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期唐朝对吐蕃情报及招抚工作小议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近代以来肯定者认为其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否定者以为其对内大肆杀戮忠于李唐的朝臣,对外冤杀名将,后突厥复国、契丹、奚在营州掀起空前叛乱,渤海建国,对吐蕃两次大败,虽守住了安西四镇,整体局面处于下风,是唐朝中衰的历史罪人,对此,个人无意为武则天翻案,只想就武则天时期唐朝(武周)对吐蕃初步扭转了自唐高宗以来的极端被动局面做一点澄清,其举措颇有可称道之处,简而言之,唐朝对吐蕃遭遇严重挫折的主要责任人是唐高宗李治,武则天通过加强情报及招抚工作改变了被动格局,其对吐蕃进展绝不仅限于派王孝杰出兵收复安西,并留重兵驻守,稳定了西域局势,武则天时期对吐蕃扎实的情报及招抚工作为开天时代唐玄宗对吐蕃进行全面反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朝与吐蕃关系的建立及唐高宗对吐蕃的失策

吐蕃大约于唐朝同时崛起于我国西陲的青藏高原,634年,吐蕃遣使朝贡,为唐朝与吐蕃发生交往的开始,其后,虽有松州之战的插曲,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终贞观一朝,唐朝吐蕃大致维持了和睦关系,此时,唐朝对吐蕃的情报工作大体畅通,如唐方史料准确记载了:贞观末,松赞干布出兵灭亡了象雄(即大羊同)。

650年,随着李世民、松赞干布的相继去世,唐高宗李治、吐蕃大相禄东赞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李治在通过废王立武基本剪除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之后,掌握了朝政,继承其父遗志,西灭西突厥,东灭百济、并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大规模用兵,终于在666年,灭亡了东北强国高句丽,为人称道的初唐武功到达了顶峰。

几乎于唐朝继续大规模扩张,并将战略重心转向高句丽之际,禄东赞在初步整顿朝政,兼并白兰之后,开始了经略吐谷浑的关键性抉择。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清楚的记载,从659年—666年,吐蕃实际执政者禄东赞一直驻于吐谷浑,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岁月帮助吐蕃成功灭亡并稳固了对吐谷浑的控制,占领青海吐谷浑故地,为吐蕃东出与唐朝争锋,大规模扩张扫清了最后的障碍(所谓659年苏定方与达延莽布支乌海之战争议颇多,无论此战如何,最终没有影响吐蕃灭亡吐谷浑的进程)。

在吐谷浑不断向唐朝告急之际,李治并未及时调整战略予以干涉,错失了将吐蕃堵在青海的良机,直到670年,吐蕃直接出兵攻陷安西四镇,李治才决定以薛仁贵为统帅,以护送吐谷浑复国为名大规模出兵讨伐吐蕃,最终大军在大非川遭到论钦陵率领的吐蕃大军的歼灭性打击,吐蕃正式成为之后和唐朝抗衡近两百年的心腹大患。

如果说,之前不及时调整经营东北的战略,及时抽身应对吐蕃灭亡吐谷浑的威胁还属情有可原,毕竟,这是论史者的后见之明,不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那之后,唐高宗对吐蕃的应对无疑是极为失策的,一个抱着封遍五岳,做空前绝后的大帝的李治从未正视过吐蕃作为一个强大的敌人,仍然抱着李唐天下无敌的心态应对吐蕃的挑战,希冀重演突厥故事一战灭国,消除吐蕃的威胁,毫不重视对吐蕃的了解和情报搜集工作。

唐高宗时期,唐朝对吐蕃留下了可以毫不客气的称之为胡说八道的记述,禄东赞死后,论钦陵大哥赞聂多布继任大相秉政,唐朝方面认为是论钦陵当政。676年,吐蕃爆发天花,芒松芒赞死,其子都松芒波杰作为遗腹子才出生,唐方掌握的情报竟是679年芒松芒赞才去世,都松芒波杰676年已年满7岁,直到679年,唐朝当时最优秀的将领裴行俭仍认为吐蕃钦陵为政,上下和睦,实际上吐蕃既不和睦,也不是钦陵当政。

情报工作的严重闭塞和失误直接导致了唐朝对吐蕃战略的严重误判,从676年冬开始,吐蕃天花流行,吐蕃上层芒松芒赞、文成公主先后因天花去世,更重要的是吐蕃从此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前已言及都松芒波杰实为遗腹子,吐蕃王统一度断绝,677年,象雄发动了大规模叛乱,之后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而熟知史实的应该知道676年开始,吐蕃和唐朝在青海方向陷入了长期对峙,而唐朝竟对此时吐蕃陷入大规模内乱一无所知,唐高宗极其草率的召回宿将刘仁轨代之以不知兵事的李敬玄,改对峙为主动大规模出击,遭受青海湖之败,丧失了收复吐谷浑的绝佳机会,这一切随着武则天的上台迅速发生了改变。

二、武则天时期对吐蕃情报工作及招抚的进展
武则天时期开始对吐蕃建立清晰的情报网,及时掌握吐蕃朝政动向,扭转了对唐高宗以来的荒唐情形,目前明确可最早见之于陈子昂686年《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提到(又得甘州状称,今年屯收,用为善熟。为兵防少,百姓不多。屯田广远,收获难遍。时节既过,遂有凋固。所以三分收不过二。人力又少,未入仓储。纵已收刈,尚多在野。臣伏惟吐蕃桀黠之虏,自为边寇,未尝败(血刃)。顷缘其国有乱,君臣不和,又遭天灾,戎马未盛,所以数求和好。寝息边兵,其实本畏国家乘其此弊。故卑辞诈伪,茍免天诛。今又闻其赞普已擅国权,上下和好,兵久不出,其意难量。比者国家所以制其不得东侵,实由甘凉素有蓄积,士马强盛,以扼其喉,故其力屈,势不能动。),吐蕃自大非川与唐朝开战以来,并未有大的失利,是因为之后其国遭受天灾,并有内部动乱,才停止了大规模内侵而请求和好,比起直到679年裴行俭仍认为吐蕃钦陵当政,上下和睦显然对于吐蕃朝局有了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陈子昂提到唐方探知吐蕃已经平定了内乱,吐蕃赞普开始掌权,可能很快对外大规模用兵,证之以《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可知685年,论钦陵平定了噶尔家族的内乱,除掉了杀害其兄大相赞聂多布的凶手噶尔家族另一重要成员芒辗达乍布(疑为禄东赞三子),继任大相,并为都松芒波杰上赞普尊号,而且一年之后的687年,论钦陵就领兵再次攻打安西四镇,可知,唐方探得的吐蕃情报完全符合史实,且距事实发生最多不过一年,拥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无可雄辩的证明了至迟到686年,唐朝对吐蕃的情报网已经建立,使唐朝的情报工作完全上了一个新台阶。
根据现有史料,很难确知,为什么武则天时期对吐蕃情报工作突然取得了进展,幸赖有禄赞萨逻墓志出土,至迟于垂拱元年(685年),因吐蕃内乱,论钦陵子禄赞萨逻墓志投奔唐朝,个人以为武则天时期唐朝对吐蕃情报工作的进展显然与此有关,作为吐蕃显贵的禄赞萨罗投唐为唐朝打开对吐蕃情报僵局带来了转机。(兹引禄赞萨罗墓志如下:)
三、武则天对吐蕃情报工作及招抚的成效

禄赞萨罗的投唐只是武则天时期唐朝对吐蕃情报工作打开局面的开始,高峰则是郭元振和论钦陵的关于安西四镇归属的交涉,素罗汗山之战,唐军大败,696年,郭元振在与论钦陵交涉后,提出应使用反间计离间吐蕃君臣,699年都松芒波杰果断铲除了噶尔家族,离间计虽有一定附会成分,噶尔家族的覆灭主要还是由于长达近五十年的专权种下了与吐蕃赞普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郭元振能准确地预见这一趋势并加以利用,足证此时唐朝上下对吐蕃朝局的了解,郭元振与夫蒙令卿一起迎接了论钦陵弟赞婆及其子论弓仁的投诚,据《论弓仁碑》记载论赞婆投唐时,吐谷浑七千帐(相当于户)一起投诚,经噶尔家族招抚,吐谷浑又有七千人投诚,吐谷浑数万人随噶尔家族残余归附,噶尔家族之后在唐朝名将辈出,立下殊勋,此为唐朝开国以来对吐蕃从未有过的招抚胜利(日磾之先见,陋偏荒之韦撬,慕上国之衣冠。圣历二年,以所统吐浑七千帐归于我。是岁,吐蕃大下,公勒兵境上,纵谍招之。其吐浑以论家世恩,又曰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人。朝嘉大勋,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公元692年,唐方甚至曾成功策动苏眦大酋长率举国三十万人投诚,由张玄遇率军二万相迎,虽因事泄曷苏被擒,也造成了吐蕃举国上下的震动,仍有八千余人到张玄遇处内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武则天时期是唐朝对吐蕃招抚取得成果空前甚至绝后的时期。
四、都松芒波杰耻辱地身丧云南
都松芒波杰血腥的铲除了噶尔家族后,继承了吐蕃之前君臣的扩张野心,不断进犯唐朝,攻打松州、洮州等地,703年进犯云南,但他显然没有噶尔家族特别是论钦陵的军事才能,最终云南成为了这位野心勃勃的赞普的葬身之地,《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西藏王统记》均记载都松芒波杰死于云南蛮地,而藏文文献《第吴宗教源流》记载都松芒波杰在南诏被霍尔人所弑。觉热.空墀和江嘎尔.索域二人拼死只将赞普之右大腿带回,其余均未得,可知都松芒波杰实在南诏遭遇了惨败,竟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704年是武则天执政的末年,而当时西洱海地区的南诏部落尚是唐朝的属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取得了击毙吐蕃赞普的重大胜利,可惜,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一直灵敏的唐朝对吐蕃情报出现了偏差,虽然知道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南征遭遇挫败,身丧军中,而南征对象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吐蕃的属国泥婆罗,导致这一“盖世奇功”被掩盖,也少了武则天对吐蕃取得重大胜利的一项资本。(今吐蕃不相侵扰者,不是顾国家和信不来,直是其国中诸豪及泥婆罗门等属国自有携贰。故赞普躬往南征,身殒寇庭,国中大乱,嫡庶竞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财力困穷,人事天时,俱未称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