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共鸣腔体
1
口腔共鸣
据解剖学分区来看,口腔这一分类包括口腔、咽腔和咽喉腔三个腔体,所以口腔共鸣区是这几个腔的统称。无论说话还是张口歌唱,都应有口腔共鸣参与,不然声音很难有传播效应。口腔的共鸣是声音从喉部发出后经过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在各共鸣腔中尤其要,因为歌唱时,口腔决定歌词咬字的清楚程度,并且其他共鸣腔的声音振动都以口腔的共鸣作为基础。
当唱歌获得口腔共鸣时,口腔要自然张开面部肌肉微微上提,下颚部分自然放下稍向后拉,上也应有上提的感觉。声带所产生的震动波次第通过咽喉腔部、软、硬部。并向上齿背方向推送至口腔的上前部引发起振动。这种共鸣所产生的声音明亮。另外口腔共鸣应有共鸣的焦点,也就是说口腔中的包括唇、舌、齿、软硬以及咽、会厌、喉、咽腔壁、口腔壁的肌肉等各有关部分共同协调配合才有可能获得好的共鸣效果。
人认为口腔中的声音振的位置越靠前越好,因为让声音在口腔前部振动,不会对口腔内部的肌肉运动形成干扰,便于歌唱咬字,而且声音的振动在口腔前部更利于将声音向外传播。也有人认为不论在口腔中哪个部分形成共鸣,只要形成了美好的歌声就都算对的。有一种最不正确的口腔共鸣是伸直脖子叫喊人们称之为“羊声”。这种声音其实是让声波停留在咽喉里强迫产生强烈地无规律振动,几乎没有口腔共鸣腔参与共鸣,长时间这种发声造成的后果只会是喉部嘶哑、充血甚至更严重的喉部损伤。
2
鼻腔共鸣
鼻腔按照解剖学来说包括鼻腔和鼻咽腔两部分,鼻咽腔上部与颅骨底部相连,下部分别是硬和软,鼻腔与鼻咽腔组成了共鸣空间。这两个部位产生的共鸣被称为鼻腔共鸣。鼻腔共鸣不光能够美化音色,而且能使高音更加亮丽。但须说明的是鼻腔共鸣不等同于鼻音,有人误认为鼻音就是鼻腔共鸣,并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练习鼻音唱歌,结果可想而知。鼻音其实是歌唱的一种毛病,要尽快加以纠正。以下是自己认为获得良好鼻腔共鸣所需注意的几点:第一是鼻腔要保持通畅。鼻腔共鸣的声波会在鼻腔空气中和鼻骨上产生振动。鼻腔堵塞会导致声音效果沉闷;第二建议多用哼唱练习以促进软部的振动,进而扩大鼻咽腔,能够产生较强的共鸣效果;第三是上下颌关节的张开废的把握。通常上下颌关节张开半寸的状态对鼻腔共鸣有好处。
3
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是声波通过胸部组织是发生共振所产生的共鸣。那么如何判断声音是否有胸腔共鸣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歌唱时把手放在胸上,如果能够感到振动,就说明有胸腔共鸣。胸腔共鸣作为最大的共鸣腔体能板大增强音响效果。如运用合理,歌唱者用较轻的音量就能得到较强的共鸣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歌唱的艺术气氛。一般来说中音和低音发声时利用胸腔共鸣较多,我们可以感觉到随着声音提高胸腔的振动会减弱。这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胸腔共鸣是中音和低音歌唱者的事。不过专家认为,合理利用胸腔共鸣能够调和高音。很多时候唱到高音时,可能会产生比较尖锐的声音。但如采加上合理的胸腔共鸣,这种声音就可能得到改变。
因此,胸腔共鸣对高音区的作用也同样重要。那么如何能够获得胸腔共鸣呢?常见的训练方法为:咽喉部呈半打呵欠状,将下颚自然下垂,把平缓的声波反射点从硬移至下齿背,这样所产生的胸腔共鸣效果会好一些。其实假如口腔位置合适,你自己就可以感受到声波在喉头与气管中所引起的振动,并且能够感受到胸腔部位出现的共鸣。
4
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又常被叫做头声,在唱歌时运用头腔共鸣可以让声音变得明亮、穿透力加强。特别是男、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的运用对于音色表现起着决定作用。人们常说,正确运用头腔共鸣能够表现美妙歌声,并且这样唱声音不会疲劳。从原理分析头腔共鸣是遥过喉、咽、口腔的共鸣作用,经头骨传导,引起鼻窦共振而产生的共鸣。一般来说要想获得头腔共鸣应先具有鼻腔、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很难掌握的。发声时需要打开颌关节以控制进入鼻腔的声波方向,使声波进入头腔。当口腔各部,特别是咽后壁部位和软,至鼻窦处有振动感,也就说明鼻窦有了共振现象。
有人感觉唱歌时如果两眉之间也有微振的感觉,说明唱歌的音已经很集中了。此时的声音就应该是明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