球约494光年(1150秒差距)。毕宿增七是一颗蓝白色B-型次巨星,视星等为+4.27。自转速度89公里/秒,质量是太阳质量的6.7倍,有效温度为16,980 K,亮度时太阳亮度的462倍,年龄2.52亿年。
毕宿增八,金牛座47,又名BD+08 652,HD 26722、SAO 111674、HR 1311,是金牛座中的一颗双星,赤经4时13分56.38482秒,赤纬+9°15′49.7729″。径向速度-8.2±0.4公里/秒,距离地球330光年(102秒差距),视星等为4.89。主星半径大约是太阳的12.9倍,温度5117K。伴星较暗。两颗星相距约1.3角秒,大约需要479年才能完成一个轨道。
毕宿增九,金牛座48,又名BD+15 603,HD 26911、SAO 93836、HR 1319,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15分 46.3秒,赤纬+15°24′2″。径向速度 0.02 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45光年,视星等为6.32。
毕宿增十,金牛座58,又名BD+14 682,HD 27459、SAO 93876、HR 1356,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20分36.3秒,赤纬+15°05′43″。径向速度 0.1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54光年,视星等为5.26。
毕宿增十一,金牛座63,又名BD+16 586,HD 27749、SAO 93900、HR 1376,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23分25秒,赤纬+16°46′38″。径向速度 0.13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54光年,视星等为5.64。
毕宿增十二,即金牛座δ²(δ² Tau,δ² Tauri或金牛座64),是一颗位于金牛座的恒星,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毕宿星团的成员之一,位于赤经04时 24分05.75985秒,赤纬+17°26′38.8583″。径向速度+37.1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61光年(49.5秒差距)。毕宿增十二是一颗A-型主序星,视星等为+4.80,在天球上和金牛座δ¹相隔0.23°,肉眼几乎看不见,被认为是毕星团的成员。自转速度42公里/秒,估计年龄为4.49亿年,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8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8倍。有效温度为7,997 K,从其光球中辐射出太阳光度的27倍。
毕宿增十三,金牛座θ(θ Tau,θ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的恒星系统,由金牛座θ¹和金牛座θ²组成。赤经4时28分34.5秒,赤纬+15°57′44″。视星等+3.84,它们距离地球约153光年(47秒差距),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毕宿星团的成员之一。
金牛座θ¹(毕宿六)和金牛座θ²(毕宿增十三)在天球上的距离为5.62角分(0.094°)。其中金牛座θ¹相对比较昏暗,是一颗K型的橘色巨星,视星等为+3.84。金牛座θ²是一颗白色A型巨星,平均视星等为+3.40。金牛座θ²也是一颗盾牌座δ型变星,它的亮度在+3.35至+3.42之间变化,光变周期为1小时48分55.3秒。
金牛座θ¹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67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0.55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71倍,温度7,800 K,旋转速度1.40公里 / 秒。年龄5.1亿年。金牛座θ¹和θ²轨道周期5,997天。
金牛座θ¹(θB)和金牛座θ²(θA)同时又都是分光双星。金牛座θ¹(θB)主星Ba是橙色的K型巨星,视星等+3.84,金牛座θ¹的伴星视星等7等,距离金牛座θ¹为4天文单位,它的质量为1.31太阳质量,每16.26年围绕主轨道绕运行一次。
金牛座θ²(θA)的主星Aa平均视星等为+3.40。它的伴星Ab视星等6等,距离金牛座θ²0.005角秒(2天文单位AU),每140.7302天完成一次轨道飞行。
金牛座θ²由θ²Aa和θ²Ab两颗恒星组成。金牛座θ²Aa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86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4.4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59 倍,温度7,800K,旋转速度68.4公里 / 秒。
金牛座θ²Ab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16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2.7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21倍,温度5,080 K,旋转速度113公里 / 秒。年龄6.5亿年。
毕宿增十五,HD28527,又名BD+15 637,SAO 93975、HR 1427,是一颗金牛座的恒星,也是毕星团的成员。肉眼几乎看不到它,赤经4时30分33.633秒,赤纬+16°11′38.46″。径向速度0.13公里/秒,以+38公里/秒的日心径向速度远离地球移动,距离地球约148光年(45.4秒差距),视星等为4.78。年龄3.07亿年,每1.278天绕轴自转一次。其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75倍,半径太阳半径2.2倍。有效温度为8,274 K,从其光球中辐射出太阳光度的19倍。
毕宿增十七,金牛座85,又名BD+15 645,HD 28677、SAO 93993、HR 1432,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31分51.8秒,赤纬+15°51′06″。径向速度 0.04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47光年,视星等为6.02。
天街,金牛座κ,(κTau,κTauri,Kappa Tauri),是金牛座星座中的双星,两个都是毕星团的成员。距离地球约150光年,金牛座κ¹和金牛座κ²在天球上的距离为5.8角分,实际距离至少为0.25光年,彼此相隔约6光年。κ1(天街增二)金牛座是白色A型亚种,视星等+4.22,半径为67天文单位(AU)。κ2(天街一)是一颗白色A型主序星,其视星等为+5.24。
在金牛座κ¹和金牛座κ²之间存在一对联星金牛座κC和金牛座κD,它们的视星等都为9等。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5.3角秒,其距离金牛座κ¹183角秒。另外,这个恒星系统还拥有两颗12等的伴星-金牛座κE和金牛座κF,它们距离金牛座κ²340角秒。
天节一,即金牛座π(π Tau,π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的恒星,虽然它从地球上看似乎是位于毕宿星团的恒星中,但它并不是毕宿星团的成员,其距离要比毕宿星团远很多。赤经4时26分36.37093秒,赤纬+14°42′49.6126″。径向速度+ 31.4公里/秒,距离地球约420光年(128秒差距)。天节一是一颗黄色G-型巨星,视星等为+4.69。半径是太阳半径的21 倍,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3.94倍,有效温度为5,086 K时,它的辐射度是太阳的229倍。年龄1700万年。
天节二,即金牛座ρ(ρ Tau,ρ Tauri)是一个位于金牛座的恒星,它是毕宿星团的成员,赤经4时33分50.91753秒,赤纬+14°50′39.9232″。径向速度+39.6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58光年(49秒差距)。。天节二是一颗白色A-型主序星,视星等为+4.65。它也是一颗盾牌座δ型变星,光变范围为0.01等,光变周期为1.61小时。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88倍,有效温度为7,640 K时,亮度是太阳亮度的1.39倍。自转速度为117公里/秒,估计自转周期为488.5天。
天节三,金牛座57,又名BD+13 663,HD 27397、SAO 93872、HR 1351,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赤经4时19分57.7秒,赤纬+14°02′07″。径向速度0.08公里/秒,距离地球约146光年,视星等为5.59。
毕宿星团核心中的亮星
昴星团(Pleiades),又称七姐妹(Seven Sisters)和梅西耶45号(Messier 45),M45,名字来自古希腊语,可能源于“起航”(Pleiades),中国古代称为昴宿星团,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伽利略是第一位通过望远镜观察昴宿星的天文学家,他在1610年3月的论文中发表了他的观察,包括显示昴星团内的36颗星的昴宿星团的草图。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在1769年3月4日编制为M 45。
位于金牛座,坐标:8小时40分24.0秒,赤纬+19°40′12″。是一个疏散星群,距离地球估计为444光年,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团之一。该星群是由在过去约2.5亿年内形成的热蓝色的发光恒星为主导。昴星团中心半径约为8光年,氢云气半径约为43光年。该星群包含1,000多个经过统计确认的成员。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其中14个。该星团所包含的总质量估计约为800太阳质量,并以较暗和较红的恒星为主。
在中国古代,昴宿为二十八宿之一,这些恒星则称昴宿七(Atlas)、昴宿增十二(Pleione)、昴宿四(Maia)、昴宿一(Electra)、昴宿增九(Celaeno)、昴宿二(Taygeta)、昴宿五(Merope)、昴宿六(Alcyone)和昴宿三(Sterope)。
昴宿星团在金牛座的位置
昴星团
昴星团的九颗主星的地图
昴星团的恒星
在2005年初,梅克赫兹彗星经过昴宿星团的附近。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以红外线拍摄的昴宿星团,显示出伴随着的尘埃。
昴宿星团的X-光影像显示这些恒星有温度极高的大气层,绿色的方框标示出光学上最明亮的七颗恒星。
昴宿一,伊莱克特拉(Electra),即金牛座17(17 Tau,17 Tauri),是一颗位于金牛座的蓝白色巨星,它是昴宿星团最亮的九颗恒星之一,赤经3时 44分52.53688秒,赤纬+24°06′48.0112″。径向速度+10.9公里/秒,距离地球约400光年(124秒差距)。视星等3.705,半径是太阳半径的6.06 倍,表面温度13,484K,光度是太阳光度的940倍,年龄1.15亿年。
是一颗B6 IIIe型的蓝白色巨星,视星等为+3.72,是昴宿星团第三亮的恒星,仅次于昴宿六和昴宿七。昴宿一是一颗高速自转的恒星,它的自转速度为181公里/秒。由于昴宿一的位置接近黄道,故经常被月球所遮掩。此外,太阳系的行星如水星与金星等也有可能遮掩它,但这现象非常罕见。2016年8月21日国际天文协会正式批准了这颗星的名称为厄勒克特拉(Electra)。
昴宿二(Taygetus),或金牛座19(19 Tau19),是金牛座中的三星系统,也是昴宿星团的成员。赤经3时45分12.49578秒,赤纬+24°28′02.2097″。它距离地球约440光年。昴宿星团中第六颗亮星,径向速度+10.1公里/秒,距离地球约400光年(124秒差距)。视星等3.705。它又是一个分光双星系统,视星等分别为+4.6和+6.1。轨道周期1323天。昴宿二Aa是一个蓝白色恒星,其视星等为+4.30,质量是太阳质量的4.5倍,光度是太阳光度的600倍。昴宿二Ab质量是太阳质量的3.2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6.06 倍,光度是太阳光度的150倍。另一个伴星昴宿二B视星等为8等,距离它们69角秒。2016年8月21日国际天文协会正式批准了这颗星以希腊神话中的七姐妹之一泰格特(Taygetus)命名。
昴宿三(Asterope),或金牛座21(Tau21),该名称以前称(Sterope)或金牛座22(Tau22),也是昴宿星团的成员。它为一个双星系统,金牛座21和金牛座22两颗恒星在天球上距离 0.04°,赤经3时45分54.47676秒,赤纬+24°33′16.2418″。径向速度+ 6.0公里/秒,距离地球431光年(132秒差距)。金牛座21(Tau21)是一种蓝白色B型主序矮星,其视星等为+5.76。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3倍,在11041 K的有效温度下,恒星从其光球中辐射出太阳光度的100倍。自转速度159公里/秒,年龄1亿年。
金牛座22(Tau22),是在金牛座中的昴宿星团,是金牛座21和金牛座22两颗双星的组成部分。赤经3时46分02.90030秒,赤纬+24°31′40.4313″。视星等6.43,距离太阳约444光年的位置。它,以+7公里/秒的日心径向速度远离地球移动。是一颗普通的A型主序星,自转232公里/秒,半径时太阳半径的3.1倍,表面温度11817 K,其亮度是太阳亮度的6.36倍。
昴宿四(Maïa),或金牛座20(Tau20),是金牛座昴星簇中的一个恒星,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人物马亚(Maïa),她是阿特拉斯(Atlas)和普勒俄涅(Pleione)的七个女儿之一。赤经3时45分49.6067秒,赤纬+24°22′03.895″。昴宿星团中第四颗最亮的恒星,仅次于昴宿六、昴宿七和昴宿一。是一颗汞锰星,径向速度7.5公里/秒,距离地球380光年(118秒差距),是一颗B8 II型的蓝色巨星,其视星等为+3.87,亮度是太阳亮度的501倍,表面温度约为12,400开尔文(K),半径是太阳的3.8倍,质量是太阳质量的3.77倍,自转速度33公里/秒。年龄1.26亿年。2016年8月21日国际天文协会正式批准了这颗星的名称为马亚(Maïa)。昴宿四位于昴宿星团的发射星云玛亚的星云(NGC 1432)中。
NGC 1432星云围绕昴宿四
NGC1432,位于金牛座,昴宿星团中的可见的反射星云,赤经3时45分49.6秒,赤纬24°22′04″。由法国眼镜商及天文学家保罗·皮埃尔·亨利(Paul Pierre Henry)(1848年8月21日-1905年1月4日)与马修·普罗斯珀·亨利(马蒂厄·普罗珀·亨利(Mathieu-Prosper Henry)(1849年12月10日1903年7月25日)兄弟俩于1885年11月16日发现。
NGC 1432星云
昴宿星云(MeropeNebula),又称为墨罗珀星云(Merope Nebula),或坦普尔星云(Tempel's Nebula),NGC1435,位于金牛座,是在昴宿星团(M 45)中的弥漫反射星云,围绕着视星等4级的昴宿五恒星(Merope)或金牛座23(23 Tau)。赤经3时46分14.0秒,赤纬23°46′18″。视星等4级。距离地球440光年(130秒差距),半径2光年。于1859年10月19日由德国天文学家恩斯特·威廉·勒贝雷特·坦佩尔(Ernst Wilhelm Leberecht Tempel)(1821年12月4日至1889年3月16日)发现。
它完全由恒星昴宿五照亮,还包含一个明亮的小星云IC 349,由于细小的碳尘遍布整个云层,因此在照片中显示为蓝色。人们曾经认为昴宿星云是由这个和周围的星云组成的,但现在人们知道昴宿星云是偶然遇到云的。美国天文蹙额及阿爱德华·艾默生·巴纳德于1890年11月14日发现了一个靠近昴宿星云的小而独特的反射星云IC 349,距离只有0.06光年,而是穿过昴宿五恒星并因辐射而变形的星际尘埃云。它自然非常明亮,但几乎隐藏在昴宿星云的光芒中。
NGC 1435反射星云
昴宿星云
昴宿星云边缘的IC 349小星云
IC349,也称为巴纳德的梅罗普星云(Barnard's Merope Nebula),是在金牛座的一个反射星云,距昴宿星团中的昴宿五(梅罗普星Pleiades)3500 天文单位(0.06光年)。赤经3时46分21.3秒,赤纬23°56′28″。墨罗珀星云的一部分。视星等13级。1890年11月14日由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Edward Emerson Barnard)(1857年12月16日至1923年2月6日)发现。IC 349是墨罗珀(Merope)星云附近反射灰尘的特别明亮的结。距离地球大约440光年(135秒差距),IC 349直径0.036光年。
IC 349可能是星际密集的冷介质,从形态上看,它似乎具有大致五边形的形状,并且与昴宿五的距离最近。没有发现其发光度上限为太阳发光度的0.23±0.05倍,这意味着嵌入结中的氘燃烧原恒星的上限是太阳质量的0.15倍。IC 349距离昴宿五足够近,以至于它的包壳正在受到恒星的辐射压力与恒星风两者的破坏。
IC 349反射星云
IC 349反射星云
昴宿五(Merope),或金牛座23(Tau23),是金牛座中的一颗恒星,也是昴宿星团的成员,赤经3时46分19.57384秒,赤纬+23°56′54.0812″。距离地球380光年(117秒差距)。昴宿星团中第五颗亮星,是一个蓝白色的B型次巨星,平均视星等为+4.14,亮度是太阳的630倍,表面温度为14,000开尔文,质量约为4.5太阳质量,其半径至少是太阳的5.1倍。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人物梅洛普(Merope),她是阿特拉斯(Atlas)和普勒俄涅(Pleione)的七个女儿之一。2016年8月21日国际天文协会正式批准了这颗星的名称为 梅洛普(Merope)。包围着昴宿五的是NGC 1435星云,这是目前正在经过昴宿星团的星云的一部分,在昴宿五周围是这个星云最明亮的区域,在IC星表中的序号是IC 349。
昴宿五位置
昴宿五和NGC 1435反射星云
靠近昴宿五附近的NGC 1435反射星云,哈伯太空望远镜影像
昴宿六(Alcyone),或金牛座η(Tauη),西方星名为Alcyone,位于金牛座,昴宿星团中的最亮的一颗恒星,赤经03时47分 29.077秒,赤纬24°06′18.49″。径向速度5.40 公里/秒,距地球约440光年(130秒差距)。这个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人物阿尔克俄涅(Alcyone),是阿特拉斯(Atlas)和普勒俄涅(Pleione)的女儿(Alcyone)。赤经03时49分 09.7秒,赤纬+24°03′12″。距离地球约410光年(135秒差距),是个蓝白色巨星,其视星等为2.87,是一个年轻的星团,大约有1亿年的历史。自转速度149公里/秒,质量是太阳质量的6倍,半径是太阳半径的9倍,亮度是太阳亮度的2,100倍,表面温度13,000 K。
它实际上是一个双星,围绕这颗双星运行的还有另外三颗恒星。最接近的伴星质量非常小,轨道周期刚超过4天。另一颗恒星大约是主星质量的一半,它们相隔距离大约相当于太阳到木星的距离(5天文单位),轨道周期大约在830天左右。主要恒星昴宿五A的亮度相当于太阳的2400倍,半径几乎是太阳的10倍,其表面温度至少达到13,000开尔文。恒星的自转旋转速度非常快,赤道处约为215公里 / 秒。
昴宿六
昴宿七(阿特拉斯Atlas),或金牛座27(Tau27),传统上命名为Atlas,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人物阿特拉斯(Atlas)。昴宿星团中第二亮的一颗恒星,赤经03时49分09.74258秒,赤纬+24°03′12.3003″。是昴宿星团(M45)中的三星系统,2016年8月21日国际天文协会正式批准了这颗星的名称为阿特拉斯(Atlas)。距离地球约431光年(132秒差距),径向速度+8.5公里/秒。昴宿七的主星昴宿七A是一颗B型的蓝白色巨星,视星等为+3.62。它是一个分光双星系统,两颗恒星的视星等分别是+4.1和+5.6,双星每290天绕轨道运行一次。这个系统拥有一个伴星昴宿七B,视星等为+6.8等,距离主星0.4角秒(至少52天文单位)。昴宿七A是颗蓝白色巨星,视星等+3.62,质量是太阳的4.74倍,半径是太阳的2.0倍,温度13446 K,自转速度280公里/秒。
昴宿增一,金牛座11,又名BD+24 529,HD 22805、SAO 76073、HR 1118,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6.11,位于赤经03时40分46.3秒,赤纬+25°19′46″。 视星等6.11,径向速度0.16公里/秒,距离地球约522光年。
昴宿增二,金牛座7,又名BD+23 473,HD 22091、SAO 75999、HR 1086,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6.11,位于赤经03时34分26.62秒,赤纬+24°27′52.1″。视星等5.92,径向速度0.17公里/秒,距离地球约519光年。
昴宿增二,金牛座9,9 Tau,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6.11,位于赤经03时36分58.03秒,赤纬+23°12′40.0″。视星等6.72,距离地球约437光年。
昴宿增五,金牛座32,又名BD+22 605,HD 24740、SAO 76339、HR 1218,是金牛座的一颗恒星,位于赤经03时56分52.07680秒,赤纬+22°28′40.6993″。视星等为5.64。径向速度+31.90公里/秒,距离地球约为138光年(42.3秒差距)。它的质量比太阳大47%,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7倍,光度是太阳光度的8倍,自转速度22公里/秒,年龄21亿年。恒星外部大气的有效温度为6,857 K。
昴宿增八,金牛座18(18 Tauri),是金牛座星座中的一颗单颗星,距离太阳约444光年。肉眼可以看到它是淡淡的蓝白色调的恒星,赤经03时 45分09.73954秒,赤纬+24°50′21.3495″。视星等为+5.66。径向速度+ 4.8公里 / 秒,距离太阳约444光年(大约136秒差距),赤道自转旋转速度为185 公里 / 秒。它的质量是太阳的3.34倍,半径是太阳的2.89倍,表面温度为13,748 K,光度是太阳光度的160倍,自转速度212公里/秒。
昴宿增九(Celaeno),或金牛座16(Tau16),是金牛座中的一颗恒星,也是昴宿星团(M45)的恒星成员。赤经03时 44分 48.2154秒,赤纬+24°17′22.093″。昴宿增九是一颗B型的蓝白色次巨星,其视星等为+5.448。径向速度+2.9公里 / 秒,距离太阳约430光年(大约130秒差距),赤道自转旋转速度为185 公里 / 秒。它的质量是太阳的4倍,半径是太阳的4.4倍,表面温度为12,800 K,光度是太阳光度的344倍,自转速度185公里/秒。2016年8月21日国际天文协会正式批准了这颗星以希腊神话中的七姐妹之一塞拉伊诺(Celaeno)命名。
昴宿增十,或金牛座24,24 Tau ,HD23629,是金牛座中的一颗恒星,赤经03时 47分20.90秒,赤纬+24°06′58.0″。视星等为+6.28。
昴宿增十一,或金牛座26(Tau26),HD 23822,HIP 17832,是金牛座中的一颗恒星,赤经03时 48分56.91秒,赤纬+23°51′26.2″。视星等为+6.47,距离地球约243光年。
昴宿增十二(Pleione),或金牛座28(Tau28),是金牛座中的一颗恒星,昴宿星团中第七颗亮星,赤经03时 49分 11.2161秒,赤纬24°08′12.163″。径向速度4.4公里/秒,距离地球约392光年(120秒差距),是一个炙热的B型蓝白色恒星,其视星等为+5.048。昴宿增十二是一颗仙后座γ型变星,视星等在+4.77和+5.50之间变化。表面温度约为12,000开尔文,光度是太阳的190倍,半径为3.2太阳半径,质量为3.4太阳质量。自转329公里/秒,实际上每11.8小时绕轴自转一次。
年龄1.15亿年。由于它在天球的位置接近更加明亮的昴宿七,观星者很难通过裸眼分辨出昴宿增十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2016年7月20日批准昴宿增十二这颗星,以希腊神话中昴宿星团的母亲叶兰(Pleione)命名。
昴宿增十二联星系统的主星昴宿增十二A是一颗拥有特别特征的Be星,两个互成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气体环组成复杂星周盘环境。虽然有对这个联星系统进行研究,但目前对伴星昴宿增十二B的特征所知不多。昴宿增十二是昴宿星团第七亮的恒星,次于昴宿六、昴宿七、昴宿一、昴宿四、昴宿五和昴宿二。
每年的十月份开始,昴宿增十二和其它昴宿星团的成员会于黎明前在东方升起。而在太阳西落后看到它,则要等到12月份。2月中旬,全球各地除了南纬66°以南外都可以看到昴宿增十二。由于它的赤纬在+24°左右,在北纬66°以北的地区,它是一颗拱极星。4月下旬开始,昴宿增十二可以在暮色中的西方地平线附近短暂看到,之后就和其他昴宿星团的恒星一齐落入地平线。
昴宿增十二(红色箭头所指)位于昴宿星团的东部,昴宿七的上方。
昴宿增十三,HD23923,又名HIP 17900,BD 23563,SAO 76244、HR 1183,是一颗金牛座的恒星,视星等为6.17。赤经03时 49分43.5秒,赤纬23°42′42″。径向速度-0.19公里/秒,距离地球约380光年。
M46或梅西耶46,也称为NGC 2437,是在船尾座的一个疏散星团,赤经07时41分46.0秒,赤纬−14°48′36″。它于1771年2月19日被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发现。M 46距离地球大约4,920 光年(1,510 秒差距),估计有约500颗恒星,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453倍,年龄大约是2亿5120万年。星团的潮汐半径是37.8 ± 4.6光年(11.6 ± 1.4 秒差距),核半径是8.5 ± 1.3光年(2.6 ± 0.4秒差距)。它在红外空间上比可见光有更大的空间扩展,表明这个星团正在经历一些质量区隔,较黯淡(较红)的恒星迁移至晕区。由于过去的交互作用,向南和西南延伸的黯淡恒星可能会形成潮汐尾。
M 46邻近另一个疏散星团梅西耶 47。在天球上,M 46在M 47东方约一度,因此在双筒望远镜或广角的天文望远镜的视野中可以同时看见这两个疏散星团。行星状星云NGC 2438似乎在集团内靠近星团北侧的边缘。
M 46疏散星团
M 46疏散星团
NGC2438,是在船尾座内的一个行星状星云,赤经07时41分50.6秒,赤纬−14°44′05″。距离地球2,900 光年,视星等+10.8,直径约为1光年。由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在1786年3月19日发现。视觉上,NGC 2438似乎是位于疏散星团M 46疏散星团之内,但实际上它比M 46更靠近我们,只是视线上巧合的对准在一起。这个行星状星云中心星的视星等是17.7等。
NGC 2438星云
NGC 2438星云
M47,又称NGC 2422或NGC 2478,为一个位于船尾座的疏散星团,赤经07时36分35.0秒,赤纬-14°28′47″。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巴蒂斯塔·霍迪纳早在1654年以前就发现了它,后来查尔斯·梅西耶又于1771年2月19日独立发现该天体的存在。M 47距离地球约为1600光年,视星等4.2,估计年龄约为7800万年,直径约15光年,大约拥有50颗恒星,最亮的一颗为5.7等。
M 47星团
M 47星团附近
NGC2423,位于船尾座的疏散星团,赤经07时37分06.7秒,赤纬-13°52′17″。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在1786年3月19日发现。视星等7级。NGC 2423疏散星团内散布着50到60个微弱的恒星,距离太阳约2500光年,星团的直径约为15光年。
NGC 2423星团
NGC2425,位于船尾座的疏散星团,赤经07时38分17.6秒,赤纬-14°52′40″。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在1786年3月8日发现。NGC 2425距离太阳约一万一千光年,由三十二颗明亮恒星组成,可能还有更暗的恒星,在星空背景下并不突出。它的直径约为13光年,年龄在2至25亿年。
NGC 2425星团
NGC2516,位于船帆座,一个疏散星团。赤经7时58分12.0秒,赤纬-60°46′24″。距离地球1300光年,视星等3.8,直径大约为12光年,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00万至1000万倍。这个明亮的星团本身的朦胧斑点用肉眼可以看到,但是用双筒望远镜能分辨出恒星。它包含两个视星等5级的红巨星和三个主要的视觉双星:HJ 4027,HJ 4031和I29。将需要一个小型望远镜来分辨双星,它们视星等都在8-9级。星团可能在大约1.35亿年前形成。
由法国天文学家尼古拉斯·路易·拉卡耶(Nicolas-Louis de Lacaille)(1713年3月15日至1762年3月21日)在1751年至1752年发现的。
NGC 2516星团
M48,也称为NGC 2548,是一个位于长蛇座的疏散星团,赤经08时13分43.1秒,赤纬-05°45′02″。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于1771年2月19日所发现,距离地球1500光年(460 秒差距),视星等5.5,直径跨越了25光年,根据其最亮恒星的光谱,质量也许有70个太阳质量,星团年龄估计约3亿年。
M 48星团
M49,也称为NGC 4472,Arp134,MCG 1-32-83,PGC 41220和UGC 7629,位于室女座,视星等8.3,是一个透镜状椭圆星系,是室女座星系团中最明亮的星系之一,东次将(室女座ε)(太微左垣四)恒星西南,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赤经12时29分46.7秒,赤纬+08°00′02″,视星等9.4级,日心径向速度997 ± 7公里/秒,质心中心速度929±7公里/秒,距离地球5,900万光年(1,714万秒差距),最大直径136,000 光年,最小直径11万光年。于1771年2月19日被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发现。
在2000年至2009年之间,这个星系的核正在发射X射线,表明可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其估计质量为5.65亿倍太阳质量。X射线发射显示了M 49北部的结构,类似于弓形冲击。在核心的西南部,星系的发光轮廓可以追溯到260秒差距的距离。
M 49是这个星系中有一个明亮的紧凑核和一个广泛扩散的光环。还有大约7000个球状星团,已有100亿年的历史了。这些球状星团中最亮的一个发出强烈的X射线,科学家怀疑X射线可能是球状星团中心的一个黑洞发出的。1969年6月在这个星系中发现了一个可能的超新星,SN 1969Q(视星等+13)。
M 49星系
M 49星系
M 49星系
室女座NGC 4472椭圆星系
M 49星系的位置
NGC4467,也称为MCG 1-32-80和PGC 41169,位于室女座,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30.3秒,赤纬+7°59′34″。是一个椭圆星系,视星等13.8。距地球约6600万光年,最大直径7千光年,最小直径5光年。于1784年1月23日由德国-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观察到。1851年4月28日1851年4月28日,德国波罗的海天文学家奥托·威廉·冯·司徒卢威(Otto Wilhelm von Struve)发现了天体。NGC 4467是M49的伴星系。
NGC 4467
NGC 4467星系
NGC4464,也称为MCG 1-32-78,PGC 41148和UGC 7619,位于室女座,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21.2秒,赤纬+8°9′25″。是一个漩涡星系,视星等12.5。距地球约5700万光年,最大直径15000千光年,最小直径12000光年。由于1785年12月28日德国-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
NGC 4464星系
NGC 4464星系
NGC4465,也称为PGC 41157,位于室女座,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23.5秒,赤纬+8°1′34″。是一个漩涡星系,视星等14.5。距地球约3.4亿光年,最大直径49,000 光年,最小直径3万光年。于1886年3月31日由法国天文学家卡米尔·纪尧姆·比古尔丹(Camille Guillaume Bigourdan)(1851年4月6日- 1932年2月28日)发现的。
NGC 4465星系
NGC 4465星系
NGC4466,也称为MCG 1-32-81,PGC 41170和UGC 7626,位于室女座,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30.6秒,赤纬+7°41′49″。视星等13.5。是一个漩涡星系,离地球约3500万光年,最大直径11000 光年,最小直径3千光年。是爱尔兰天文学家宾德·布罗德·斯托尼(Bindon Blood Stoney)于1851年2月26日发现的。
NGC 4466星系
NGC 4466星系
NGC4470,也称为IRAS 12270 + 0806,MCG 1-32-82,NGC 4610,PGC 41189和UGC 7627,位于室女座,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37.9秒,赤纬+7°49′26″。是一个漩涡星系,距地球约1.08亿光年,视星等12.1,最大直径4.1万光年,最小直径28,000 光年。是由德国-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在1785年12月28日发现的。
NGC 4470星系
NGC 4470星系
NGC4471,是一颗恒星,位于室女座,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42.0秒,赤纬+7°53′46″。视星等14.6。是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朱利叶斯·施密特(Johann Friedrich Julius Schmidt)(1825年10月26日-1884年2月7日)于1861年7月29日发现的。
NGC 4471恒星
IC3417,是一颗恒星,位于室女座,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39.1秒,赤纬+7°51′40″。视星等16.0。是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阿诺德·施瓦斯曼(Friedrich Carl Arnold Schwassmann)于1900年1月26日发现的。
PGC41185,不是NGC 4471,位于室女座,是一个矮椭圆星系,九卿二(室女座32)恒星西部,内屏四(室女座ο)恒星东部,坐标:12小时29分37.1秒,赤纬+7°55′58″。视星等15.2。基于885公里 / 秒的后退速度,距地球约4000万光年,直径约2500光年。
PGC 41185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