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祛邪六风穴
概述
《千金翼方》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表明腧穴的命名都有一定的意义。在十四经穴中涉及“风”字的穴名有六个,即风府、风池、风门、风市、翳风、秉风六穴,由于它们在命名特点及主治功能有诸多相同之处,故被称为“治风六穴”、“六字风穴”等,它们即是风邪易侵或是风邪窝聚的部位,又是疏风、祛风、息风的要穴。
“六风穴”,包括手少阳三焦经翳风,手太阳小肠经秉风,足太阳膀胱经风门,足少阳胆经风池、风市,督脉风府。其中督脉上的风府为单穴,十二经脉上的翳风、风池、风门、秉风、风市为双穴。“六风穴”中风府穴出自《素问·骨空论》,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风市穴出自《肘后备急方》,翳风穴、风门穴、秉风穴皆出自《针灸甲乙经》。
1、翳风穴
位置: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归经:手少阳三焦经
翳,原指羽扇,有遮蔽,掩覆之义;风指风邪。因穴在耳后下方陷中,耳形状似毛扇,如遮蔽风邪之屏翳,故名翳风。“翳”在《广韵》载“蔽也”,《会元针灸学》云:“两耳如翳,两完骨如屏,所谓为挡前后之风。开口空孔中,为风眼,邪乘开口易冲入空窍;闭口前有耳,后有完骨,下有颊骨护之,故名翳风”。
2、风府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归经:督脉
风,指风邪,“府”在《玉篇》云:“聚也。”穴当风邪易侵之处。《经穴释义汇解》中记载:“盖风所从入之府也”;《灵枢·岁露论篇》云:“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所舍节,则其府也”;《医经理解》云:“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因本穴主治中风舌缓等风疾,故名风府”。
3、风池穴
位置:在颈后区,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归经:足少阳胆经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池,孔安国曰:“停水曰池”,《医经理解》云:“风池,在脑空后大筋外发际陷中,侠风府傍二寸,风所从入之池也”;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4、风门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门”,指脉气出入之处,《外经微言》:“风门,风穴也,宜风之入矣”。《腧穴命名汇解》载:“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该穴为风邪入侵的门户,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为风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解释为:“足太阳主一身之表,为风邪入侵之藩篱,故名风门”。
5、秉风穴
位置: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辞海》:“秉”,执也,操持亦皆执也”;《会元针灸学》云:“秉风者,从风之所行也,肩侠后肉筋起如围瓶之状,风从背来,秉风迎之,顺风而高起天空,以防外邪所入,故名秉风”;《腧穴命名汇解》载:“气动为风,即今之所谓气流也,人体气息周行,有同于风,本穴主治风痛,风痨,气逆作喘等风气之病。如司风者之掌管诸风,故名秉风”。
6、风市穴
位置:在股部,髌底上7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
归经:足少阳胆经
风,“风邪”;“市”在《康熙字典》中释为“杂聚之处”。《概述腧穴的命名》云:“风市即指此穴为下肢风气聚集之处”;《腧穴命名汇解》中解释为:“市有集结的意思,风市言其经气集结之所,因为该穴主治下肢风痹不仁,偏风半身不遂,以及两脚疼痛,为祛风要所,因名'风市’”。
在十四经穴之外,另有经外奇穴八风穴。
其他:八风穴
位置:在足背侧,第一~五趾间。经外奇穴。
八:数词,风,指风邪,因穴有八点善治风邪为患故名八风。
“六风穴”均为阳经上的穴位。且翳风穴为手、足少阳之会,风府穴为督脉、阳维之会,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风门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秉风穴为手阳明、太阳、手足少阳之会,故“六风穴”为诸阳经之会。
“六风穴”在临床上善于治疗因“风”所致疾病。其中,翳风、风府、风池、风市既善于治疗“内风”所致疾病,如中风、中风后遗症、眩晕、口噤不能言等,又善于治疗“外风”所致疾病,如伤寒、头痛、牙痛、下肢痹痛等;风门、秉风主要善于治疗“外风”所致疾病,如风门善于治疗咳嗽、哮喘、感冒等肺系疾病,秉风善于治疗肩关节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