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的悲剧,不许名将见白头,宋朝重文抑武的典型案例
自唐末以来,武人耀武扬威,扭转乾坤;文人忍气吞声,被呼来喝去,及至赵匡胤建宋后, 给了文人以一展平生抱负的机会,实现了“与人主共治天下”的儒家理想。与宋代文臣在后世声名显赫的赞誉不同的是,宋朝的武将功业难成,时时处在文臣的压制下, 纵使打了胜仗凯旋亦不及状元及第来得荣耀。北宋名将狄青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相传,当年宋仁宗出生时啼哭不断,一道士曾在其耳畔低语道“小儿小儿你莫哭,文有文曲,武有武曲,定会保你大宋平安!”
后世,人们把包拯视为文曲星,狄青视为武曲星,两人共同辅佐宋仁宗治国安民,成为宋朝仁宗时期的一代传奇名臣。
狄青,北宋河东路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出身寒门。父狄普,母侯氏,家世代务农。狄青善骑射,初游京师,后投军,属殿前司马军拱圣军,后入选散直班,当时为避免士卒逃兵,都需要黥面(刺字)。狄青打仗时常戴面具,曾讨伐西夏、广西侬智高,骁勇善战,立下不少赫赫战功,官至枢密使。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且狄青出身寒微,当时,民间称呼军人为“赤佬”,狄青入京任职时,枢密院派人去城外迎接他。迎接之人多日不曾迎到,在城外骂道:“迎一赤佬,累日不来!”于是京城官员私下里称呼狄青“赤枢”,轻视之味道十分浓。
据说,狄青在定州任驻军指挥官时,参加定州知州韩琦的宴会。席间, 人称“白牡丹”的官妓喝得有些醉意,竟当着众人面对狄青劝酒道:“斑儿,喝一盏。”妓女称狄青为“斑儿”,即是嘲讽他面部有刺字。当着众多客人的面,久经沙场的狄青没有发作,但到第二天,他却将“白牡丹”鞭笞了一顿。也许是因为此事得罪了韩琦,不久他便受到了残酷的报复。狄青的老部下焦用带兵路过定州,士卒们反映焦用有克扣军饷行为,于是韩琦下令将焦用逮捕。狄青站在台阶下面恳求韩琦宽恕。不料想韩琦却当着狄青的面将焦用斩杀。
在凭借军功,宋仁宗任命狄青为枢密使时,但负责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却动了歪心思。按照大宋惯例,书写任命枢密使的诏书用纸应该是经久耐用的专用麻纸,罢免时则用普通的纸张。而狄青的任命诏书使用的是保存时间较短、在礼仪等级上低下的草纸,以表达对这位行伍出身者的蔑视和妒忌。
升任枢密使成为朝廷的最高武官后,朝廷上下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日渐加深。
据史书记载,狄青入居枢府期间,有关他的议论常常不胫而走。有人宣称看见狄青家养的狗头上竟长出角来,也有人发现狄青家院落在夜晚多次发出奇怪的光亮,而这种奇光恰与当年后梁太祖朱温称帝前的情景惊人的相似。嘉祐元年,京师遭遇洪水,狄青率全家躲避在城中地势较高的相国寺内避水。狄青曾在寺庙大殿中的椅子上坐过,一时此事便被传得沸沸扬扬,意喻他有坐龙椅的企图。文臣刘敝、吕景初等人遂不断上奏,称天象恶变,世间难免有奸人做乱,坚决要求将狄青逐出京城,欧阳修也提出武臣不应掌握军事机密的意见。
在如此复杂难辨的议论之下,祐元年(1056年)八月,仅担任四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贬出京,以护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名)出判陈州事,最后在“惊疑终日”中发病去世(嘉祐二年三月),年仅五十岁。
狄青为人朴实正直,自他代兄受过从军后,脸上就一直留有黥文,后来随着官职不断升迁,宋仁宗曾劝他将黥文去掉,但狄青却希望以此来激励士兵不问出身、奋发向上。他治军赏罚分明,又能同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爱戴。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没有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下含冤而死,实在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