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逝世700周年丨为什么要读一读《神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部神作。它启迪过无数心灵,读到它的人,被深深打动与震撼。
它诞生于七百年前。
博尔赫斯说:“它是一切书籍的峰尖,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曾给过我如此强烈的美学震撼。”
詹姆斯·乔伊斯说:“它才是欧洲的史诗。它是我的精神食粮。”
老舍说:“读了它,我明白了什么是伟大的文艺。”
从古老的中世纪到当代,艺术大咖们将它的插画、雕塑创作看作职业生涯的荣耀:
文艺复兴巨匠波提切利痴迷于它,为它绘制了近一百幅插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被称为“当代艺术魔法大师”的达利耗时十二年,用超现实主义风格为它创作系列插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举世闻名的雕塑《思想者》,是罗丹以它的作者为原型创作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七百年后我们为什么还在读《神曲》
——《神曲》序言
作者:文铮
也许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来回避对《神曲》的阅读,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神曲》以后的世界思想史和文学史都留下了它深刻的印迹,就连基督教中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形象也因为《神曲》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具体,甚至与以前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中国也不例外,自19世纪末但丁的名字被我们认识以来,无论是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还是在梁启超、鲁迅、胡适、茅盾、老舍、巴金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创作中,我们都会发现但丁和《神曲》清晰的痕迹。
时隔700年,这14233行诗句中蕴含的宏大力量,仍然能够穿越历史,跨越文化,不断焕发新生;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言中,人们对《神曲》的诠释会与原作有很大差异,然而但丁仍然能够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理由来欣赏他的这部杰作。
无论世界千差万别,人们都能领悟到但丁通过《神曲》展现的文化,正如庞德和T.S.艾略特这两位超级但丁迷所说的那样,《神曲》的的确确是一部适合于每个人的作品,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本性和希望,觉察自己的错误,明确自己的伟大使命,感受到认知世界万物的张力,同时也认识到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丁《神曲》,黄文捷译插图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