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在即,如何安放孩子“焦虑”情绪?这些问题家长要了解
暑假还未结束,幼儿园还未开园, 宝妈群里却热议起了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各种大小事,妈妈们的担心,忧虑,期待,甚至失落尽显无疑。
睿睿妈最近很焦虑,为了让孩子顺利入托,这些天,她开始做起了孩子的思想工作。谁料,工作还没起色,孩子却抗拒得“不要不要”:
“妈妈,我不要上幼儿园。”
“妈妈,你能每天都陪着我吗?”
“妈妈,你答应我,不送我去幼儿园,好不好……”
这样的问话,几乎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重演一遍,直到得到妈妈的肯定回答,睿睿才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安心睡去。
“这可怎么办呢?”睿睿妈特别焦虑。
还未上幼儿园,孩子就已经满身抗拒:宝贝,妈妈该如何安心送你入园呢?
壹
分离焦虑是双向的,家长孩子都待提升“免疫力”
几乎每个学龄娃的家长们都经历过孩子上幼儿园时的痛苦分别。
孩子抗拒上幼儿园,这样的情绪其实可以理解。习惯了与亲人朝夕相处,孩子突然需要独自每天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面对陌生环境,孤独感、失落感、无助感……从未体验过的复杂感觉会让孩子内心产生焦虑情绪。
或哭、或闹、或发脾气,甚至还会伴随呕吐、胃疼等生理反应,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孩子上幼儿园最大困难:“分离焦虑”。
但事实上,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他们确实有“焦虑”的情绪,之所以挥之不去,还因为:他们承受了来自父母的不安。
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位睿睿妈,当她一想到孩子要上幼儿园,她就无比担心:怕孩子不适应,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交不到朋友……这种担忧,占据了这位妈妈的大部分心思,导致孩子上幼儿园成为妈妈心头一件“害怕大于欣喜”的事儿。
孩子是敏感的,他们就像一个接收器,能够迅速捕捉到父母在对这件事上的态度。
于是,父母的担忧,不知不觉加诸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更加紧张和害怕。所以,家长常常会疑惑:孩子明明对上幼儿园是有期待的,他们却常常显得抗拒。原因就在这里。
当然,父母有这样的情绪也可以理解,那出于对孩子的爱意: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去上学,会让父母内心感到歉疚,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
但是,作为成人的家长,我们可以选择接纳自己的担心,去了解孩子的害怕,从而与孩子一起找到问题根源,去解决问题。
贰
分离焦虑:孩子经历过一次,并不会“终身免疫”
当孩子上了幼儿园,父母们可能还会发现:
孩子头几天还上得开开心心,不知怎么的,突然又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又或者是,孩子哭了几天,好不容易开心去上了幼儿园,结果过了一个周末,又故态重演。
分离焦虑,反反复复,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分离焦虑”,并不是孩子经历过一次会终身免疫。仅针对上幼儿园这件事,孩子的哭声里有不同的含义:舍不得与爸爸妈妈分别,看到小朋友哭自己也跟着哭,或因为某种原因突然不喜欢幼儿园……种种原因,都给孩子的内心造成这样那样的不安感。
了解孩子产生焦虑的过程,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针对孩子的依恋情绪,将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
孩子会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安的情绪。
这个时候,家长们只要安静地抱住孩子就好,让孩子慢慢把情绪发泄出来。
2)失望阶段
望着家长离去的背影,孩子会感到失望。他还会继续哭,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发泄行为已经减少,他甚至会一个人站着角落发呆。
这个时候的孩子,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安慰,递给他一个玩具,或者牵着他的手带到走到小朋友中间,孩子就会慢慢融入到与小伙伴玩的过程中。孩子天性是爱玩的,玩的时候,他会慢慢放下对父母的想念。
所以,转身离开的父母,如果你回头看到孩子孤单的身影,请不要再折回去。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来抚平内心的分离焦虑,这个孤独的时刻,正是他们心理的缓冲期,每一次调整,都会让孩子内心更具力量感,也更添一份安全感。
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面对。
3)超脱阶段
慢慢地,孩子开始被身边的事吸引,最后尽情地投入到与小朋友玩耍过程中。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基本上已经从分离焦虑的恐惧里挣脱出来。
但是,父母也要做好另一种准备:当你放学去接孩子的时候,说不定,他会再次崩溃,嚎啕大哭。
但,这并不代表着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都过得不开心,而是孩子在努力把对父母的思念放在心底,慢慢聚积。当父母再现,孩子的情绪阀门打开,这一次的哭声里,更多的是分离后再聚的喜悦。
叁
家长怎么做,可以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必须学会接受“分离”。今天上幼儿园,明天或许是去另一个城市上大学。父母之间,是无数次的相聚和分别,从小教会孩子处理好分离焦虑,能够帮助他们独立成长。
父母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度过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呢?
1)体验短暂分离
孩子对任何事的体验都需要一个心理接受过程,入园前,适当对孩子进行短暂分离体验,能够帮助孩子强大内心。
一般来说,孩子都比较黏妈妈,宝妈们则可以尝试制造机会,让孩子与父亲独处,或者与其他亲人(爷爷奶奶)相处,在周末留出一个“妈妈时间”。
短暂的分别,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妈妈还是会回来的,没有妈妈陪伴的时间,他也可以过得有意思。反复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的接受能力。
2)相处时用心陪伴
面对分离焦虑,有的孩子很快能适应,有的孩子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与孩子内心安全感是否充足有关心。
对于孩子而言,寻求安全感是他们的基本需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依附关系,从一出生就牢牢建立。
良好的陪伴能够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也是治愈分离焦虑的良药。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在平时要多花时间用心陪伴孩子,内心充盈的孩子,才会用更强大的内心力去面对陌生世界。
3)挑选友善环境
给孩子寻找一个安全以及友爱的托育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当孩子跨出家门,是否能够寻找到一个让他感觉安全,能够接纳他爱他的成人,帮助他适应新环境,建立与新环境的信任关系很重要。关键就是孩子能不能与新环境中的老师和小朋友建立正向的互动关系,而不是说,这个幼儿园有多少豪华的设施给到孩子,或者有多么优秀的师资可以教给孩子知识。
因此,这就牵涉到家长在为孩子挑幼儿园时的标准。拿热门的电视剧《三十而已》来说,顾佳挤破脑袋把孩子送进贵族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经历到底是幸福?还是噩梦?
对于孩子而言,知识与技能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补充,唯独与他人共处的快乐和能力这件事,只能由孩子自己去经历和学习。
4)把妈妈放进口袋
面对孩子的焦虑情绪,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接纳”,而不是“打压”。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就知道哭,妈妈可要真生气了,下班就不来接你了!”
……
父母的这种施压,只会加大孩子内心恐惧,反而不容易化解焦虑情绪。
父母可以尝试跟孩子做一个约定:“把妈妈放进口袋”,允许孩子带上能够代表爸爸或妈妈的一样东西去上学,告诉孩子,想念的时候,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就好像爸爸妈妈就在身边。
虽说这样的方式会延长适应期,但它却会帮助孩子去“适应”,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请相信孩子,当他慢慢对新环境建立了信任和习惯,就会逐渐转移注意力,慢慢地,就能正常与父母告别去上学。
孩子上幼儿园,是他人生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多一份关爱与耐心给孩子吧,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让他学会从容。父母给的爱,才是最好的养分。
END