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揭秘9: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9章: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4是墓地最南边居中的大墓,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墓地布局,此墓主人的地位在全墓地中最为尊贵。此墓墓口中部放置着一把的巨型石钺,重达4.25公斤,显然为镇葬之物。按照大禹之父鲧曾被“祝融”处死的记载,“祝融”一职在上古时既为大祭司,同时也是行刑者,故此墓看起来象是传说中的“南方祝融”之墓。不过由于甲骨文“王”字,原来就是一只大“钺”的象形,而在凌家滩现已发掘的六十多座墓中,唯独此墓墓口中部摆放着一只巨大的石钺,这又或许说明此墓是共工的祖父炎帝器之墓。究竟此墓中的主人是祝融还是炎帝?这还有待于对墓中出土的器物进行一番详细的研究。

《山海经》上说“祝融降处于江水”,即是说“江水”是为祝融之封地。所以祝融应是凌家滩遗址的开山之祖。传说未代炎帝参卢曾被黄帝降封于“卢国”(庐)为诸侯,卢国所辖之地今虽不明,但极有可能与汉王朝设置的“庐江郡”有关。今巢湖市周边及长江之江西省九江市至江苏省南京市一线,几乎整个苏皖平原和大别山山区之一部均在这个“庐江郡”所管辖的范围之内。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晶先生所提到的中国史前玉璜出土地点最多和出土数量最大的地区,也基本上与这一区域相吻合。故末代炎帝之墓出现在距离庐江县东部仅数十公里处的含山县凌家滩是有极大可能的,而未代炎帝之子祝融之墓出现在距离庐江县西部仅数十公里处的霍山县也是有极大可能的。祝融在唐初时被封为“司天霍王”,即南岳霍山之神,在宋时才被封为“司天昭圣帝”。正如柏杨先生所言,真正的“南岳衡山”是在安徽省之霍山县,而不在湖南省衡阳市之南岳区。

 9-1:凌家滩87M4号墓。此墓有着独特的船形墓坑,因此墓主人的棺椁可能是一只方舟。87M4号墓是凌家滩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同时也是最为神秘的大墓之一,墓中出土的玉器和石器十分丰富,但是器物的摆放显得杂乱无章,因此可以推测这是一座二次迁葬墓。

87M4墓的开口在第三地层以下,打破第四地层和生土,故此墓埋葬的地层不是最深的,似乎不是第一期的墓葬。然而,墓内器物的摆放与其它大墓相比显得十分零乱,玉环、玉璜和玉玦等四处散落,石锛、石凿等工具的摆放也不整齐,故此墓的原葬地很有可能是在其它处,后被墓主人的子孙移葬于此。此外,玉璜等玉器的样式是最早期的样式,品种也较单一,其宗教色彩较浓而装饰性略差,玉璜等的加工的精度或者还不如同墓中出土的石制工具和兵器,总之,一切都呈现出早期墓葬的特征。

87M4墓可能是二次迁葬的墓的另一个理由是:最著名的那一块八角星形太阳纹玉版在出土时竟夹在了上下两块玉龟甲之间,按当时许多媒体的渲染,说这是“元龟衔符”之类的传说得到了应证,此论未必尽然。玉龟甲上的燧孔和刻槽,证明上下两块龟甲在墓主人入葬时应是用绳索系扣在一起的,而玉版的尺寸,其实比玉龟甲大很多,若将两片玉龟甲扣合,那么玉版是不可能放得进去的。之所以形成出土时的模样,无非是在二次迁葬时用来系龟甲的绳索早已腐烂,人们在二次迁葬时便小心同时又是随意地将这些物件堆放在一起。

所以,87M4号墓虽然不是凌家滩最早入葬的墓,但却有可能是年代最久的墓葬之一,尽管后来其它一些年代稍晚的大墓出土的玉器比此墓要多或者更精美,但是,作为年代最久和辈份最高的男性领袖,此墓主人的地位是其它晚辈之墓所不能够比拟的。

  9-2:凌家滩87M4号墓玉龟甲和玉版出土时的情形。可以看出玉版其实比玉龟甲要大很多

那么谁是凌家滩辈份最高和最早的族长?前文曾经分析过末代炎帝榆罔、祝融和共工氏之间的关系,因此炎帝榆罔(参卢)、榆罔之子祝融均有可能是87M4号墓的主人。

87M4号墓玉龟甲和玉版的出现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尤其这两样东西出土时是叠放在一起的,于是玉版上面的“图”和玉龟甲所代表的“神龟”引发了人们非常之多的联想。玉版上面的图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八卦”,而龟甲又进一步让人联想到商代流行的龟占,于是人们便纷纷猜测墓主人的身份一定是古代凌家滩部落中的一位高级神职人员,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根据殷墟甲骨文的卜辞,商代在占卜时,虽然一般是由专门负责占卜的“贞人”负责操作,但是,卜辞中还是出现了大量“王占曰”的字样,可见在某些关键时刻,商王本人也是可以亲自参于占卜的。87M4号墓的玉龟甲是不是占卜工具,暂时难以论定。但如果是,那么它的所有者既可以是祝融,也可以是“王”,即炎帝榆罔本人。

 9-3: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龟甲和小石子。有时同一座墓中会出土很多套龟甲,而有龟甲陪葬的墓也比较多。不能肯定这些龟甲和小石子均具有占卜的功能,但如果是用来记数,则似乎要比“结绳记事”高明一些。

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过大量的龟甲,随同这些龟甲出土的,还有很多的小石子。贾湖遗址的年代约在距今9000~7800年以前,据专家推测或者相当于伏羲时代。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和那些小石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和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甲有关吗?

人类文明的演进,应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的。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舞阳贾湖》一书介绍,龟甲和小石子的组合,最初可能是用来计数。用龟甲盛小石子计数,似乎比“结绳记事”更高明、更方便,也更加符合一万年前的背景和条件。据说南美洲地区的一些土著人,用龟甲装小石子当做响器来娱乐,这相当于现代乐队所使用的“沙捶”,也是一种不错的用途。古人有着丰富的娱乐生活,贾湖遗址就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骨笛,这些骨笛有的直到现在还能吹奏乐曲。因此龟甲与小石子的用途,最早可能是计数与娱乐兼而用之。龟甲内的小石子记录了人们收获劳动果实的数量,在骨笛声的伴奏下摇响着龟甲载歌载舞,这或许是古代贾湖人最大的快乐。

 9-4:上图及左下图为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龟甲,右下图为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之玉龟。凌家滩常有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物品出土,由此可见两地之间有着长期和密切的文化交流。

占卜、阴阳、奇偶、凶吉之类,是更高一级的意识形态,所以它们产生的年代要晚一些。87M4号墓的玉龟甲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龟,是一种如此的神奇之物:它的背甲是一个近似的穹窿形,象征着天,它的腹甲是带有方格的平板,象征着地。在有关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女娲最后是用巨龟的四足来代替已被摧毁的“天柱”的。巨龟之足既可作为天柱,那么龟背就是天,而龟腹就是地了。北朝《敕勒歌》亦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人认为“天”之形状有如大锅盖,和龟的背甲很相似,也许这就是龟受到崇拜的原因之一。

在弄清楚玉龟甲的用途之前,我们先来研究那块神奇的玉版,此物真的就是占卜用的“玉八卦”或者神龟所负之“河图”、“洛书”吗?不是的。其实这块所谓的“玉版”,它的形状与玉龟甲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玉版本是一个与玉龟背甲一样的穹窿形,而并非一块平板。

玉版上的图案,被一些媒体确认为原始的“八卦图”,或许是的。它可能与原始“八卦图”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个复杂而又似曾相识的图案决不是后来用于占卜的八卦图。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但是在《路史·炎帝纪上》中却有这样的记述:

“(神农氏炎帝)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於是通七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谓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故(神农氏炎帝)亦曰连山氏。”

所以神农氏炎帝也是八卦的创制者之一。在湖南洪江高庙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残片上,出现了最早的八角星形纹,这说明《路史》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而凌家滩人和相当一部分大汶口人,就是距今6800~7400年左右居住在洞庭湖地区的神农族,他们是从南方向北方迁徙而来的,其首领始都于陈(河南睢阳),称炎帝,后都于山东曲阜。故《山海经》有记载说炎帝之小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其后化为“精卫鸟”衔石填海的故事。炎帝若未曾居于东方,则其爱女是不大可能去东海之滨游玩的。

八角星形纹是炎帝族用来表示太阳的神徽,八角或者四方八角,象征着太阳的光芒,照耀四面八方。古代炎帝族认为太阳是天上的主宰,故称其为太皞,皞者,高也,白也。而太皞最早又可能是伏羲的尊号,故伏羲又称为“太皞伏羲氏”。神农氏炎帝继伏羲氏而王天下,亦有可能也称做“太皞”或者自认为“太皞”再世,这和秦始皇自称“皇帝”而汉高祖刘邦亦称“皇帝”是一个道理。

  9-5: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出土玉版。长11厘米,宽8.2厘米,厚0.2-0.4厘米,它的尺寸要比玉龟甲大很多。这是一个四边形穹窿状的东西,并非一块平板。它可能是缝缀在墓主人头部所缠戴的某种织物上的装饰物。这是一个玉制的宇宙模型,象征着太阳(太皞)主宰着天地万物。

为什么说炎帝也是“太皞”这一称号的拥有者?《盐铁论》说黄帝“杀两皞及蚩尤”(结和第四十三: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汤、武伐夏、商,诛桀、纣而为王。),这个“两皞”当然是指太皞和少皞了,若这个太皞是指伏羲,则伏羲氏更早于黄帝数千年,黄帝怕是想杀也杀不了的。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炎帝本人也曾称作太皞。八角星太阳纹是一万年以前或者更早的时侯由伏羲氏所创,并且是由神农氏以及神农氏的后代炎帝所传承下来的。

所谓玉版,通常应当就是一块玉做的平板,然而87M4号墓所出土之物,无论作纵向剖切还是作横向剖切,均呈现出圆弧的形状,即整体上呈现出“天”一样的穹窿形,它的周边为四边形,所以又呈现出“地”的方形。因此,这块八角星太阳纹玉版,乃是用一块玉石精心制作的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这个宇宙模型的结构是这样的:

在玉版的中央,是一个大圆圈内套着一个小圆圈,其中小圆圈以及小圆圈内的八角星,便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太阳,而小圆圈之外的大圆圈,毫无疑问是象征着天。在小圆与大圆之间,刻画着八个均等的扇形区间,在这八个扇形区间内,有八个呈放射状的“圭”形图案,这便是宇宙的八极。在大圆圈之外,又有四个呈放射状的“圭”形图案,这便是连接着天和地的四根“天柱”。

请读者注意这四根天柱所在的方位:它们分别位于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传说中被共工所撞断的那一根,就是位于西北方的那一根天柱,故天穹向西北倾斜。而由于西北方向失重,所以到后来整个大地又向东南方向倾斜。

由四根天柱连接着圆形的天和方形的地,太阳高高在上,是天地宇宙的主宰,天比地高而地比天大,这便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

八角星太阳纹玉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个玉版的尺寸和形状,与人前额的形状是非常吻合的,人的前额俗称“天庭”,有着一个宽大的前额,就叫做“天庭饱满”,此乃传说中的高贵之相。玉版周边均钻有小孔,说明玉版是用丝线麻线一类的线索,缝缀在一条带状的织物或者是头冠上面的,因此这是一个地位极高的大首领的头冠饰。

关于这个八角星大阳纹玉冠饰,它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瑁”。在清代和民国初期,中国的男人们或者绅士们喜欢戴一种六瓣的“瓜皮帽”,俗称“地主帽”。帽的正前方镶有一块圆形或者方形的玉,这块玉就叫做“帽正”或者“帽准”。“帽正”或者“帽准”应该就是从“瑁”演变而来的,它们的作用和形状都很相似。成语“以貌取人”的“貌”字本当作“皃”,乃指“小儿头衣”,即帽子。故“以貌取人”实当为“以瑁取人”,因为瑁是可以宣示身份的。

什么是瑁?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一书中曾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考证它的形状及其用途,但是我们相信只到最后一刻那先生也没有将这个问题讲清楚。

《康熙字典》说:“冒又通作瑁。《周礼·春官》: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天下也。”在《周礼》中,“瑁”字是直接写作“冒”字的。而且此字又与“帽”和“冃”字相通用,说白了:“瑁”就是一个带在头上的东西。

  9-6: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一书中所列出的各式各样的“瑁”。这里集中了历代古玉研究者的见解,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各人的观点其实存在着的巨大偏差。然而,“瑁”最初就是一种玉头饰,它象征着戴瑁者的权力和地位。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离、黎)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玉人曰: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盖天下也,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上为贵。尙书大传曰:古者圭必有冒,不敢专达也。天子执冒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诸侯执所受圭以朝于天子。

说文解字注对“冃”字的解释又是这样的:

小儿及蛮夷头衣也。谓此二种人之头衣也。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荀卿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领者矣。杨注:務读为冒,拘与勾同。淮南书曰: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高注:古者,盖三代以前也。鍪著兜鍪帽,言未知制冠。按高注“兜鍪”二字盖浅人所加。務与鍪皆读为冃,冃即今之帽字也。后圣有作,因冃以制冠冕。而冃遂为小儿蛮夷头衣,从冂,“二”其饰也。

其实“瑁”为何物,大概自有《周礼》之时便已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明白了。总结上述文字,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其一,“瑁”或者“冒”、“冃”,是一块四寸见方的玉,为天子所执以朝诸侯,言天子“德能覆盖天下也”。今凌家滩87M4号墓中的这块玉版,不但其尺寸与形状均与“瑁”相符合,而且它上面的纹饰乃是太阳和天,亦与“德能覆盖天下”相配。故此物的所有者非帝王莫属。

其二,尙书大传又说:“古者圭必有冒,不敢专达也。天子执冒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诸侯执所受圭以朝于天子。” 诸侯执圭以朝见天子,天子则执瑁以覆之,以成君臣之礼。也代表着帝王在上是天,臣民在下是地。圭,是诸侯封建立国之信物,但此圭必先由帝王以瑁“覆”过之后,方能生效。

其三,“冒”之为物,远在冠、冕被发明之前。其最初为“头衣”,也就是帽子。传说直至黄帝时才发明了冠和冕,那么炎帝大概是没有冠和冕的。不仅炎帝,就连“三皇”也是没有冠和冕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六个小玉人,他们都没有冠和冕,但却戴着帽。而在良渚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头戴着冠的神。

其四,“冒”原是“夷狄”所用之物,其“后圣有作”,便按照“冒”的原理制作了冠和冕。“后圣”便是指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的臣民们四散迁徙,自然就成了“夷狄”。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冒”到底是指“帽子”呢还是指那块代表着天的玉?其实都是的,反正都是戴在头上的东西。我们的祖先为了区别二者,便将冒字加一个“巾”字旁代表帽子;加一个“玉”字旁代表瑁,也就是那块玉。这块玉呢到了清代和民国,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爱戴一种“六瓣瓜皮帽”,帽的正前方镶一块玉,称之为“帽正”或“帽准”。这个“帽正”或者“帽准”正是由“瑁”演变而来的。

第二,我们见到的八角星玉版显然是一个缝在帽子上的东西,而《周礼》却说瑁是天子手执之物。尚书大传更说天子朝诸侯,都要以瑁去覆盖此诸侯所执之圭,这是“礼节”。果真如此,那么天子在朝会群臣之时岂不是要逢人就“脱帽”了?

于是我们不妨再来研究一下玉龟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套玉龟甲它代表着天和地,而八角星形玉版恰好也代表着天和地。在这两样东西中,玉龟甲所表示的天和地是形象的,即天如圆盖而地如平板;而玉版所表示的天和地则是抽象的,即天圆而地方。玉版做成了穹窿形,故其抽象之中又包含有天的形象。天子朝会群臣,当然不可以逢人便脱下帽子,这是有损天子威严的。而玉版戴在头上,可以让人一眼就看清谁才是天子,这就叫做“以瑁取人”。

但是按照礼节,天子必须以瑁覆诸侯之圭,所以天子除了有一个戴在头上的瑁之外,还必须有另外一个瑁拿在手上,以便于随时拿它去覆诸之圭。

 9-7: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玳瑁龟以及用它的背甲制作的首饰和眼镜架。我们可以看出,玳瑁其实美如玉而赛玛瑙。“玳瑁”既然是一种背上长有“玉片”的大海龟,那么反过来将玉龟称作“瑁”也是可以的。茫茫大海,玳瑁何其难得,所以它才会成为上古帝王手执的重要礼器。

那么这个拿在手上的瑁,就是那套玉龟甲。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可以仔细观察玉龟甲的腹甲,它的前端那里有很明显的磨损,整个形成了一个下凹的面,这是长期与圭磨擦留下的痕迹。这就是说,天子所执之瑁,即玉龟也。凡诸侯所执之圭,均可伸入此玉龟上、下两片玉甲之内,以成诸侯晋见天子之礼。

值得注意的是,“瑁”字常与“玳瑁”联系在一起。玳瑁是什么?玳瑁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有机宝石,它是用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大海龟龟背上的鳞片制成的。这种大海龟就是“玳瑁龟”,也叫“玳瑁”。 “玳瑁”它明明是一种海洋动物,为什么取了一个宝石的名字呢?大概因为这种大海龟的背上能长出晶莹的“玉片”,所以它就是“玉龟”了。玳瑁既然是“玉龟”,那么玉龟自然也就是“瑁”了。

玳瑁又名“瑇瑁”,古文“玳”字与“毒”字音、义相通。毒为何物?古人释其义为“毒草”,非也。毒者“督”也,毒字之形,其上为“菁”,其下为“母”(女),实指古代妇女“总督”头发所用之束发器和首饰。毒字古音读作“戴”,它其实就是古文之“戴”字。所以玳瑁,就是戴瑁,即头饰。

天下之迷,独解最难,合解则易,此为信息累积之效用。在87M4号墓中,玉八卦和玉龟一个是戴在头上的瑁,一个是拿在手中的瑁,其形虽然不同,其用虽然有别,但其义却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才会被堆放在一起。只有炎帝这样的王者才配用此物,至于祝融,虽然也曾被后人称作“赤帝”,或者什么“南岳司天昭圣帝”,但这些只是后人所追封的名号,并非当时的事实。

87M4号墓还出土有玉璜19件,玉玦14件,玉斧5件,玉钺3件,以及壁、镯等玉器,另外还有石钺18件,石斧1件,石锛6件,石凿5件等。如果说大量玉礼器的出现证明了墓主人作为大贵族的身份,那么大量石制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而且这些工具又为什么都是木工工具呢?难道五千年前的凌家滩大首领同时也是一木匠吗?不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过两位“木匠”皇帝:一个是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另一个就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但这两位“木匠”皇帝只能算是皇帝中的昏君和另类,不能把当木匠算作是做皇帝的一种传统。

 9-8:中外史上最著名的三位“木匠”皇帝。从左至右分别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明熹宗朱由校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

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据说彼得在年轻时为了掌握更高的木工技术,曾隐姓埋名偷偷跑到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实习。恩格斯称彼得为“真正的伟人”。因为这位了不起的沙皇跑到荷兰去是为了学习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从而使落后的俄罗斯变得强大起来。

而在凌家滩遗址出现的“木匠文化”,则是对一种对传统的继承和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二兼而有之。巢湖,是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生活的地区,这一地区本身有着“构木为巢”的传统。“巢”原本指鸟类在树上搭建的窝,先民们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以树木构建的房子,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勾栏式建筑”。远古时的木构建筑是比较简陋的,不象后来用土、木、石混建的房屋和宫殿。所以“巢”在后来又称之为“庐”,一来区别于禽鸟之居,二来用作一切简陋居所的通称。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巢湖地区在古代又称之为“庐州”。

  9-9:左上为良渚瑶山12号墓出土之玉匙,宽1.84~3.52,厚0.47。左下为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勺,长16.5厘米,勺匙宽2.7厘米,柄长9.5厘米,柄宽0.77厘米,厚0.1~0.3厘米。在中、外传说中,北斗七星均被称作“天帝之车”,而在中国,北斗星亦被当作一把司南的“勺子”,又名“璇玑玉衡”。

未代炎帝降居于“庐”,距离有巢氏王天下之时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我们相信有巢氏的传统和文化犹存,而有巢氏的子孙后代犹在。一个善于用木材搭建楼房或制造船只的部落,必然将精美便利的石器当作重要的财产。所以凌家滩遗址无论是在贵族首领的大墓,还是在一般的工匠或工匠首领之墓中,均出现了大量的石制工具,这既是对有巢氏文化遗产的继承,也是共工集团实现强国梦和复国梦的需要,同时也是炎帝族的这一支最后演变成为“共工氏”工匠部落的重要原因。

87M4号墓还出土了一只小巧别致的玉勺。玉勺在良渚遗址也曾出土过一只,它是极其稀有之物,在良渚和凌家滩,均只有一件出土,故均为“孤品”。很难想象古人(那怕他是王)会用一只如此珍贵的玉勺来进食,因为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在进食时将它咬碎。以炎帝之尊,虽然可以做到“锦衣玉食”,但这似乎没有必要。在凌家滩除了这只玉勺之外,并没有发现其它任何一件玉制的食具。所以,这只玉勺很可能具有其它的用途,它可能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

  9-10:①传说中的指南车,它的样子也很象北斗,即使有人声称再一次“发明”了它,但是其实用性也很难说。②按照传说的原理制作的“司南”,事实证明并不能指南。③汉代流行的玉司南佩,只是避邪之物。

玉勺如果是一种重要的礼器,那么它所代表的意义又会是什么?《汉书·魏相传》说:“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炎帝所乘之“离”,即指“朱雀”、“三足乌”、“太阳鸟”等一类背负着太阳的神鸟,炎帝既然“乘离”,那么他本人无疑就是太阳,亦即太昊。炎帝所执之“衡”又是什么呢?“权”是秤砣,“衡”是秤杆,而秤杆不过是一根木棍而已,这不大可能是炎帝所执之物。

然而“衡”又是北斗星的代称,古人称北斗七星为“璇玑玉衡”。有趣的是,北斗七星连起来又象是一把“勺子”,它的勺柄在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的方向。如此说来,衡就是斗,斗即是勺,凌家滩出土的这把玉勺,很有可能就是炎帝所执之重要礼器“玉衡”。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指南针,又名“司南”。传说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车上面就安装有“司南”一类的装置。据说北斗星的勺柄在夏天是指向南方的,如果玉勺代表着司南之“衡”,则此物便可印证“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的传说。

中国古代的司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也从未有人见过古代司南的实物。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司南,大都是在一个正方形的“地盘”上放着一把铜勺子,这只是一个根据传说而想象出来的“司南”,所有根据这个模式做出来的司南,其实并没有指南的功能。

据说当年郭沫若院长访问苏联之前,他想要带去一件礼物,以代表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于是就想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结果呢,一批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用最好的天然磁石精心制作了一把勺子,但是这把磁石做的勺子,无论放在多么光滑的平面上,就是不能指南。由于郭院长访苏日期临近,没有办法只好改用现代科技,对这把勺子进行了强力磁化,最后竟然勉强做成了。

在后世出土的古代玉器中,“司南佩”作为一个吉祥的玉挂件,屡有发现。虽然它只是一个将勺和地盘连在一起微缩的模型,并且根本不具备指南的功能,但是司南所内含的宗教意义,长期以来仍为人们所注重。所以凌家滩出土的玉勺,如果它就是“司南”或者“衡”,则其所代表的宗教意义甚至是政治上的意义,非同小可。“衡”是炎帝统治南方即“司南”重要的物证,而玉勺又是北斗星的象征物,它本身能不能够指南,并不那么重要,你只要手拿着它“司南”就可以了。

《淮南子》曰:“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治夏。”故此玉勺也可以当作是炎帝曾经手持之物,它代表着炎帝本人作为南方天帝的身份,也就是炎帝行使王权的象征。

 9-11:87M 4号墓出土的玉人头像饰。高8.9厘米,肩宽3.1~4.2厘米,厚0.3厘米。头像下方刻画着尖利的箭镞,头像中部的穿孔,亦象是箭镞穿透的形状,这象是诅咒。

87M4号墓还出土了一枚玉人头饰件,这乃是一件十分暧昧之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物乍看起来就象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玩物,应为妇女或者是儿童所有,以墓主人的身份,其墓中就不该有此平常之物。但是略加观察,就会发现在玉人头像的下方,赫然刻画着数支尖利的镞,其锋直指人头。那么这样看来,这件玉人头饰件就绝对不是什么寻常之物了。这是一种极其古老的诅咒,被诅咒的对象,就是玉人头所代表的那个人。为什么一个地位如此之高的人会用这种古老的法术去诅咒他人呢?因为被诅咒的人也是一个地位极高,权利极大的人,这个人就是墓主人的宿敌。

传说炎帝曾与黄帝战,炎帝大败。炎帝又曾与蚩尤战,炎帝亦大败。炎帝在与内部的敌人蚩尤以及外部的敌人黄帝的战争中均遭到失败,因而炎帝确实是有其诅咒对象的。这些敌人迫使他不得不向南方迁徙,故而刻此玉人头像以诅咒之,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仇恨和无奈。曾经一度在苗族地区盛行的巫蛊之术,它的起源或者正与此种诅咒有关。

(马王堆帛书燕云形状)

 9-12: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的玉三角形饰和古文“圭”字(封字)从甲骨文到篆体字的演变。玉三角形饰代表社树,它可能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只圭。《说文》释“圭”曰“重土也”,未必。“圭”是一棵树的象形,并非两“土”相重。这棵树后来就叫做“社树”。

除了玉璜、玉钺、玉瑁、玉衡这些礼器之外,87M4号墓还出土有一片玉三角形饰,呈等腰三角形,一面磨光,一面刻叶脉纹。器高10.2厘米,底边长6.1厘米,厚3厘米,底边对钻四个圆孔。此物用来干什么,一时很难说。此玉底边钻有四个孔,似乎是用来与某个已腐朽的器座相连。

观此物之形,它与古代礼器之“琰圭”最为相像。圭是何物?圭是拥有或者统治一方土地之凭证。天子执圭以朝天下,诸侯亦执圭以朝天子。《周礼》说:“以青圭礼东方。”东方色青,故用青圭。东方天帝为太皞,东方之神曰“句芒”。琰圭的形制是上尖而下方,凌家滩的这个三角形饰,虽然有尖而无方,但亦与某些圭的形状十分接近。圭是礼敬东方之物,东方之神为“木神”句芒,故圭的起源应与树木有关。凌家滩的这个圭上刻着叶脉纹,实为树形纹,我们可以将它与汉代画像砖上的“社树”来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最早的圭的确应是一棵社树的模样。

圭的起源,与树木和土地有关。天子拥有天下国土,故天子执镇圭以朝诸侯;诸侯亦执琰圭以朝天子,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甲骨文“封”字与“圭”字,本为同一字:其下为“土”,其上为“树”。天子以土地分封诸侯,诸侯则筑坛为社,并各树其本地所宜之木以志之。五行之中唯有“木”才能克“土”,所以古人植树以封土,以求江山永固。这就是甲骨文“封”字的由来。

古之国、州、郡、县、村、里,均有社,社即“社稷”之“社”。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也是一方人民聚会举行集体活动的场所。为社一般要筑一个方形的土台,上植一棵大树,这就是社树。社树是土地神的神主,即土地之神所要驻在和依凭的地方。

 9-13:上图为汉代墓砖上的社树拓片,下图为各式各样的琰圭。本图来自日本学者林·巳奈夫所著之《中国古玉研究》一书。其中右下角之圭出自河北省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之墓,它的形状与凌家滩出土之玉圭如出一辙。

所以在我们看来,作为礼器的“圭”和作为祭地场所的“社”,它们之间是有着相同的渊源的,圭是封国的凭证,也是诸侯作为一方土地之主的象征,这个圭用一小块玉制成,其尖象征社树,其方象征土地,它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而“社”就不同了,社是真正的一个方形的大土堆,社树也是一棵真正的大树,它们是搬不动的。

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圭,又为此墓当属于炎帝之墓增加了新的佑证。作者相信这个所谓的“三角形玉饰”,当是中国之圭的祖型,只不过它的作用与《周礼》所言未必一致,因为传说中《周礼》的作者周公旦,早已不知炎帝时期的圭是个什么样,更说不清楚“圭”到底是象征何物了。只是《周礼》告诉我们“圭”是用来礼敬东方之神的,帝出乎震,震者东方也,东方之神为木神句芒。句芒是“芒刺”的意思,所以圭是尖的,代表着万物皆向上生长。

根据对凌家滩87M4号墓及其出土器物的解读,综合起来看,它作为末代炎帝楡罔之墓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炎帝末期,中国的农业已经很发达了,并且早就不是什么神农氏尝百草、刀耕火种的时候。经过数百年甚或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原始的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已远远超过蒙昧的新石器早期,而财富的激增和人口的爆涨,又导致了所有强大的部落对土地渴求。原先生活在中国西部、南部和北部的山地民族,竞相挺进宽广富饶的华东、华北平原,大规模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便是“五帝”时期的开始。

(0)

相关推荐

  • 古代的礼器玉器

    礼器玉器 读<荀子>第二十六章 <大略>六--九 (峻岫) (原文) 6.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御"是秉持,拿着."珽" ...

  • 《尚书》里的中国:不仅有用的知识增加了,而且还发现了这么多珍宝

    2月12日农历牛年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首期节目<尚书>中,饰演"护书人"伏生的倪大红,以及"读书人&qu ...

  • 凌家滩遗址揭秘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章:序言 图1-1: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和他的惊人发现.对于张先生而言,发现凌家滩是他此生最大的荣耀:对于凌家滩而言,在屡遭盗掘之后能遇到张先生乃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中华民族而言,凌家滩是现存最早的, ...

  • 凌家滩遗址揭秘2: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2章: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图2-1:凌家滩共工氏家族墓地的位置:左有巢湖,右有长江.古长江水位上升时曾在太湖山南侧形成巨大的湖沼,故古代凌家滩人实为水居部落. 要想全方位了解凌家滩 ...

  • 凌家滩遗址揭秘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3章: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大洪水以及部落战争 史籍中关于共工氏的记载,几乎无一不与洪水以及战争有关.上至女娲,下至大禹,数千年之间,共工氏几乎成为所有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路史·共工氏传& ...

  • 凌家滩遗址揭秘4: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4章:凌家滩玉璜与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 玉璜,是一种装饰在史前先民项下.胸前和腹部的半环形.桥形或者半璧形的饰物.它是凌家滩遗址作为共工家族墓地的重要物证之一.如果说玉琮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礼器 ...

  •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5章:玉璜是古老的共工家族特有的标志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共工是上古传说中著名的水神之一,而且是古代南方民族的水神.神是有形体的,南方水神的形体就是彩虹,神也是有载体的,南方水神的载体就是玉璜.玉璜就 ...

  • 凌家滩遗址揭秘6: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6章:共工氏真正的身份是一群工匠和他们的首领 如果说凌家滩遗址大量出土的玉璜是其作为共工家族墓地证据之一,那么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另一大宗物件--大量的石锛.石凿.石铲.石斧等,则更进一步证明了共工家族 ...

  • 凌家滩遗址揭秘7: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7章:共工家族源流及其在传说中的著名人物 共工氏的族源和族系,以<山海经>中的记载较为详细.仔细了解共工家族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事迹,这对我们揭开凌家滩玉器上的一些神秘图像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

  • 凌家滩遗址揭秘8: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8章:共工家族与河伯家族的历史渊源 据<路史>记载:"炎帝器,器生鉅及伯陵.祝庸."也就是说共工之父祝融还有两个兄弟:老大叫做钜(巨),是黄帝的高级参谋.老二叫做伯陵 ...

  • 凌家滩遗址揭秘1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1章:凌家滩遗址87M15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15号墓是凌家滩遗址墓地南部第二排的中心大墓,87M8号墓叠压在87M15号墓的东北角,而87M7号墓又叠压在87M8号墓北部.此三座墓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