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得冲人,甜得偏腻,红得发暗,劣质红茶的6点“病症”,很难缠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wLzExLzI0MTUvMjA4MjIxNTA2XzFfMjAyMDExMjQwMzA1NDk1NzI=.jpg)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喝茶的氛围,讲究清幽。
闲居可以养志,饮茶足以清心。
觅一清居,悠然自在。
无事此静坐,泡上一杯茶,意趣悠长。
难怪苏轼要写,清风一榻抵千金。
活在当下,神清气爽的喝一喝茶,享受闲暇时光,妙不可言。
冬天日午,试一泡正山小种。
野花香,桂圆汤,茶味清清爽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忽然想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红茶的滋味就是又香又甜。
殊不知,“清香鲜爽”四字对红茶而言,更难能可贵。
之前去外面吃饭,店家给我们递了一壶红茶。
倒出一杯茶,从玻璃杯内看过去,茶汤颜色明显偏红发暗。
为了解渴,喝入一口茶。
额,怎么说呢,口感很混乱。
一句话形容是,喝起来感觉不干净,咽下后觉得舌面粘腻腻的。
总之,这样的茶不能再喝。
对一泡好红茶来说,茶汤表现该有“6不要”,品质才能达到及格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
一、茶汤不要浑浊
端起一杯茶细细看去,感受茶汤的清透度。
好红茶,应该是干干净净的。
一杯干净的茶,基础底线在于茶汤看起来要清澈。
清,指水,液体,气体的纯净透明状态。
整体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
汤水清澈,一如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清可见底,毫无杂质。
对个别茶毫较多的红茶,如金骏眉,九曲红梅,坦洋工夫等。
在盖碗泡茶,将茶汤倒进公道杯后,端起玻璃公道杯,能够在茶汤内看到不少茶毫(亦称金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纤细的茶毫如同被风扬起的蒲公英絮,在茶汤内飘飘扬扬,浮浮沉沉。
但茶毫多,茶毫明显,并不影响茶汤的清透清澈度。
因为一眼看去,茶汤仍是清透清亮的。
在清透清澈的茶汤内,茶毫如同水晶球内漫天飞舞的雪花,整体上晶莹剔透感明显。
要是红茶的茶汤内,含有较多杂质,冲泡出来的汤水看起来浑浊发暗。
一眼看去,汤水如同阴霾阴沉的天色,乌云压城,混沌不清。
这样的茶汤,光是看起来就让人没有勇气喝入,何谈品质?
另外,对部分红茶而言,有“冷后浑”一说。
受特定物质的影响,红茶的茶汤在放冷之后,会出现冷后浑现象。
冷后浑,还有另一个别称,叫“茶乳酪”。
但是红茶有“冷后浑”,不影响以清透度作为考验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
刚用热水沏出来的红茶,不论如何,茶汤都不能浑浊不清。
不然,就证明品质有猫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茶汤色泽不要发暗
一杯好茶,色泽要明亮。
光彩照人,晶莹剔透,方能赏心悦目。
从红茶的相关标准看,不论是金骏眉的“金黄透亮”,还是正山小种的“橙红透亮”,亦或者红碎茶的“红艳明亮”。
红茶的茶汤,离不开透亮明亮。
作为发酵程度较高的一类茶,红茶的茶汤忌发暗。
因为汤色发暗的茶汤,大概率和工艺不当,发酵过头有关。
红茶内部的茶黄素,茶红素等,过量转化为茶褐素。
以至于,让泡出来的茶汤“气色不佳”,暗沉偏深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另外,对任何茶叶来讲,茶汤的色泽都至关重要。
冲泡出一道茶汤后,视觉能捕捉到第一手信息。
茶汤暗,沉,不清透,除了外在观感不佳外,还与红茶香气、滋味等有关联。
汤色黯淡无光的茶,往往茶香、口感也不佳。
要么涩,要么苦,要么香气寡淡,不清爽。
品质一流的红茶,茶汤除了要透,要亮,还要有金圈。
将茶汤倒入杯中,举杯轻轻摇晃,汤面如同夕阳西下的湖面,波光粼粼。
茶汤透亮,汤面带有“金圈”。
意味着红茶内部含有的茶黄素高,茶味的鲜爽度高。
反之,茶汤不清透的红茶,喝起来绝对没有清透鲜醇风味,丝毫没有高级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茶汤颜色不要太红
时常能听到红茶是“红叶红汤”的说法。
其实,市面上绝大部分的优质红茶,茶汤不能过红。
这一点,从正山小种,金骏眉等桐木红茶上,就能看出端倪。
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鼻祖,在红茶界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纯正,货真价实,根正苗红的正山小种,冲泡出来的茶汤以橙红明亮为标准,部分偏金黄色。
而金骏眉的诞生年头虽不长,但却是红茶贵族里的新起之秀,是高端红茶的代表。
符合行业标准定义的正牌金骏眉,茶汤是金黄透亮的。
至于包括祁红,滇红在内的其它红茶,它们的茶汤颜色也不能直接定位为“红汤”。实际上,它们的茶汤偏橙红色系,带有柿子红,宫墙红的暖色感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假如一款红茶的茶汤,颜色偏暗偏深,红得发黑。
那么毫无疑问,它的品质绝对有问题。
红茶的茶汤,从来不是越红越好,而是要越清透才越好。
从红茶自身的工艺特点看,制作红茶的基础工序离不开萎凋、揉捻(揉切)、发酵等步骤。
经过揉捻后,红茶叶片“磨损”,出现“缺口”,茶叶内的茶多酚类物质不断氧化。
伴随着茶多酚的氧化,从而生成邻醌、茶黄素等可溶于水的茶色素物质,可让茶汤呈现出黄色,橙黄色。
茶黄素的含量高低,是判断红茶品质的关键。
茶黄素含量高,茶汤色泽更清透,光泽感好,茶味更鲜爽。
反之,当红茶进一步发酵,将茶黄素等物质逐渐转变为茶红素、茶褐素时。
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往往偏红偏暗,清透度下降,鲜爽清甜感不强。
牵一发而动全身,茶汤红得发暗,对红茶而言根本不是好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不要香气太冲
红茶的香气,很多茶友都喜欢。
因为悠悠然然的茶香,能让人陷入到美好回忆中。
红茶的常见茶香类型,包括有甜香,果香,花香,蜜香,松烟香,桂圆香。
作为发酵茶,花果香等基础香型,自然不必多说。
而独特的松烟香,则来源自部分红茶的独特烟熏工艺,闻久了会让人有“依依墟里烟”那般,归园田居的安逸亲切感,
桂圆香,大气中正,温柔甜美,是不可多得的果香类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红茶的香气层次虽多,但它的底线在于,茶香不能太腻,太冲。
茶香太张扬招摇,不符合好茶的本性。
以正山小种为例。闻香识茶,产自桐木高山的红茶,受到小气候的影响,茶香清爽隽永,花香淡雅。
如同绽放在山谷里的野花,清尘脱俗,仙气飘飘。
而市面上用外地原料仿冒的红茶,表现出来的茶香,往往香气特别冲,花香浓烈如劣质香水。
揭盖一闻时,让人感觉特别香。
但闻久后,觉得比较腻,不高级。
并且往往在三、四冲不到,茶香就快速淡下去,半点不持久。
这些闻起来茶香发腻的红茶,没有高级感,真身不过是“假名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五、不要香不落水
红茶的香气,最怕流于表层。
浮躁,浮夸,闻起来香气妖艳冲天,喝起来却没什么香气。
这种香不落水的红茶,品质有问题。
喝好茶,讲究舒适高雅的享受。
一杯好茶,能熨帖唇舌。
茶汤入口,能品尝到细幽清雅的花香,清新恬淡的果香,独特的桂圆香,松烟香。
暖香萦绕,清香扑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喝茶过后,如同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气在口腔内流连。
清芬曼妙,吐气如兰。
喝茶过后,清凉爽口的回味里,还在清晰浮现着花香、蜜香、果香等丰富香型。
伴随着舒适的回甘生津,还有着丝丝缕缕的沁凉清香浮现在喉间,尤为舒适。
才下喉头,却上心头。
闻起来香的红茶,只能浮于浅层。
喝起来香,回味带清香的红茶,才能走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六、不要香甜发腻
很多人的感觉里,红茶的口感比较甜。
这点确实不假。
但红茶的甜,是清甜,是甘甜,是鲜甜,是甜美俏丽。
这种甜度给味蕾带来的冲击力,着实不高。
像是花园里下过一场雨后,空气里浮满的清甜气息。
或者是喝入一杯清冽甘甜的泉水,喉咙间的甘润体验。
又或是,饮入一杯薄荷水,满口清新,清甜动人。
品质一流的红茶,甜味向来是恰到好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
说到底,红茶的清甜风味来源自天然的物质风味积累。
不论如何,茶汤滋味都不会甜得发腻。
当你遇到的红茶,味道特别甜,甜到喝过几杯茶后就口腔粘腻不爽。
这背后,肯定有问题!
选红茶,不是选白糖,滋味太甜,反而不能要。
甜而不腻,恬淡清新,甘润清爽,方是上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
好红茶的标准,离不开清。
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清甜清透,清新清丽。
闻香时,红茶的香气是清新淡雅的。
当它喝在嘴里,感觉是清爽,清透,又透着一股灵动感。
那么,这款茶势必是好茶。
如同阳春三月的杨柳风,八月秋高的微凉露那般,轻盈美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轻轻松松喝一泡优质红茶,选对了,才有好茶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