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纯手雕“隆兴通宝”折二宫廷用赏钱品鉴

“隆兴通宝”和“隆兴元宝”均系中国古代钱币之一。系南宋孝宗皇帝赵昚在隆兴年间(公元1163-1164)年间铸造,其年号仅两年

“隆兴元宝”有小平钱,折二铜钱;小平,折二铁钱。 “隆兴通宝”有铁钱存世。

“隆兴元宝”和“通宝”仅铸行两年即停铸,导致存世较少。且据说“隆兴元宝”铜质小平钱仅存样钱,并未铸行发行使用。在《中国古钱大集》 (华光普著)一书中,称“隆兴元宝”铜质小平钱“传有官铸小平铜样,惜实物未见”。

但在互联网可见到一枚青铜材质的篆书“隆兴元宝”小平样钱,其钱文书写隽美,铸制精良。钱径为23mm,厚1.5mm,穿径5mm,重5g,非常珍罕。

除此之外,还发现“隆兴通宝”金质钱。它是在1986年从慈溪市龙南乡南岙村一座宋代的砖室墓中出土的。出土时币面已有断裂,但经过清理“隆兴通宝”四字清晰可见,黄色有光泽。

该钱直径2.05厘米,重量为3.25克,经过测试含金量为60%。因当时从全国仅发现一枚被认为是“孤品”,藏于慈溪市文物管委会。

金币之“隆兴通寶”四字旋读,面为阳文,楷书工整大方,背面为素背,用浇制法铸造。经研究认为该币系非流通之货币,系钱币中的珍品。后被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收录入谱,列为“孤品”。

但近年有泉友撰文述,又在北方破土而出的辽金钱币中发现了这种“隆兴通宝”小平钱的身影。(下文黑体字是引用作者原文,特此致谢!)

是钱窄缘细郭,钱背外缘内郭略宽,光背无文,铸制规整。”这一出土发现或打破了原来定义为“孤品”金质“隆兴通寶”小平钱的说法。

在北方发现的这枚出土“隆兴通宝”小平钱,因外缘较慈溪出土金钱宽,而直径略大于慈溪出土金钱。但从币文和总体形态看,“钱币皆为同一版本”。

钱文旋读,书法为未脱离隶书韵味的楷书,辽风辽韵盎然。钱文四字均体现了辽钱书法之放浪不羁,粗犷质朴。秉承了辽钱书法漫笔写意,删繁就简,点到为止的笔法。特别是穿下“通”字“甬”部上面横折省点直接连接下面“用”字,“走之”旁两点一捺都是辽钱写法。“寳”字宝盖下面以简写繁不求清晰,下面“貝”部蹩拗的双足都与其他辽钱写法毫无二致。与南宋隆兴年间所铸其他楷书钱币比较,可以说是毫无共同之处。因此笔者认定此钱为辽钱无疑,将其看做南宋隆兴年间铸币纯属牵强附会。

作者认为,之所以遼人也铸“隆兴通寶”钱,是“应天皇太后临朝称制摄政时所铸。又因应天皇太后的宫卫名称与“隆兴”有关辽代皇帝“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史·营卫上》)。”

也还有一些泉友考证“隆兴通宝”不是年号钱,而是辽代铸造的一种吉语钱。辽代铸有多种吉语钱,“隆兴”即蓬勃兴起之意,用来铸吉语钱亦无不可。

我们苦于没有更多的史记信息考证遼人铸“隆兴通寶”小平钱的典故。还是转回来关注 “隆兴通宝”折二钱的问题。近几年在互联网上不断地有泉友发布折二真书铸母铜钱,折二母钱的信息。

“隆兴通寶”折二铸母钱,直径27毫米左右,厚为2毫米左右。四字直读,光背。铸造精湛,钱体厚重。钱文秀美大方,字迹深峻。 为其钱的存世提供了依据。

另外,愚早年在东北收入一枚疑为纯手雕的含金折二“隆兴通寶”宫廷钱。也为隆兴年间铸造此规格钱币的另一佐证。

实测直径28.3mm,厚6.3mm,穿5.0mm,廓1.2mm,外缘2.8mm,廓高1.5字,高1.5mm,重21.42g。钱币通体裸露部分呈金黄色。

我用容积法粗测结果金属比重达13g/cm3;又用此比重和钱币体积换算,理论重量接近23克。疑此钱金属含量中有重金属成份(则含金约60%。假如用铜比重8.9g/cm3计算,该藏品重量不会超过15克)。

考虑到前述慈溪发现的金质钱“直径2.05厘米,重量为3.25克,经过测试含金量为60%”的状况,再加以对这枚厚重钱币的公整楷书币文系手雕。

币文深峻,笔划似刀锋。

边轮上的浇注口和修整痕

边轮上的浇注口和修整痕

钱币精工铸造和精工修饰,修整痕明显可见;地章上有厚重的成晶状的黑古漆包浆和自然锈迹;边轮有传统浇注口和精修痕等情况。判断此品是用金、铜合金材料铸成铜胚后完全用手工加简单机械雕刻而成的宫廷赏赐用钱,目前尚未发现第二枚。从内穿壁无拔模斜度的状态,也判定不可能用其做母钱作成另外的同款钱币。

读者朋友您怎么看,恭请品鉴。

2021-9-24 撰稿于成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